脱胎换骨的诗意乡村

左江日报 2019-10-29 08:37 大字

□本报记者农彩云蒋欣攸见习记者钟文芬

曾经杂乱无章的农舍,如今变成了统一刷白的楼房;庭前屋后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菜地和花圃;前一分钟还在打扫房前屋后的农民,下一分钟就穿上了西装皮鞋去村里的法式餐厅上班;白天在地里干活的农妇,晚上成了村里的广场舞"明星";半年前还鲜有人问津的村庄如今也迎来了一茬又一茬游客……

在江州区农村,这样的新变化真不少。江州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作为深化幸福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建公园、治环境、美农舍、兴产业……

栖居诗意里,耕耘画境中,是多少人心中的田园梦。如今,脱胎换骨的诗意乡村已是江州田园梦的载体。

环境之变:顶层设计打造乡村诗意栖居地

出了江州区新和镇集镇,一路行至新和镇卜花村,数步就是一景。

这条路线是崇左市首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深秋时节,记者行走在示范带上,稻香扑鼻,村民的农舍离稻田不远,墙面统一刷了白,整齐的白色点缀了乡村。

半年前,示范带的村庄仍新旧建筑参差交错。"有新房无新貌""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曾是村民们对家乡的评价。

"乡村产业振兴,顶层设计要走在前头。"江州区聘请了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对江州区117个村(社区)888个屯,按照"基本整治、设施完善、精品示范"三种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分类推进。

从摸清自己"家底"做起,壮族文化、山水文化、稻田文化、糖文化等特色元素被挖掘出来,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景观和村容村貌。

新和黑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带被打造成为崇左市首条以水上乡村风情为主题,集乡村风貌展示、田园观光体验、水上休闲娱乐、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以沿铁路、沿公路、沿左江、沿黑水河为脉络,以30户以上自然屯为重点,775个未实施过改造建设的村庄,按照"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100个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高的村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改造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村庄公共服务。

产业是示范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江州区按照产村互动的原则打造每一个新村,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一批支柱产业--

"甘蔗生产+"模式深入推进糖业"二次创业";

种养相融模式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产游相融模式利用黑水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布局如意岛4A级景区、黑水河漂流、东盟健康产业园、特色民宿、法式餐厅等旅游项目;

"土地整治+"模式利用"旱改水"项目流转出的2600亩土地,进行稻虾、稻鱼、稻蛙一体化养殖,发展农业体验游、农业休闲游等新业态。

意识之变:科学引导村民争相参与乡村建设

如今,在卜花村,村民们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必定是打扫房前屋后。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自己的家,肯定要维护好环境卫生。"

在江州区农村,热爱家园的不仅仅是卜花村的村民们。

在乡村整治工作中,江州区创新推行“竞争创建、分档推进”的竞争奖补工作机制,推行群众“下单”,政府“领单”的工作方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硬化、污水排放等问题,按照“政府帮物料、支部带队伍、群众出人工、社会献爱心”的思路,对群众发动得好、投工投劳多的村屯,安排启动经费,用于采购水泥、砂石、砖头等物料;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带头拆,财政供养人员直系亲属带头拆,“两代表一委员”、村“两委”成员及其他村级组织成员带头拆,拆旧拆违治乱。在党员干部中以“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的方式,算准“政治账”、算清“经济账”、算好“社会账”、算通“生态账”、算会“文化账”,使群众看到参与“三清三拆”工作的实惠。

过去,“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如今变成了“群众主动干”,争相参与乡村建设。

卜花屯村民们以争创星级文明户为荣。

卜花村郡造屯屯长和理事长率先拆除自家及宗族亲戚危旧房,带动群众主动拆除自家旧房危房、废弃猪牛栏,清理房前屋后及村巷道,期间未发生一起群众阻挠清拆工作的事件。

江州镇保安村叫豆屯群众在镇政府物料帮扶下,投工投劳完成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本建设之后,又自发筹集资金建设党员议事亭、酸菜展示馆等,使齐心协力美化家园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江州镇板备村岜牟屯村民团结礼让蔚然成风。让出院子建设屯内公共道路,让出闲置的旧房子交给集体改造成村史小院,让出自家厕所作为公共厕所。

江州区累计调动了230个自然屯8万多人次参与乡村建设,半年时间,一个个村庄脱胎换骨。江州区成功打造新和镇卜花村郡造屯、都垌屯、卜花屯等3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新和镇越侨村、华侨村等5个设施完善型村庄以及江州镇板备村岜牟屯,左州镇那坎村那梅屯等135个基本整治型村庄。

“面子”有了,“里子”也不落下。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壮族文化元素被挖掘,特色鲜明。

叫豆屯有着木工手艺的“土专家”们就地取材,利用后山随处可见的竹子搭成竹子板报,用杉木、青砖、竹子建成党群议事亭。

卜花屯里,稻草也成为了装饰品,让民宿多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色彩,像极了公牛的门楼、大量的左江岩画元素让民宿独具特色。

在岜牟屯,用青砖瓦片、破旧水缸打造的小景致无处不在。一幅幅彩色山水、农耕文化墙绘,让农舍原本冷清的灰白墙面瞬间有了温度。

在都垌屯,草帽经过巧妙修饰化成了公园草地里的“蘑菇”,打造出了中医药植物科普长廊,灵芝就种在陶罐中。

郡造屯将原本屋顶平改坡,增加小披檐设计,在窗户开合处添加壮族传统纹样装饰展现民居特色,统一为民居增加成品铝合金窗花,并利用“水乡民俗”墙绘加以点缀。

各村各屯不仅环境整洁了,还都印着壮族文化夹带了浓浓的家乡味道、故土情结。

生活方式之变:新农民的“洋”生活与“土”生活

“这里就像新和镇的后花园。”江州区新和镇居民程新明说,如今,卜花村附近已是镇上居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村里也像城里一样有了公园。

他们走的是一条山水画廊。道路宽敞,树木郁郁葱葱,有花田,有潺潺黑水河。

山水画廊里有着新奇的生活方式。

民宿、法式餐厅、酒吧……全新的配套设施为村里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

民宿里配齐了浴缸、泳池,带着工业风的法式餐厅吸引了在附近工作生活的外国友人,三三两两的年轻人相约着喝咖啡,吃西餐,尝西点。

就连卜花村的农民也变得“洋气”了起来。

“我们屯的群众穿着西装皮鞋在家门口上班。”卜花屯屯长蔡红军说,卜花民宿、法式餐厅等项目为周边贫困户提供30余个工作岗位,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洋气”却没有丢了乡村原有的气息。各村有着最“土”的农耕生活体验。

在卜花屯,游客在金黄的稻田中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在郡造屯,在体验了舂糍粑后,游客品尝着劳动成果。

岜牟屯曾经的臭水塘变成了鱼塘,村民还要在鱼塘周边种上果树,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村里体验垂钓、采摘。

叫豆屯发展酸菜产业,古法酸菜棚、新建的酸菜集中展示馆展示原滋原味的酸菜制作过程。

“乡愁是你离开了还会想念。”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驻村第一书记陆志敏说,卜花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就业发展乡村旅游。

乡愁正在江州新农村中诗意地栖居。

新闻推荐

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结合学校转型发展实际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本报崇左讯(记者苏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思想共识...

崇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左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