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区全域提升乡村风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江州样板
□本报记者罗吉华通讯员岑华蓉赵继兵
你印象中的农村,是怎样一幅画卷?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与远方”?是秀美的青山绿水,浓浓的乡愁?
现实,并非如此。在农村,很多地方的人居环境并不理想。虽然很多村屯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有新房无新貌”“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乡村风貌,改变农村的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让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记得住?为此,江州区进行了积极探索。
去年以来,江州区以列入广西全域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县(区)为契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作为深化幸福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动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江州区通过编制一套全域规划,解决“乡建无规乱建”的问题,有序有规推进乡村建设。为此,该区专门聘请了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对江州区117个村(社区)888个屯,按照“基本整治、设施完善、精品示范”三种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分类推进。
目前,江州区已成功打造新和镇卜花村郡造屯、都垌屯、卜花屯3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新和镇越侨村、华侨村等5个设施完善型村庄以及江州镇板备村岜牟屯、左州镇那坎村那梅屯等135个基本整治型村庄,顺利迎接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区乡村风貌提升推进现场会并获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
在乡村整治工作中,江州区激活群众建设主体,改变旧式“政府大揽大包”的做法,以乡民为乡建主力军,把村庄整治和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截至目前,江州区累计调动230个自然屯8万多人次参与乡村建设,累计拆除猪栏牛栏、危旧房3542间,特别是新和黑水河示范带三个精品型村庄仅用1个多月完成拆除猪栏牛栏、危旧房352间,其中群众自行拆除324间。
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就没有依托,农民增收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更无从谈起。江州区坚持按照产村互动的原则打造每一个新村,培育一批支柱产业,让农民在新修的家园安居,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新村新生活,新村新幸福”。近年来,江州区成功打造了江州区蔗糖循环经济产业园,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98个,家庭农场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43家。先后涌现新和镇卜花村、罗白乡蒙井村、江南街道那渠屯等一批扶贫车间带动型、牛羊养殖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村庄。目前,江州区117村(社区)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今年,江州区计划建设424个村庄,江州区财政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十分有限。为确保乡村建设有序推进,江州区把资金保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可持续。今年以来,江州区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累计吸引社会资金6500余万元,形成了乡村建设资金多元投入的良好格局。
乡村建设既是一项攻坚战,也是一项持久战。为确保乡村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持续优化,江州区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共建共管、常态长效的原则,把机制建设和模式创新作为巩固乡村建设成果的基础性工程,着力构建“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微治理模式。目前,江州区888个自然屯全部成立屯级理事会,建立村规民约,实现了全覆盖。
新闻推荐
民宿外景一角房间内景□本报记者覃柳鲜实习生何霞美文/图8月10日,被高楼大厦环绕的崇左城区淹没在热浪之中。而距城区不远...
崇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左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