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五大措施”解决“五大问题” 江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五大成效”

左江日报 2019-08-07 08:43 大字

本报崇左讯(记者李鸿熙特约通讯员岑华蓉通讯员赵继兵)江州区自去年列入广西全域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县(区)以来,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作为深化幸福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动群众,通过落实“五大措施”、解决“五大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并取得“五大成效”。

编制一套全域规划,破解“乡建无规乱建”,实现“乡建有序有规推进”。针对当前一些村屯人居环境存在的“有新房无新貌”“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等现象,江州区聘请专业公司对辖下的117个村(社区)888个屯,按照“基本整治、设施完善、精品示范”三种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分类推进,分别在点、线、面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目前,该区成功打造了新和镇卜花村郡造、都垌、卜花屯等3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新和镇越侨村、华侨村等5个设施完善型村庄,以及江州镇板备村岜牟屯、左州镇那坎村那梅屯等135个基本整治型村庄。

激活群众建设主体,摒除“政府大揽大包”做法,实现“乡民为乡建主力军”。在实施乡村整治工作中,过去普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等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江州区把村庄整治和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上,通过竞争奖补,使群众动起来;找准群众需求,让群众干起来;坚持党员带动,把群众带起来等举措,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调动230个自然屯8万多人次参与乡村建设,累计拆除猪栏牛栏、危旧房3542间,特别是新和黑水河示范带三个精品型村庄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拆除猪栏牛栏、危旧房352间,其中群众自行拆除324间。

培育一批支柱产业,解决“农业农村产业单一”问题,实现产村互动发展。江州区坚持按照“产村互动”原则打造每一个新村,积极探索“甘蔗生产+”、种养相融、产游相融、“土地整治+”等模式开展乡村建设,真正实现“新村新生活,新村新幸福”。该区2018/2019年榨季产蔗531.97万吨,产糖63.45万吨,实现农民种蔗总收入26.6亿元,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0230元,2018年蔗糖循环经济产值达157.8亿元;目前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98个,家庭农场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43家;把全域推进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推动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将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利用“旱改水”项目流转出的2600亩土地,进行稻虾、稻鱼、稻蛙一体化养殖,发展农业体验游、农业休闲游等新业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田园综合体。目前,江州区117村(社区)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多方筹措专项经费,解决“乡建无钱建设”问题,实现建设资金多元投入。今年,江州区把资金保障作为村庄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土地活资、政府筹资、银行融资、盘活“集”资等措施解决“乡建无钱建设”的问题。同时,通过鼓励民资、节约“财”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今年以来,江州区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累计吸引社会资金6500余万元,形成了乡村建设资金多元投入的良好格局。

建立一套管理机制,破解“乡建易管难”问题,实现乡村管理常态长效。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环境卫生反弹现象较为严重,乡村建设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巩固和持续优化等现象,江州区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共建共管、常态长效的原则,把机制建设和模式创新作为巩固乡村建设成果的基础性工程,着力构建“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微治理模式。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微组织”、搭建“微平台”、完善村规民约“微机制”措施,实现乡村建设长效化管理。目前,江州区888个自然屯全部成立屯级理事会,建立村规民约,实现了全覆盖。

新闻推荐

崇左市直卫生健康系统举办“红色家书”诵读比赛

崇左讯7月30日,崇左市直卫生健康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家书”诵读比赛在崇左市人民医院...

崇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左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