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寄情义 天琴声远扬

左江日报 2020-06-15 11:12 大字

专注织锦的板池织娘 本报见习记者 农艳芳 摄□本报记者钟文芬

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位于中越边境,据说那里居住着身穿黑色长衫、自称“布傣”的壮族人,村里人人会织壮锦,且大都会弹唱壮族古老乐器――天琴。

六月的崇左,炎热中带着些许清凉。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神奇的村屯,领略壮锦和天琴的魅力。

行走在板池屯,壮族元素扑面而来,随处可见围着头巾的妇女。与普通头巾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头巾是织娘们亲手编织而成的壮锦头巾,色彩斑斓,图案生动。

76岁的村民农素金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织机,每家姑娘都掌握着织壮锦的技术。如果谁家有女儿出嫁,母亲给准备的嫁妆中,就包括用壮锦做成的衣服、被套、床单,还有将来孩子要用的背带。

农素金对壮锦有着很深的感情。

1985年出生的李冬梅也不例外,虽然在她的印象里,只有重大节日,村民们才会穿戴属于他们的民族服饰。但她更懂得壮锦是个好东西。介绍壮锦时,她满是自豪。织壮锦在板池屯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曾被列入崇左市壮锦传统技艺非遗保护名录,2006年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传承壮锦,2018年,李冬梅组建壮锦协会,吸引织娘们加入织壮锦行列,并在政府的推动下成立龙州壮锦编织工艺提升和创新创业基地,基地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公司提供原料,统一销售,织娘们则负责编织,以此增加收入。

在李冬梅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板池屯后山的基地,基地一共两层楼。走进一楼,各色各样的壮锦成品映入眼帘。“以前老一辈的生活条件有限,制作的衣服都是全黑,对色彩没什么要求,现在条件好了,织娘们会利用红线、蓝线、绿线等点缀服装,让衣服看起来更加动人,壮锦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不一样的寓意,多数折射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说起壮锦,李冬梅滔滔不绝。记者发现,除了传统壮锦服装、被套外,基地里还出现了新物品,如壮锦围巾、壮锦抱枕和壮锦香包等。

走上基地二楼,13台老式织机整齐摆放着。

身体坐在坐板上,双脚搭在踏杆上,穿线、拉直、压实、踩机子……李冬梅向记者演示壮锦的编织过程。

“现在我们只会简单的织法,复杂的、细节的织法还得向老一辈学习,必须要把祖祖辈辈的老手艺传承下去。”李冬梅说。

在板池屯,壮锦已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4年,从宁明县嫁到板池屯的廖丽芳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壮锦。走进廖丽芳家,看见家里摆放着不少用壮锦编织而成的生活用品,如:客厅的茶垫、桌垫,房间内的被套,还有外出采购用的手提包……织机旁还摆放着尚未完成的壮锦背包,“我打算做一个背包,外出演出时装衣服用,现在只完成了一面,这段时间农忙,就给耽搁了。”廖丽芳说,白天,村民下地干活,到了晚上,织娘们就会摆弄起织机,编织壮锦。

夜晚,板池屯除了“咔咔”作响的织机,不时还会响起“叮叮”的悦耳琴声。在板池屯,村民们不仅会织壮锦,还会弹奏天琴。

廖丽芳的丈夫李绍军是板池屯文艺队队长,经常带领团队到各地演出,主要表演织壮锦舞、天琴弹唱等,向观众展示壮族文化。

“以前重大活动都离不开天琴,现在小孩的百日宴、满月宴等也会出现天琴,天琴声就代表了对小孩的祝福。”李绍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琴不仅是乐器,更是融入生活的一种“精神粮食”。

天琴作为壮民族文化的符号之一,近年来,龙州县大力推进“天琴艺术进校园”活动,确立了以民间传承为主、学校与社会传承为辅的天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模式,在民族中学、新华中心小学、金龙镇中心小学等10所学校分别建有少儿天琴培训活动基地。

除了演出,李绍军还负责到学校教学生弹唱天琴。“只要他们肯学,我都会尽心尽力去教,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决不能失传,我们有责任将其推广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壮族文化。”李绍军说。

在板池屯,记者不仅领略到古老壮文化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在新一代壮文化传承人焕发出的生机。

新闻推荐

酒楼拖欠物业费 水电线路被剪断 事发龙州,事件导致店内海鲜全部死亡,业主已将物业公司起诉至法院

酒楼的电线水管被剪断。因断水断电,酒楼内的海鲜全部死亡。南国早报记者颜强文/图近日,在龙州县城经营一家海鲜酒楼的吴先...

龙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龙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