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崇左市新闻战线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奖选手演讲作品选登

左江日报 2017-08-07 11:09 大字

一等奖获奖选手:黄云慧二等奖获奖选手:谭小燕二等奖获奖选手:黎钰玲二等奖获奖选手:黄艾洁三等奖获奖选手:零灿然三等奖获奖选手:陆庆聪三等奖获奖选手:覃芳思三等奖获选手:罗秀连三等奖获奖选手:黎露 用心坚守新闻理想

一等奖获奖选手:黄云慧

2013年3月20号,我来到崇左电视台工作,那时候,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台里配音,出镜录新闻。我身边的人,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们,却每天早出晚归,只看到他们忙碌地背着背包、扛着摄像机在我面前离去,回来时又分秒必争地在编辑室里忙着采带子和写稿件。这是我对记者最初印象。

2016年年初,快过年了,很多人都在计划着什么时候回家,买一些什么东西回家孝敬爸妈。凭祥位于中越边境,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不论是平日里还是节假日都要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工作岗位,保家卫国。这一次,我跟同事决定在年三十跟他们一起上山采访。

很不巧,由于过年之前都是阴雨天气,所以巡逻的山路除了崎岖之外,还非常的泥泞。说是山路,其实只是战士们在草堆里摸索出来的一条能够通往界碑处的道路罢了。为了巡逻,战士们不可能每次都走同一块地方上山,因此这里根本就没有路。那天,当我们爬到了位于金鸡山半山腰中越边境线上的1115号界碑处时,战士们很自然地抓起袖子就对界碑进行了擦拭,动作特别熟练和麻利,还进行了庄严的宣誓。当我听到“听党指挥,履行职责,扎根边疆,严守国门”这16个字这么近距离的在我耳边响起,那一刻,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家,我一点都不累,我打开电脑,写下了《边防战士年三十巡逻》文稿,回想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内心特别骄傲。

历经一个个新闻现场,丰富了我的阅历,有挑战的采访也练就了我的韧性。这几年,我坚持在离家几百公里的地方做一名普通的新闻记者。到底是什么让我倔强坚守?我想,那是一名新闻记者的新闻理想。

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

二等奖获奖选手:谭小燕

我是一名油画专业的学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名记者。而且,一干,就是八年。

刚入行时,我常问自己,什么是记者?我要做什么样的记者?这些年,我找到了答案:记者,就是责任与担当!要做,就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

去年,我们壮族的文化瑰宝——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举世瞩目!报社决定制作一个八连版特刊,用最完美的效果,宣传我们的花山。

八连版长什么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全广西只有钦州日报社做过一次,全国也只有北京和珠海能印刷。报社成立一个攻坚小组,我是其中的一员。

短短几天,我们加班熬夜,效果图一完成,我们直奔钦州进行灌版。那晚,我们就窝在酒店里,通宵地校对。当时,我们的一名组员一连好几天重感冒,眼泪鼻涕流个不停;另一名组员也因为长期熬夜,生理严重失调……但是,整个过程,我们没有怨言,更没有放弃。

报纸刊发后,很多读者都说,这个版面,让他们感受到花山岩画的巨大魅力。一位北京的画家,还出钱买下这份特刊,作为他创作的灵感。这个版面,荣获2016年度广

西新闻奖一等奖,还被选送参评中国新闻奖!

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真正地看到,一群新闻老前辈们敬业的精

神!

说到敬业,我要说一说我们新媒体那些年轻的姐妹们。

今年6月28日,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我们用午休时间,又一次以最快的速度在微信平台推出报道,一时间,阅读量超过5万人次,网友们幸福感倍增,纷纷在后台留言,大家对崇左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记者,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忙碌着,风里来,雨里去,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记者,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八年,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记者这个职业。下一个八年,再下一个八年,我还要当记者,永远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选择

二等奖获奖选手:黎钰玲

在过去的三四年里,我很庆幸一直做着一份自己钟爱的职业,电视栏目主持、现场主持、活动策划……

我第一次接到采访任务,正是三月初春耕生产时节,作为一名新手,在接到任务的时候我心里就嘀咕,“我要通过什么方式来报道呢?主要内容要写什么呢?要怎样才能突出主题呢?”当我来到采访地点,看到农户在田间耕作的情景,听着农机耕作的轰隆声,顿时豁然开朗,不管用什么方式,拍摄什么主题,都要力求真实,贴近群众,切实反映群众的心声,这不就是一名基层记者的职责吗?

当我完成了新闻的初步拍摄,回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又傻了,我不会写稿呀!说起来很可笑是不是,新闻工作者竟然不会写稿?我也很无奈啊,本人写广告很厉害的,但是新闻稿……这里就是告诉大家,请不要忘记在你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

镜头的对焦,取景的角度,素材的剪辑,文稿的撰写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讲究,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被挑剔。但是,我有这样的好同事,无论何时何地,我火急火燎给她打电话,总是能换回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我不再担心视频素材画面模糊,交上去的稿件被改得面目全非,因为这些东西在上交之前已经被认真审查过了。

记得第一次上镜,6条新闻我用了40分钟,哪怕空调温度再低,我也是汗流浃背,担心吐字不清晰,表情不自然。

这样的紧张伴随着我每一天的工作,40分、30分再到10分,只需看到这样的成绩就好了。就这样,从小鸡啄米般走来,现在,我已经能昂首阔步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进步,这是我

们共同的成长。

我热爱新闻工作,所以我要执著地走下去,通过我的眼睛、我的声音、我的职业,亲密接触和聆听更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张张砂纸打磨着我的思想,让我对新闻工作始终充满热情和投入,对新闻职业始终保持敬畏与尊重,不管我们走得多远,都不会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坚守信念一路前行

二等奖获奖选手:黄艾洁

我连续两年参与了春运的主题报道,亲身去感受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我在车站、在路上、去寻找、等待,把那些故事和故事的主人公记录下来、传播出去,有时还会参与到故事里。

2016年,我第一次去记录天等春运的故事,当年还是作为电视台实习记者,初出茅庐的我一点拍摄经验都没有,就连280机器都还不能熟练使用,但还是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任务。

为了记录真实的画面,2016年2月1日,我和一位女同事从晚上10点钟就开始在天等汽车站蹲点等候,了解到半夜12点左右是广东返乡客流的高峰期,我们就在寒风中苦苦守候着。凌晨1点半左右,当天第一趟由广东返乡的客车徐徐开进汽车站,我仿佛就像等待自己亲人回来一样,特别的欣喜、激动,赶忙拿起话筒和

机器把这一刻记录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凌晨2点的天等汽车站的景象,乡亲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同亲人一起回到家乡,虽然大家已经十分疲惫,但脸上还是洋溢着微笑。听着她们诉说回家的故事,自己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回家的故事,看似十分的普通。作为记者,我能用手中的话筒、镜头去记录普通老百姓,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里,为了家而千里奔波的喜怒哀乐、酸甜苦

辣,自己有满满的获得感。

每一年春运都有回家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回家的故事。经过两年的基层锻炼,现在我在演播室里播报新闻的时候,在我面前,不再是一张纸隔着屏幕的画面,不再是一串串大大小小的没有感情的数字和黑白的文

字,因为我有亲身去体验农村的脱贫生活、去触摸到山区孩子温暖的双手、去感受到基层百姓的巨大变化的经历。正是他们,给予了我前行的方向和信念。

春运的汽车站从来不缺少故事。而我们,每年这个时候都依然会去到那里,以一个记者的姿势等待:等新闻,等故事,等着记录光明、传播温暖,等着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和力量。

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三等奖获奖选手:零灿然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这句话是从2016年10月入职以来,我在节目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当然也是因为它也代表我们栏目的宗旨。

2016年12月初,我们得知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和卷逢村白雪屯两个村入选全国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因为这是崇左第一次有村屯入选该名录,栏目组为此策划对两个村落进行系列报道,我作为出镜记者加入了采访组。

当天下午我们到达白雪屯时也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村里居住的大多数仍然是老年人。卷逢村村委主任何东安告诉我们,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加之交通条件的限制,白雪屯至今仍然过着传统的农耕打渔生活。

龙州县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村民何胜堂告诉我们:(打渔)以前村里的前辈打了,我们跟他们去学就会了,(从爷爷那辈就开始了)嗯。早上开船去看一下,有鱼的话,会跳上来,

“啪啪”的打水,这样的地方肯定有鱼,放网过去肯定得。

何大叔还说,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但他们舍不得离开,依然留在村里。他们认为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因为这里才是他们的家。

采访到最后我们了解到,龙州县相关部门也陆续对两个古村落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已计划引进旅游项目,在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历史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不久前我再次联系上了卷逢村村委主任何东安,他告诉我节目播出后已经有不少摄影师到白雪屯采风拍照,也引来了不少游客,屯里有31户贫困户将要异地搬迁到县城,县里也计划投入180万元在白雪码头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要搞旅游扶贫,让村里人的生活更好一些。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老百姓的肯定是我们最大的前进动力,因为我们肩上担负的是党和政府给予的责任,民众百姓寄托的期望。老人们守护着他们的家园,我们也会守护着我们的岗位,记录时代风云,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崇左故事。

学习“亮剑”精神敢于挑战

三等奖获奖选手:陆庆聪

在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有这么一位退伍军人,他用了5年的时间,在扶贫道路上默默付出,用他的“亮剑精神”帮助贫困户脱贫。这位退伍军人名字叫做—韦海忠。

韦海忠在1996年的时候分配到了龙州县金龙镇派出所工作,同时也是龙州扶贫工作队的队员。在他工作的这段时间,他看到了边境人民艰苦的生活现状,这让他分外心酸,也是从那时起,在他心里就埋下了创业扶贫的梦想。

2012年的时候,韦海忠毅然辞掉已经干了十几年的工作,带着考察好的肉牛养殖项目回到了第二故乡龙州县金龙镇,开启了他的创业扶贫之路。

当时的这个决定在家人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而韦海忠也只能一边忙活一边给家人做思想工作,经过耐心劝说,最终得到了妻子和家人的支持。有了妻子的支持,韦海忠的养殖事业越来越好,不仅建起了高标准的养殖场,还联合当地的七位返乡农民成立了龙州县“亮剑生态合作社”。

在采访的时候,韦海忠告诉我们,之所以取名为亮剑,是因为“亮剑”代表着军人的精神,代表着敢于挑战,敢于战斗的精神,他希望通过

“亮剑”的精神,要为当地的老百姓、父老乡亲早日摘掉脱贫的帽子。

正是得益于韦海忠的带动和帮助,近年来,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在金龙镇周边村屯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业延伸项目,韦海忠的项目惠及了全县5个乡镇,辐射农户2300多户,帮助56户贫困户脱贫,同时他还资助9名留守儿童。

韦海忠的事迹得到了县电视台、市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网、中华网等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也从那次采访当中和韦海忠成为好朋友。

每次和韦海忠聊天,我都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他的“亮剑”精神,而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的新闻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也应该学习韦海忠的“亮剑”精神,敢于挑战、乐于奉献。

我的记者梦

三等奖获奖选手:覃芳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不例外。从小我就特别羡慕电视里的记者,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当上一名电视记者。可是,当我真正参加了工作,扛起摄像机,拿起话筒,实现记者梦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要坚持这个梦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曾经经历过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那是6月的时候,我采编过一条关于查获毒品运输案件的新闻,新闻的内容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这本是好事一件。然而因为自己的疏忽,忘记打马赛克,新闻播出后,一些相关部门找到了台领导,指责这个错误。我当时非常委屈,心里想:“当个记者真窝囊,一点点失误都要被指责!真是不想干了!”

7月25日,我在记者朋友圈中看到一段被刷屏的视频。视频中,一位南宁台的女记者在正常采访中被一名男子打掉手机,并且大声辱骂说:“记者是最下贱的职业”。不知道我们的同行看到这段视频会是什么感受?我当时除了愤怒,更多的是担心这位女记者的安危。

你看,这就是咱们记者的工作,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会有紧急任务,随时会被人指责,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因为,在我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记者,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常常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马乃超,是我们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工作3年来,他是台里业余时间采制新闻最多的记者,是上送市台条数最多的记者,是新闻编辑数量最多的记者。

许海军,我们的老记者。他担任记者29年来,身边的记者换了一个又一个,走了一茬又一茬,可是,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记者梦,29年来,他跑遍全县采写了大量新闻,为大新的宣传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坚持记者梦想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记者都热爱新闻事业——希望每一个记者像我的同事许海军、马乃超那样,用对工作的热情点亮梦想的明灯,用青春和热血来浇灌我的记者梦!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三等奖获选手:罗秀连

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采访过许多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顽强地生活,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刘悦华的故事。

今年3月刘悦华来到宁明县北江乡东什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始了她的农村工作生涯。

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刘悦华就把身子扎进村子里,放下行囊,她就着手研究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积极走村入户,找党员、村干、队长、群众搞调研,一有空就深入村屯与村民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村情民意。

六一儿童节前夕,刘悦华与县文新广电局团支部精心组织筹划了慰问东什小学贫困、留守儿童活动。她争取到挂点后盾单位明县文新广局捐赠了一批学习用品、文体器材,慰问了学校的24名困难学生,还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度过一个快乐而又难忘的儿童节。

在刘悦华的带领下,东什村相继成立了明县北江乡良宏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宁明县北江乡满园香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宁明县北江乡旺财养狗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群众心里乐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村两委威信树立起来了,东什村的各项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刘悦华先后争取到挂点后盾单位县文新广电局投入近1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体活动等。争取到县农业局405亩的西瓜套种项目,争取到县扶贫开发产业1.82万株价值约13万元的晚春桔种植项目,争取到广西崇海水运有限公司明分公司赞助6万元,用于资助5户无稳固住房贫困户建房,20户无电视机贫困户购买电视机。

在刘悦华的带领下,东什村的村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着自己的脱贫梦、致富梦,他们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信心。

这就是乡村最美丽的第一书记刘悦华,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一腔赤诚都献给了乡村扶贫事业!

作为一名记者,我将会以她为榜样,深入基层,努力工作,用手中三寸笔头,描绘生活的本色!

挖掘本土节目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等奖获奖选手:黎露

我是一名电台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娱乐节目中的人物和故事。

前不久,我发现网上有一部微视频叫《远嫁的女儿》,我打开来一看,是一个我们本地准备过年的场景,本土方言配音,讲述的是一个出嫁后好多年没回过家的女儿终于回家过年,在家过了一个大团圆的年,回去的时候母亲不忍流泪,父亲故作坚强,还有九十多岁爷爷的叮嘱。我泪光盈盈地看完了视频,有一种想立刻回到父母身边的冲动!

我通过联系,我把这部视频推荐到了听众交流群和我们的公众号。没想到大受欢迎,原本在网上默默无闻的视频,点击率暴涨,评论如潮。

用心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我想,要把制造这股感动力量的导演推荐给广大的观众朋友。我在微信上表达了我想采访《远嫁的女儿》导演本人的意愿,他说他正在筹备新的片子。这是了解本土民间艺术人,挖掘本地娱乐节目素材的绝好机会!经过“面试”,我加入了他的新剧组《同学会》。我出演的角色,是一个曾经的班花,现在家务农的农村妇女,叫小红。我穿上袖套,戴上草帽,挑副箩筐,就是活脱脱的农村妇女形象,本色出演,也不需要什么演技。演戏很辛苦,但是它最终在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和坚持下拍完了,并制作成成品放在网上播出。现在我去逛街都有人问我是不是小红。经历了这一番合作,采访时,原本不善言辞的导演侃侃而谈,聊起了他的经历和作品拍摄的故事。

导演叫黄尔优,家住农村,初中没有念完,就中途退学去广东打工了。因为从小就对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打工之余,总是自己编排一些小品,经常去参加一些文艺演出。有了工资后,就攒钱买摄影机来拍各种视频。

回到家乡后,他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各种短视频,家乡的人和事,特有的风土人情成了他编写剧本的素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远嫁的女儿》就这样诞生了。

几期的节目播出了,我心里仍久久回味,感觉自己做的事情能传递一份感动,一股力量,这是多么有意义啊!这也正是媒体主持人、记者的职责所在!

新闻推荐

龙州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

龙州讯7月26日上午,龙州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据介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成立,将实现法律援助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无缝对接,让法律援助能够第...

龙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龙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