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笔记 两位桂籍老将军的南宁情结(下) 吴西:赠诗战友,长忆邕州烽火

南宁晚报 2021-11-08 06:26 大字

?吴西将军为南宁日报复刊的题词

吴西(1900—2005),开国少将,原名吴有良,广西扶绥县渠黎镇三哈村人。曾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川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海军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打过地道战地雷战的英雄

我们这一代人,都会看过《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这些经典作品曾让我们百看不厌。搬砖块看露天电影,在银幕后笑学鬼子的腔调说“悄悄地进庄打枪的不要”,学高老忠慢跑去敲钟……

这样的欢乐随着童年少年时代逐渐远去。近日,在参观吴西将军故居时,那一张张记录冀中根据地军民以地道战、地雷战等形式抗击日伪军的图片,使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新的认知。

我很惊讶,帮我将这些文艺作品的红色记忆串起来的人竟然是从广西扶绥走出去的将军吴西。抗日战争时,吴西曾任敌工科长、敌工部长、军分区政委等职,他组织武工队袭扰敌人,惩奸除恶,屡立奇功;他率领的部队在冀中赵户、北町、白家庄、宋庄等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地道战、地雷战……

一次难忘的拜访

吴西和莫文骅的传奇经历足可写一本书或拍一部电视剧。

此刻,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2004年拜访吴西将军的情景。

那年的12月,一场小雪的降临让北京银装素裹。北京的高同学引领我走进海军的一个小院。我去采访吴西,高同学的母亲与吴西是冀中根据地的战友。

我去吴家,有两个想法:一是当年采访莫文骅将军时,他提到与吴西因参加学运被捕,两人同关在一个牢房。后来两人都参加红七军,一起出生入死。他俩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绵延半个多世纪,在军中传为佳话。二是南宁晚报的市委机关报功能将由南宁日报担当,南宁日报拟于2005年元旦复刊。吴西是红七军唯一健在的百岁将军,与南宁的情缘如此之深,如果他能为南宁日报复刊题字,其意义不言自明。

敲开吴家门,吴西的女儿吴黎红迎我们进入客厅。映入眼帘的是吕正操将军书赠吴西的条幅和刘华清将军书赠吴西的条幅。吕正操是冀中军区司令,吴西在其麾下没少打胜仗;刘华清与吴西同在海军工作。老将军相互激励唱和,苍劲的笔画里饱含浓浓战友情。

听我说明来意,吴黎红说,老爷子身体已弱,好久不写字了。你既然来了,我把这事告诉他,看他的状况吧。

这时,吴西也许是听见客厅的声音,在家人搀扶下从卧室蹒跚走出。吴黎红告诉他是南宁来的客人。我们称呼他吴老。他对我们笑笑,示意我们坐下,然后向我们招招手,表示失陪了,又缓慢走回房间。

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不禁为自己的唐突而感到愧疚。老人家已弱成这样,再采访他、请他题词是强人所难了。

吴西与莫文骅半个多世纪的情谊

吴黎红与我们聊她的父亲,聊到他和莫文骅将军的情谊,话匣子就打开了。她还给我们看一些资料,并赠送了一本吴西画册。吴西和莫文骅紧紧拥抱的特写镜头,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吴西在广西省立三师读书时任学生会负责人,主编学生会刊物《火把》,组织学生上南宁街头宣传游行。有一次吴西和省立南宁一中的莫文骅同台演出,吴西出演剧中大哥,演得惟妙惟肖,赢得满场掌声。此后,莫文骅便称吴西大哥,两人过从甚密。

1927年5月4日,吴西和莫文骅同时被捕入狱,关在同一牢房里,他俩相互勉励团结狱友以绝食抗议等方式继续与敌人斗争。9月1日,敌人将13个青年拉出去杀害。没过多久,又杀害15名革命者。面对白色恐怖,吴西和莫文骅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吴西偷偷写好遗书藏在鞋子的夹层里。莫文骅的母亲听说被杀害的人中有个姓莫的,急忙赶去收尸,她不顾一切把血肉模糊的尸体翻了个遍,也没找到莫文骅。吴西的父亲也打好了一口棺材,准备将吴西的遗体运回扶绥埋葬。岂料吴西命“硬”,敌人虽把他列入第三批枪杀名单,但没有执行,判了他半年徒刑。而莫文骅也被视为“年少无知”被无罪释放。

之后吴西参加红八军龙州起义,红八军被打散后整编入红七军,任特务连党代表,与连长李天佑搭档。李天佑年纪小打仗勇猛人称“小老虎”,其连队也被称为“小老虎连”,吴西与他配合,打了许多胜仗。在一次战斗中,吴西右腿受重伤,被迫离队就地安置治伤。时任红七军辎重队队长的莫文骅闻讯赶到吴西的担架前,将身上仅有的10元大洋和100毫钱全塞入吴西手中,两人相拥互道保重洒泪而别……

吴西和莫文骅志趣相投,既是学友、文友,又是狱友、战友、同志,过命之交数十年,殊为难得。解放后每年的5月4日,如无特殊情况,两人都会相聚。

1977年5月4日,两人聚会时,吴西手书一首诗赠莫文骅:“梨花照眼忆当年,铐镣郎当正此天。永记邕州同患难,老来相勉育新贤。”诗上附注:“一九七七年五月四日和莫文骅同志合照留念,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在南宁师范学校读书时和莫文骅同志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坐牢,特赋诗一首。”

莫文骅也回赠诗一首:“铁窗弹雨壮歌声,万千俊秀已落英。半世纪来君与我,幸留老命新长征。”诗上也附注:“吴西同志,广西第三师范学生,是1927年的战友,同年五四早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出狱后,1929年我参加红七军起义,他参加红八军起义。我们是五十年的老战友,以作纪念,题绝句一首。”

1999年,吴西和莫文骅都接到国庆上天安门观礼的请柬,其时吴西已是百岁老人,莫文骅也已89岁。鉴于他俩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两家人都劝阻他俩放弃去观礼。可这两个老友依旧相约上了天安门,一起心潮澎湃庆祝新中国诞生五十周年,并高高兴兴合照留念。

2000年5月31日,莫文骅因病逝世。莫文骅病重吴西并不知情,两家人担心刺激他而对他封锁了消息。当接到参加莫文骅遗体告别会通知时,他双手颤抖,痛苦难抑。他当即赶去莫家,在莫文骅遗像前泪湿胸襟喃喃自语:咱们不是说好了吗?大哥先走在那边等你,怎么你就先走了?

如此深情的送别令人动容。

一幅题词背后的故事

从吴家出来,我有种好像看了一场红色电影或参观了红色展览的感觉。我感佩吴西、莫文骅等老红军战士对党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气概,也震撼于他们对信仰坚定不移的追求与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我想,引我伴我去吴家、身为红二代的高同学,应该比我有更深的感悟。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给我看了他写的一部长篇纪实初稿,他母亲和姥爷跟随吕正操在冀中与日伪军斗智斗勇,其中不乏惊心动魄的情节。

我原以为,请吴西将军题词的事情就这样了结了。没想到,刚过五六天,吴黎红就告诉我,老爷子已为南宁日报写了几个字。高同学和我当即驱车前往吴家。

吴黎红说,她见老爷子身体状况不佳,料想他不会再为别人写字了,谁知他听说是为南宁日报复刊题词,就叫准备笔墨纸张。老爷子站不稳,吴黎红和另一个家人一左一右“夹”住他,他写三四笔画又坐下歇歇,一天就写得三四个字。折腾了几天才写好这幅字,太不容易了。他年老手抖,写出来的字笔画不平,吴黎红需帮他托住手腕,甚至要帮他“补笔”。

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幅由父女合作的特殊题词。老人家身体如此虚弱,他没必要这么难为自己。可是他不管多难,也执意要写。他给南宁日报的题词是:“求真务实创新办一张党和人民满意的党报。”

这是一个红七军老战士、百岁老将军、老革命家对南宁日报报人发自内心的郑重嘱托!我想,所有南宁日报同仁,应能感知它沉甸甸的分量。

写完这幅题词没多久,2005年7月21日,吴西老将军去世,享年105岁。

在全国奏响红色旋律,纪念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记住这些数字:红七军出发开往中央苏区时,7500人;到达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时,只剩下1500人;长征抵达陕北,仅剩130人。许多人壮烈牺牲了,没留下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是红军,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韦云翔

新闻推荐

广西首条“智慧高速”沙吴高速建成通车 从市区到机场更方便,还能精准获取道路运行信息

■本报记者廖欣通讯员黄明明谢雅洁9月28日,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的南宁沙井至吴圩高速公路(简称沙吴高速公路)建成通...

扶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