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全国文明乡镇的“神秘”面纱

左江日报 2021-01-18 15:25 大字

□本报记者陈文圣通讯员黄祖华陆新琦李春色

厚植文明沃土,收获丰硕成果。2020年11月20日,从北京传来好消息:扶绥县渠黎镇斩获第六届全国文明乡镇荣誉称号!

喜讯传来,许多人认为渠黎镇获此殊荣乃实至名归。而更多人对国家级文明乡镇则产生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到底,如此高级别的称号,其内里又是如何?

在这里,记者尝试为大家撩开全国文明乡镇――渠黎镇的“神秘”面纱,试图藉以还原她的本真。

强劲发展的大产业

“乡村振兴必须有大产业支撑。没有大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无从谈起,无论如何要发展壮大渠黎的大产业!”

――摘自渠黎镇党委书记刘权的体会文章

2020年12月21日中午,记者一行来到扶绥县渠黎镇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1.5万多亩的“双高”糖料蔗基地农机站总部。

合作联社经理黄革向记者介绍,雷达现代合作联社成立于2017年,采用“制糖企业+农机研发企业+合作社+农民+基地”建设模式,合作联社目前拥有各类甘蔗生产设备120台(套),其中有50台甘蔗收割机,涵盖渠黎镇1.5万多亩甘蔗“双高”基地的耕、种、管、收、运甘蔗生产全部环节,一个人可管到2000多亩。

雷达合作联社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120多台(套)甘蔗机械为7.25万亩土地开展社会化服务,创收400多万元;2020年,对上千亩甘蔗地进行旱改水项目建设。项目起点高,发展潜力巨大,可在平整好的旱地按比例投放活性螺旋藻料,进行耙田放水。项目做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又增加了土地面积的经济收入。

雷达合作联社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与示范,为渠黎镇发展甘蔗生产大产业指明了方向,并成为广西“双高”基地建设和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标杆。

发展甘蔗种植大产业的同时,渠黎镇走多种产业强农增收的路子。

“旱改水”项目+鱼稻共生:渠黎镇全力推进“旱改水”工作,将低洼地、低产田、不平整地块改造升级成为“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水田里饲养禾花鱼、塘角鱼、黄骨鱼、泥鳅、田螺、青蛙等,“鱼稻共生”,“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成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稻鱼两丰”,每亩单造稻谷产量可达800公斤,鱼类一亩可增收2000元。2020年,仅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就实施1100

多亩“旱改水”项目。目前,全镇6300

亩“旱改水”项目已完成施工建设。

“关键的一点是,渠黎镇有18万亩的甘蔗种植面积,如果纯粹止步不前地按照老套套固步自封,渠黎镇的甘蔗生产将不会有大的发展和远大的前程。”渠黎镇镇长廖翠说,“大产业必须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新路子!甘蔗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是一条路子,螺旋藻前卫技术引入旱改水项目又是一条路子,两条道路并行不悖,渠黎镇的发展大有‘钱’途!”

清洁美丽的大乡村

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同时,打造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则是文明乡村创建工作的重点。

――渠黎镇党委书记刘权感悟录摘抄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2020年12月21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渠黎镇那隆村。

这是祖国南边陲一个清洁美丽的壮乡小村庄,山不高而青秀,水不深却灵动。清风徐来,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苦瓜架子齐整,瓜秧顺杆布满枝枝框框。

村民刘叶青庭院前院的小菜园子里,种有茼蒿、豌豆、红薯苗、小辣椒、花椒等十多种菜蔬,青翠色、棕榈红、紫色等各色各样菜色间杂。后院,两棵蓊郁的金花茶下,三五只红冠雄鸡在振翮追逐,详和、富足、清闲、温馨。

显得很年轻,但已经步入耳顺之年的刘叶青说,因为需要照顾90多岁的老母亲,她没有和丈夫一起到附近的石埠奶场上班,而是留在家里打理家务。刘叶青说,在别的地方还在忙碌于清洁乡村工作的时候,那隆村早已经步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轨道。

村民方法荣的庭院则让人感觉到那隆村的美丽乡村工作早已经提档升级。一分面积的庭院里,有假山、废旧石磨装饰成的景致,用钢管竖起来作为白香果藤蔓生长、挂果的平台……看假山的摆设,几个石磨错落有致连接而成的缠绕着潺潺流水的布局,肯定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1966年出生的方法荣说:"在那隆村,在渠黎镇,农家庭院早已经怎么美就怎么装饰了。"

渠黎镇渠莳村是市级文明村。村委会副主任黄星卫介绍,渠莳村甘蔗种植面积1.8万亩,大约有8000亩土地参与流转,大部分的劳动力到扶绥县城、南宁等地打工。

据了解,近年来,渠黎镇认真做好村屯规划利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镇、村(社区)、屯三级领导包保的网格化管理制度;以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三清三拆"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走出了一条群众参与、自主建设的路子。那隆村在全村党员干部、乡贤等引领下,探索出"户院户管、巷道片管、村道共管"的那隆乡村建设新模式,村容村貌实现了"美丽蜕变",成为市、县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点和标杆。

榜样的力量推进了渠黎镇17个村(社区)的有效治理,乡村风貌显著改善,标屯和渠留屯获评2019年市级基本整治型"四个好"宜居村庄;全镇行政村100%实现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工程达到100%;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农村人居环境更宜居。

渠黎镇在乡村风貌提升活动中高起点谋划,走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相促进发展的路子。发展"红色文化、绿色农业"旅游,谋划打造了石埠乳业观光农业、吴西故居红色教育基地,百甲现代甘蔗种植示范点、"鱼稻共生"农业新模式等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点。

"在培育旅游、休闲、观光、住宿等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把渠黎打造得更加宜居、美丽!"镇长廖翠的弦外之音是:发展旅游业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这就是全国文明乡镇的格局!

积极时尚的大文明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明的内涵极为丰富,包罗万象,包含理念、思想、行为等。

--渠黎镇党委书记刘权理论文章摘录

在渠黎镇碧髻村村部,宽大醒目的"英才榜"前,记者一行驻足良久,久久不愿离去。

渠黎镇是吴西将军的故乡。吴西将军是名副其实的英才,而他之后,渠黎人砥砺奋进,英才辈出。英才榜上,被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录取的数百名渠黎学子的名字,让人们在铁的事证面前清醒意识到:渠黎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渠黎镇利用好吴西将军故居、烈士纪念碑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熏陶、濡染,让红色教育在渠黎镇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渠黎镇辖内有中国-青年产业园,有崇左市"一号工程"的南国铜业,是响当当的工业大镇、强镇。在前期落实这两个大项目用地上万亩的基础上,2020年,渠黎镇又完成征地1806亩,占任务的103%,确保了南国铜业二期、川恒"铜钛磷"等一批自治区、市、县重大项目的用地,实现南国铜业一期顺利投产,川恒"铜钛磷"、山秀船闸扩能等一批投资量大的重大项目实现开工。更难能可贵的是,渠黎镇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早已经把服务重大项目和企业作为一种潜意识的自觉行动。

创新开展"田园党课"活动助推文明建设。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党员群众面对面授课、讲解,持续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让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渠黎镇"田园党课"共开讲109场次,参与党员群众达1343人次。

扭住"牛鼻子"的同时,渠黎镇唱响时代文明的战歌,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服务。通过党员先锋岗、党建小品、党建文化长廊、好人墙等形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扫黄打非"联络站、"移风易俗"示范点、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儿童之家等平台,向群众展示精神文明新面貌,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渠黎镇采取点面结合,面上开花与点上培植相促进的办法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为重点,配合微信群、村屯广播、文化演出等渠道进行乡风文明正能量的宣传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树典型立标杆、文明家庭、七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活动,促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爱国爱家、文明礼仪等素质。

近年来,渠黎镇有各类群众性文化组织30多个,团员600多人,每年举办文娱活动68场次,渠仔"同心"文化节经过多年打造已经成为渠黎镇的文化品牌。新安歌坡节收录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成为扶绥县的标志。

"'大文明'已经在渠黎镇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成为一种常态,犹似空气之于人,鱼儿之于水!"渠黎镇党委书记刘权说,"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是关键!文明乡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一蹴而就。"刘权没有点破的是:渠黎镇之所以斩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不是偶然,不是侥幸,更不是善于做表面文章,而是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新闻推荐

扶绥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综合楼开工

图为项目开工仪式现场。扶绥讯2020年12月30日上午,扶绥县人民医院举行感染性疾病科综合楼项目开工仪式,该院党政领导一同挥...

扶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