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技术门 走上脱贫路
本报记者杨静通讯员覃捷
恰逢圩日,邕宁区中和镇的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村民们带着自家的“土货”前来交易,商贩也到这里“淘宝”。临近中午,一家不起眼的粉店渐渐热闹起来。
“老友粉二两”“卷筒粉三条”“肉粉加蛋”……顾客络绎不绝,一进到店里就很熟络地下单了。粉店主人方少勤忙前忙后,煮粉、端粉,动作很麻利。
方少勤是一位靠学习技术,实现自主创业的脱贫户。
现年49岁的方少勤是个外来媳妇,她娘家在扶绥偏远的乡下,2004年嫁到中和镇那利村。家中除了丈夫和三个孩子,还有94岁的婆婆。上有老下有小,夫妇俩没办法外出务工,以前一家人只能靠1.2亩土地和到乡镇周边打零工过活,日子十分清苦。
为了省钱,方少勤经常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或者一顿饭,从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前几年,她做了胃部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胃。从那以后,便干不了重体力活,只能帮人收稻谷、摘水果,做些简单的工作,收入不稳定。2015年底,方少勤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5月,邕宁区人社局与相关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家政大篷车”开进了中和镇,村委干部动员方少勤参加学习技术。“不仅免费学技术,还能领误工费,有这么好的事?”方少勤将信将疑。
“家政大篷车”如约而至,为村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方少勤跟着其他村民一起,学做面点、小吃。这次培训,不仅让她掌握了一技之长,每天还领到50元补贴,这可让方少勤感到很惊喜。
掌握了一门手艺的方少勤,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启动资金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丈夫的妹妹愿意伸出援手提供店面及采购设备,而方少勤负责管理和运营。去年10月,方少勤的饮食店正式开张,每天凌晨5点,方少勤就起床给家人准备早饭,6点就开门营业。虽然辛苦,但收入稳定,每月纯收入有2000多元。
今年6月,“家政大篷车”再次开进中和镇,此次带来的是育婴技术。尝到学习甜头的方少勤这次又来了,学习热情高涨。“多学一门技术,多一条出路,说不定以后能用得着呢!”她说。
“‘家政大篷车’对贫困户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目的,让更多妇女在脱贫致富上发挥‘半边天’的作用。”那利村驻村工作队员谢集娟说。
打开技术门,也打开了方少勤一家脱贫新思路。方少勤的丈夫利用村里外出务工村民丢荒的土地,种了3亩水稻和3亩甘蔗,每年还养殖几百羽鸡鸭。这一家人的勤劳实干,托起了幸福梦。
新闻推荐
不久前,在扶绥县城新宁镇僻静的街巷里,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正耐心地解答关于法律的问题,他说话的声音依然是那么宏亮,逻辑缜密...
扶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