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55号 开江最后一个租书店铺

达州晚报 2019-03-07 10:58 大字

开江县城唯一保存至今的租书店铺,位于县城东大街55号。走进这家约25平方米的木板壁结构的老式平房,木板钉制的简易书架,倚墙而立,一个连一个,三面墙壁连同中间间壁隔出的两面矮小墙壁,全被简易书架占据。这些木质已经泛黄发黑的书架上,一本本或武侠或言情或玄幻的小说,歪斜在木格子里,尘垢满面,一些书甚至看不出书名,显然它们已被冷落多时。书架上也有一些空白,摆放着小杂物。那是不久前,以3角一斤的价格处理一批旧书后留下的。

据店铺的主人王伯华讲,店铺开设租书(最初是画本)始于1986年8月,距今已整整32年。那时,他在远离县城的天师纸厂当装修工,平时难得回县城的家,老婆毛期珍在乡下忙农活,三个在县城读书的孩子,便成了无人管教的野孩子。王伯华做梦都想老婆能回到县城照管孩子,但政策不允许。1986年,毛期珍终于回到县城,经济上又出现了困难,毛期珍没有工作,一家五口人全都指望着王伯华18元一月的工资,实在捉襟见肘。

一个周末,正回城休息的王伯华,路过宝石饭店,见饭店穿堂左边的书摊前,一大群孩子正围着书摊老板聂绍义,手里高举着一分两分的纸币,争抢着往他手里塞,嘴里高喊着“我要看这本”“我要看那本”。从小喜欢读书的王伯华,眼前一亮。他回到家,当即把位于街道边的板壁屋(因屋子的地基高出街面一米多,无法改成门市)收拾出来,然后找来木板与斧头,乒乒乓乓地动起来,很快,一个小有规模的租书店铺立起来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缺乏娱乐的百姓,将目光盯上了画本,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上至成年人,下到读书的孩子,都视它们为宝。王伯华东挪西借,筹措到86元去了达县。那时的画本,价格便宜,少则一角,最多不超过伍角,王伯华的几十元钱,竟然买了六七百本,几乎囊括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画本。

租书铺开业的第一天,从早到晚来看画本的顾客,来了一拨又一拨,他们中既有学生,也有机关厂矿的职工,更有县城周边的年轻农民。看守店铺的毛期珍,高兴得安排了这个,招呼那个。她数着那一分两分租画本的纸币,一张脸灿若桃花。

王伯华没看走眼。租书铺对面有县职业中学,机关单位,街背后有新宁镇第二小学,周围还有东城粮站、县食品公司等众多厂矿。喜欢看画本的顾客多得数不胜数。从第二天开始,来租看画本的男女,便牵着线线,尤其是早晨、中午、下午放学到晚上这三个时段,店铺里的人就像插笋子,大家争抢着那些最流行的画本《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第二天的收入就从第一天的6角,猛增到2元多,从第三天开始,租画本的收入基本稳定在3元左右。王家的生活由此有了着落。

此后,毛期珍便如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在店铺。每天一早,她买菜归来,安排一家大小吃完早饭,打开店铺,早有守候在门外的学生钻了进来,他们抓住上课前的空隙,花一分钱租一本薄薄的画本,看完便提了书包,飞一般地往学校赶。中午,她把饭做好,三个孩子还没回家,就有下班的青年工人或者放学的孩子钻了进来。晚上也不会清闲,一些手头宽裕的孩子或者成年人,来看了一本又一本,许多时候要忙到十点后。尽管如此,毛期珍依然开心。她鼓动丈夫不断将工资用来购买新出版的画本。到八十年代末,他们已拥有近3000册画本,那些备受读者喜爱的画本,如《封神榜》等甚至有几套。她家也成为开江县城画本最多最齐全读者最多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武侠小说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娱乐生活贫乏的县城百姓,把目光从画本转向了武侠小说。

那是1990年4月的一天,利用周末背着挎包去达县进画本的王伯华,在车上听几个年轻人说起,有一个叫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得如何精彩,他的《侠客行》如何好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伯华一下班车,便直扑新华书店。

《侠客行》还真如年轻人描述的那样,情节精彩曲折,人物性格鲜明,连王伯华都看得入了迷。他当即掏钱买了两套《侠客行》,然后又买了《倚天屠龙剑》《天龙八部》等。这次,他破天荒地少进了画本。

王伯华兴匆匆地将金庸的武侠小说背回家,却遭到老婆毛期珍的质疑,她一脸狐疑地望着那些书,那意思再也明白不过,如果这些书租不出去,不但母子四人要喝西北风,连老本也要贴进去。王伯华只瞥了老婆一眼,叫她找来毛笔与硬纸板,提笔在纸板写上“金大侠《侠客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几个大字,挂在店铺最显眼的地方。此时,社会上的许多年轻人,已听说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如何吸引人,他们一进店铺,便直奔金庸的小说。

金庸的小说实在太吸引人,常常一个人抢着一本还没看结束,早有人排上了队。毛期珍灵机一动,干脆将一本书一分为二或三,价格依然是一角钱一本,却依然供不应求。那几年,他们节衣缩食,买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然后是梁羽生的,古龙的,还有如卧龙生的等。至于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甚至流行的生活

类杂志如《家庭生活》等,文学类杂志《当代》《十月》等,他们都买。总之,什么书畅销,什么书流行,什么书好租,他们都把它搬到东大街55号。相反,过去那些画本,逐渐变得无人问津。到1991年末,王伯华把近3000本画本全部以低廉的价格处理了。

畅销书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的看客,租书铺常人满为患,尤其是周末与节假日,店铺里人挨人,人挤人。据王伯华讲,人数最多的一天,竟然达到85人。一些看武侠小说的,忘我到痴迷。有深夜十二点将木门拍得啪啪直响来租书,说不看武侠小说睡不着觉的;有赶集的青年农民花5毛钱,钻进店铺一坐半天的;有偷偷把父母的钱拿出来租书,被父母发现而遭打骂的。距县城五里远的明月乡一个叫李永清的人,嗜看武侠小说书如命,从1992年到2011年,近20年间,一直是店铺的常客,王伯华都亲切地叫他老常客。无论刮风下雨,老常客都一如既往地赶到店铺,常常店铺还没开门,他已将破烂的自行车停靠好,待门一开,第一个钻了进去。老常客看书很投入,看着看着便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到了吃午饭时间,他也不回家,而是到附近的饮食店,随便吃一碗面条,然后接着看,直到晚上9点过,才骑了自行车回家。老常客天天泡在武侠书上,引来老婆、父亲的不快,他们都来店铺找过他,但都未能扑灭他看书的热情。直到县城房地产蓬勃兴起,这个木匠出生的武侠迷,才全身投入到自己的老本行上去。

二十多年来,为了经营好租书铺,毛期珍几乎没有休息过。她没有午睡,她不敢出远门,甚至回一趟娘家都要筹划好多天。至于王伯华,他除了忙工作,便时时留意最新的畅销书,留意读者的胃口。只要打听到有新的畅销书出来,他便趁空闲赶往达县,挎着旅行包,从这条街赶往那条街,从这个书摊辗转到那个书摊。1994年5月的一天,王伯华带着积攒的一百多元赶到达县,跑了好几个地方,总算买齐了自己想要的书。此时已是中午过,又饥又渴的王伯华一摸包,才发现早上走得匆忙,忘了带水和干粮,他背着一大包书来到卖水果的小摊前,将包往身后一放,挑起苹果来。待他挑好苹果回转身,包早不见了踪影,气得他直跺脚。万般无奈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到一个熟悉的书摊前,赊欠了几十本。

王伯华夫妇的努力,让东大街55号成了开江县城最具活力的租书店铺。他们的精打细算,让店铺从1991年到2012年的20余年间,每个月的租书收入,都稳定在六七百元间,不但养活了三个孩子,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而且将节余下来的钱积攒起来,为自己买了社保,让老来衣食无忧。但他们的百般努力,还是争抢不过时代,先是电视机、电脑与他们争抢顾客,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留住了大部分顾客,然而,手机的普及,一下掐住了他们的命脉。到2012年前后,进店铺租书看书的人愈加稀少。到2015年前后,几乎已无人进店看书租书。2017年,王伯华在坚守了两年后,开始以5元一本,处理那些过去千辛万苦买来的书,但前来购书的并不多,他们降成2元一本,行情依然如故。

去年10月,王伯华以3角一本处理了一批书籍。看着三轮车载着满满一车书远去时,站在店铺门外的王伯华,竟泪眼婆娑。这些书,曾经浸透着他的心血与汗水,寄托着他的梦想与期盼。

目前,东大街55号还留存着各类书籍近2000册,这些书,只能当废纸处理了。到那时,这个曾经红红火火的租书店铺,将不复存在。

□林佐成

新闻推荐

崇左强化“三个终端”促项目高质量发展 GDP增速列广西第一

本报崇左讯(记者/莫迪实习生/梁耀文)“正月初六开始,300多工人回厂为工程收尾,500名新员工开始岗前培训,备战3月底投料生产。...

扶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扶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