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心血 ——记扶绥县柳桥镇坡利村驻村第一书记农蕙菱

左江日报 2017-08-02 12:16 大字

□甘振秀邓宇

2016年初,坡利村有贫困户58户,自从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生态稻米、绿色蔬菜、散养土鸡”等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增收产品,贫困户的生活逐渐有了改善,到2016年底,种养专业合作社产值超过40万元。贫困户中有43户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降为2.5%,这多亏了当地的驻村好干部——农蕙菱。

农蕙菱是崇左市民政局救灾科科长。2016年初,农蕙菱到本单位挂点的扶绥县柳桥镇坡利村任村第一书记,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为了使坡利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一年多来,农蕙菱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工作得到了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扶绥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在坡利村委积极配合下,当年村集体收入就突破1万元,这其中倾注了农蕙菱的心血。争取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支持

2016年3月驻村以来,农蕙菱大多数时间都吃住在办公室,全年驻村工作天数达180天。农蕙菱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走访农户,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业生产情况。每当看到那辆白色的越野车驶进村口,群众们便知道农蕙菱又来了。车上装的,有时是宣传材料;有时是残疾人用的轮椅;有时是农资化肥;有时是稻米种子;有时是中秋月饼;有时是爱心衣被……

贫困户黄天、周碧政坐过农蕙菱的车,他们是去扶绥县城办理《残疾证》;腿脚不便的贫困户程六七经常坐农蕙菱的车,农蕙菱带着他一次又一次地到柳桥镇,办理了用电申请、低保申请、银行卡、电话卡。

农蕙菱的电话号码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就以联系卡的方式发给了贫困户,“有事打电话!”农蕙菱这样告知群众,“大家可以通过电话反映情况,聊聊家常,分享致富的心得,抒发心底梦想。”

丧偶,还带两个孩子在南宁打工的黄春多怎么也想不到村里竟有人这样给她打电话——“黄春多,我是坡利村的第一书记……”关怀备至的话语温暖至心,让长期生活在困境中的黄春多顿时哽咽。

农蕙菱以真诚的关切,和蔼的态度,让群众认可了“第一书记”存在的意义。渐渐地,在坡利村,从老人到小孩,从外出务工的游子到留守家中的老人,只要有困难,哪怕是半句心里话,都愿意向农蕙菱倾诉,而这时的农蕙菱,不仅成了他们忠实的倾听者,还在倾听完之后给他们出点子,解决生活的实际困难。

正因为有这样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的第一书记,在实施产业带动、组织公益劳动、填写扶贫表格等工作中,坡利村贫困户都能积极主动配合,在落实精准脱贫政策时,矛盾纠纷少,推进速度快,成为柳桥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先锋模范”。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秋葵是什么菜?”种了一辈子菜的程天高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过。

“这是新蔬菜品种,只要你们种得出来,我负责把它卖掉。”农蕙菱确确实实地说到做到了。

2016年4月种下的5亩秋葵,在6月底就开始收获,农蕙菱在工作之余,成为种植户的“秋葵推广大使”,搭建了一个从乡村把秋葵卖到城市的小区、机关饭堂、部队、酒店的销售网络,每天组织村民采摘、分拣,又电话联系市区里的接货、配送……当年9月底,完成销售收入20000元,亩产值4000元,这让农户心服口服:“农书记叫我们种的东西就是有把握!”

县里的扶贫工作还有这样一个政策:凡养殖50只鸡的贫困户可以获得3500元的产业扶持补贴。起初,有的贫困户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愿意出资养鸡;有的贫困户是真的没有本钱去养50只鸡。为给贫困户鼓劲,农蕙菱在单位和朋友圈里发起了“众筹”,给每户贫困户支持20只鸡苗,并且订下协议:养大了我帮你们卖!

有鸡苗、有销路,这下贫困户有信心了,全村58户,除无劳动能力和外出务工的10户没有养鸡,其他的48户都按政策规定养了足量的鸡鸭,2016年有39户申请到了3500元的补贴。临近春节,农蕙菱又在她的销售平台上做起了“鸡”的生意,每到“卖鸡”时间,村里就热闹非凡,贫困户把选好的鸡送到合作社——称重、装车、数钱……仅养鸡一项,贫困户户均增收7500元,真真正正从自身的劳动中获得了收益,生产发展的干劲更足了。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2016年7月,坡利村成立了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8户贫困户、6户种养大户加入到合作社里。农蕙菱从后援单位争取到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根据坡利村的特点,农蕙菱与村委班子、合作社骨干商量,最后决定了走发展绿色农业的路子。从村民最熟悉的产业着手,保证投资有回报。社员首期通过土地入股和集中管理的方式,种植了20多亩生态“稻鸭米”,在村民怀疑的目光中,合作社收获了6000多斤大米,销售收入30000元,加上鸭子的销售收入,20亩地总收入48000元,产值是原来的一倍。

绿色种植的理念被农户接受,农户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在农蕙菱及后援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又接到了更多的生态米订单,目前种植规模扩大到80亩。农蕙菱把绿色种植、高效农业做成坡利村的特色,给坡利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新闻推荐

他,守护乡村正义与和谐

本报记者莫迪通讯员岑华蓉“你给我们做了这么久的思想工作,我会好好解决这起纠纷的。”19时,开完庭一身疲惫的李振京来不及吃晚饭,就拿着案卷下乡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被告何某终于与原告握手...

扶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