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名党员 22面旗帜 一个抵边屯的发展“密码”

广西日报 2020-07-16 06:53 大字

本报记者莫迪通讯员傅准

6月18日,中越边境大新县硕龙镇念典村念斗屯,37岁的致富能人蒙金花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至此,这个仅有488人的抵边屯党员增至22名,占屯人口的4.5%。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念斗屯处处活跃着党员的身影。

群众冷暖我心知

念斗屯与越南仅一山之隔,屯里“清水池塘稻花香,幢幢小楼红旗展”。

屯外有一座新建的牛棚,47岁的蒙新锋每天都来这里,看着棚里的15头牛渐渐长大。2年前,蒙新锋还是屯里的贫困户,儿子考上职校,父亲患有白内障,常年卧床,蒙新锋靠打零工和种地养活一家。为了帮他卸下包袱,屯党员蒙志文伸出援手,把蒙新锋父亲背到医院,让老人接受医保救助治疗,做了白内障手术,老人复明以后经常走动,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好。

后来,蒙志文又联系帮扶人,扶助5万元无息贷款建起牛棚。2018年蒙新锋一家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养牛收入超过10万元。

贫困户方建勤,母亲常年病重,两个孩子在上学,种地的收入撑不起这个家。在屯里党员带动下,方建勤购置三轮摩托车,开始在岩应边贸互市点拉货,一天收入200元左右,家庭经济得到改善,家里建起了三层小洋楼,买了小汽车。

2015年起,念斗屯支部党员带领群众开始参与互市贸易,成立边贸合作社,组织边民发展运输、装卸、来料加工等产业,参与边贸的群众日均收入达400元以上。近年来,屯里相继引入生态田螺养殖、黑山羊、肉牛、青梅、优质水稻等产业,为群众的持续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18年底,念斗屯家家都有了小汽车。

“愚公”之志接棒行

今天的念斗屯,已经成为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幸福屯。然而60年前,这里却是一个穷村。

今年90岁的赵德英是念斗屯里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参加过抗美援朝,60年前他已经向大山宣战。

赵德英带领全屯家家出工、人人出力,拦河建坝、挖沟排洪,一干就是10年,修建了拦水坝和排洪渠。在解决内涝的同时,还建起发电站,灌溉水利将200多亩旱地浇灌成了高产的良田。

60年前的天然洞穴,是念斗人日常出屯的唯一道路,肩挑背扛都很难通过。赵德英提出拓宽山洞,打通出路,大家一呼百应,把200多米山洞修成了可以通车的隧道。在党员的带领下,念斗屯群众改变了没有水田的历史,也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在随后的岁月里,念斗的一代代党员和群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群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一座根据小学课本《赵州桥》图样设计的石拱桥,也是念斗村党员和群众的杰作,在经历地震和大水的考验后,依然坚固如新,党员黄奇武就是这座桥的设计者。

红色基因永传承

赵德亮今年92岁,是屯里年纪最大的一名党员,在老人的日记本上记录了念斗屯一段难忘的历史。

早在1946年,屯里很多先进的青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队。

1948年秋,国民党反动军队对念斗屯进行疯狂报复,48间民房被烧得只剩下2间,数名进步村民遇害。村民黄兴因保护其他村民撤离被抓,砍头示众,黄兴正是党员黄奇武的爷爷;村民赵友明在围剿中被捕,被枪杀,赵友明正是念斗屯第一位党员赵德英的父亲。两代党员先锋,正好是两位壮士的后人,这不仅仅是巧合,更关乎信仰和传承。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第一位党员到1993年,念斗屯党支部成立之初的8名党员,再发展到今天的22名党员。黄奇武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红旗,党员要发挥自己的先进带头作用,群众才能跟得上,就像火车一样,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一个带路的就什么都办不成。

党员发挥作用越来越多,屯里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大。

新闻推荐

大新危房改造:改的是房子变的是日子

大新讯近日,走进大新县桃城镇北三村上贯屯黄亮强家里,笔者看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电饭锅等家电摆放得井井有条。大新县...

大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