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蘑菇成就?甏笫乱郸氲?80后
在大新县,市场上的蘑菇有80%是来自大新东雷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基地的管理者是一位80后的年轻小伙――赵东雷。他种植菇类将近十年,研发、培育、生产加工、销售样样在行。
1987年出生的赵东雷,人生经历可能比身边的同龄人要丰富一些。他很早就外出打工,之后回到南宁,在亲戚的菇场帮忙,日子过得安稳而平静。赵东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菌菇培育技术,赵东雷不甘于这样平淡的生活,2009年,他带着妻子回到大新县,开始了创业之路。吃苦耐劳,赚取创业的第一桶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回乡创业的赵东雷,深切地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迷惘与困惑,种菇之路的规划、资金的筹措,以及人手不足、父母反对等等困难一一摆在他面前。
“当时所有的钱都用来购置机器和菌种。为了让菇场投入生产,我和妻子去收集村民不要的秸秆、玉米芯作为种菇的原材料。”谈到创业初期,赵东雷感慨颇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资金问题,为了省钱,我只能租下村民废弃的200平米的旧房作为菇场,条件十分艰苦。”
机会总是留给不放弃的人。几个月后,经过赵东雷精打细算后初步建成的菇棚正式投入生产。一个月后,凤尾菇大量出菇,市场前景不错,不仅需求量大,价钱也不错,这让赵东雷夫妻喜出望外。第一年就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赵东雷赚到了他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之路。扩大规模,讲究技术与耐心
得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后,赵东雷就着手扩大种殖规模。12月21日,在赵东雷的菇场内,记者看到几万袋菌包整齐排列,菌菇破土而出,“撑开”密密麻麻的白色“小伞”。
“表面上看,菇场就是几排很平常不过的大棚,简单的拉上遮阳膜、排列好菌菇包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要考虑如何保温、保湿、保洁、卫生、透气等。”赵东雷告诉记者,白手起家创业,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只能靠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亲力亲为。目前他的菇场主要培育有凤尾菇、袖珍菇、鸡腿菇、木耳等。
早些时候,因急于求成,忽视了技术管控,导致菇包出现大批量坏死,损失惨重,一切又回到原点。创业遇到“滑铁卢”,父母劝赵东雷重走打工路。赵东雷不甘心,心想,世上有这么多人创业成功,为什么我就不行?于是,赵东雷重整旗鼓,寻找新的机会。他不顾村里人的嘲笑,寻找失败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向银行申请贷款作为东山再起的启动资金。再次筹到创业资金的赵东雷丝毫不敢懈怠,事事亲力亲为,精心管理菇场,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技术,培育食用菌的养料均经过高温杀虫杀菌,菌种在棚内进行培育,在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都最佳的原生态条件下,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食用菌。目前,他的菇场已经发展成为品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食用菌农场,菌种年培育量达5万袋以上,产出的食用菌达10万斤以上,目前是大新县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养殖场。利用政策,激发创业热情
近年来,大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系列扶持创业政策,营商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大新县还成立了大新县青年创业协会。这对于赵东雷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他充分利用了这一政策机遇。
“我加入青年创业协会,种植菌菇的热情更加高涨,销路也更加通畅。”赵东雷说,菇类营养丰富,近年来十分受大家喜爱,为拓宽销售渠道,他借助协会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效果很好。
加入大新县青年创业协会后,赵东雷不仅获得外出学习的机会,还能实时了解到相关扶持政策,也能常常与其他成功创业者相互分享经验及人脉,这使赵东雷的创业热情大大提高,他积极参与协会的各项活动,借助协会这一平台,让自己的菌菇成功“走出去”。
赵东雷说,现在他的菇场专为酒店、超市以及便利店供货,市场批发价在5―8元左右,每个菌包能收5―6次菌菇,产量惊人,收益稳定。
新闻推荐
□黄洪燕今年,大新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强力推进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这样的...
大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