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大新县成功创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综述

左江日报 2018-01-31 11:14 大字

2017年,大新县全面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被认定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长期以来,大新县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穷地方办大教育,穷财政办好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高水平均衡发展、高标准和谐发展、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路子,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大新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66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10所,小学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点129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1120人;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2293人。

领导高度重视,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

大新县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新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及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在落实和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宏观统筹、科学规划,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运作规范,新增财力、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资金、土地出让资金连年按标准用于教育,县级财政资金用于教育持续实现“三个增长”。在经费投入方面,始终坚持预算优先保障教育的原则,将义务教育学校经费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单列。在编制财政预算时,按在校生人数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并向农村、民族、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2014—2016年,全县财政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3.04%、18.13%、13.34%。

该县出台《大新县2011—2015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组织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以来,撤并小学3所,停办村屯教学点84个,建成14所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撤并乡(镇)初中学校8所,投入2900万元征地290亩用于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在县城投入3.76亿元新建县民族希望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养利学校、万承学校等。2016年8月,进一步调整县城小学布局,整合职业技术学校附属小学和桃城镇第三小学并入养利学校,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实现了“校点调少、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提高”的基本目标,为全县推进教育均衡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县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学校标准建设工作中,以“全面改薄”工作为机制,以农村学校、薄弱项目为重点,分阶段、分步骤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5.67721亿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其中累计投入3.1522亿元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西部特殊学校建设等项目工程406个;2016年投入8869万元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美化、绿化、文化及体育场地等进行全面改造;2017年投入基础建设资金6822万元,实施校舍维修项目工程25个,新建万承学校1所,新建校舍12900平方米,运动场16200平方米;累计投入9559.1万元为学校配置教学仪器装备。“全面改薄”等项目的实施与完成,使全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关注特殊群体,保障教育公平

加强招生管理,保障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先后制定印发《大新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方案》和《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合理划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服务范围,统筹安排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切实解决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2017—2018学年度,共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1428人(其中小学1039人,初中389人)。建立关爱体系,关心爱护留守儿童。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7年,该县7—15周岁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5.71%。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增长长效机制,从2015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达国家规定标准;落实资助政策,扶助困难学生。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政策,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为成员的关爱资助体系。实行县领导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帮扶2—3名孤儿或单亲特困学生,解决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及问题,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14—2017年,累计发放教育资助类资金6277.13万元,资助小学生35887人次、初中生23925人次。此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均能享受到生活补助(小学生每学年1000元,初中生每学年1250元)、营养改善计划补助(学生每学年800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从2015年以来,该县落实教师培训经费686万元,组织教师培训5681人次,参加国培1536人次,区培2230人次,市级培训85人次,县级培训1830次;组织教师参加新派作文培训600人次,特色学校、名师、名校、能力提升等骨干培训636人次;教师培训覆盖率达到99.2%。该县还认真落实农村教师引进和补充政策,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师资结构实际,每年按编制及时招聘、引进和补充紧缺学科教师,优化农村学校师资结构,配齐课程教师,为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以来,采取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特岗教师招聘及公开招聘教师等各种措施补充教师506名。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交流制度,合理促进教师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严格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待遇。该县自2009年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以来,认真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制定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意见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切实落实改善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2015年以来,组织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给予7980人次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200元的生活补助,补助金额共计1055.396万元。实施大新县教育奖励基金制度,每年安排150万元教育奖励基金,主要用于表彰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等。

注重特色办学,确保学校内涵发展

注重特色办学,凸显不一样的校园文化。该县积极打造“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特色办学格局,不论是校园文化,还是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都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本县边关民族特点和学校特色开展打造。各校定期举办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书画比赛、经典诵读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全县开展科技创新大赛、乡村学校少年宫素质教育技能竞赛、爱国主义读书征文、讲故事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形成了特色化、制度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学习技能、锻炼体魄、寻找兴趣、培养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

近年来,该县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合一的德育体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没有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坚决落实与执行“双线四包”控辍保学工作目标责任制,严守巩固率底线。2014—2016年,小学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8%、100%,初中巩固率分别为95.7%、95.1%、94.4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为81.97%、87.8%、92.89%,均超过崇左市下达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值。

新闻推荐

9天建成致富桥

本报大新讯(记者/王建伟通讯员/张丽丽)1月22日,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底咘屯漫水桥上,满载酸梅的农用车络绎不绝,种植户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了解,这座新修的水泥桥是该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帮...

大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