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转型“转”出新天地

广西日报 2017-10-26 08:12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建伟  通讯员 梁 婷

47岁的梁建荣,家住大新县堪圩乡拔浪村农丛屯,除了69岁的老母亲之外,自己和妻子、儿子都是残疾人,全部收入来源就靠种植几亩甘蔗和水稻,属贫困户。从2015年起,梁建荣夫妇开始尝试着养猪,生猪养殖从肉猪成功“转型”为专养母猪,盖起了新楼房。

在拔浪村提起梁建荣,村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家人穷。梁建荣自幼下肢伤残,妻子农如花有智力障碍,儿子也是先天性智障。梁建荣有个大哥,外出打工后全家搬到城里,见到弟弟一家生活贫困,就把自家的甘蔗地无偿送给弟弟种植。尽管如此,梁建荣的日子依然入不敷出。

穷则思变。2015年,梁建荣把家门口的空地平整了一下,修建了猪舍,开始尝试养肉猪,最多时达到9头。然而,由于生猪受市场价格影响,波动很大,卖完猪梁建荣一算账,每头净亏100多元。究其原因,一是买的小猪仔太贵,二是饲料投入成本太高。梁建荣灵机一动,想到养母猪卖猪仔比养肉猪划算得多,决定“转型”。

从2016年起,梁建荣卖掉肉猪改养母猪,最初只养了一头,生出的小猪每头平均能卖400元。手头有了钱,梁建荣又找亲戚借了几万元,将原有的两间旧瓦房拆除,重建了一栋3层高的小楼。

10月19日,记者来到梁建荣家,看到他的新楼房刚刚装修完。楼房周边的空地上,建有两处猪舍,分别圈养着母猪和小猪。梁建荣指着一群小猪告诉记者,这窝猪仔即将出栏,按平均每头400元算,收入大约有4000元。

看到养母猪利润可观,梁建荣又先后购进3头母猪,共养母猪4头。梁建荣说,每头母猪每年生产两次,如果每窝产仔量能达到8头以上,养一年猪纯收入能增加近万元。“如果不是受场地限制,我还可以再多养几头”。

陪同记者采访的包村干部赵艳婷表示,梁建荣本人系肢体三级伤残,妻子和儿子属于智力二级伤残,每人每月由残联发给50元救助金。另外,梁建荣一家四口全被列为低保人员,可按月领取740元。由于梁建荣身残志坚,银行为其提供了5万元无息贷款。通过养猪,再加上梁建荣家种植15亩甘蔗地、6亩水田,生活以及居住条件均已得到明显改善。

新闻推荐

积极探索“多维度”工作模式围剿“老赖” ——大新县人民法院攻克执行难工作侧记

法官执行工作场景。今年以来,大新县人民法院以开展“执行攻坚年”活动为契机,全力推进执行工作信息化和规范化,推动现代执行模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多维度”工作模式,严打“老赖”,取得良好成效。截...

大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