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发城市经验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精神

成都日报 2019-02-16 01:37 大字

【对标先发城市经验,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提出,按照国际先进理念、领先标准和最佳实践,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聚焦城市对企业的法律保障水平和市场开放水平,聚焦商务成本竞争力和人居环境竞争力,聚焦城市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和城市文明水平的软环境,成都正“大步走”培育国际化的投资生态和经营环境。连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组织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确保会议精神落地落实,努力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大发展前列,为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培养战略竞争优势和永续发展动力。】

市市场监管局作为建设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排头兵,站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的新起点,将紧紧围绕成都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建设目标,主动作为、创新服务,研究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全面推动成都市高质量发展,展现新部门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全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新推出企业注册登记“五日制”和“容缺后补”制度,减少申请人时间付出,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对新兴生产力探索实行“容错期”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三张清单”制度,依法编制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不予处罚事项清单;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新环境,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执行政策公平竞争性审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强化监管创新改革新意识,积极推进成都市市场主体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与运用,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充分发挥信用监管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作用,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统筹市场监管各领域“红黑名单”制度,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围绕“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努力建设与城市经济规模国际排名相称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水平。市水务局紧扣主责主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主动作为,创新服务,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助力成都市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水务保障。具体而言,要提升企业获得给水便利度,明确以“企业用户”为中心,通过精简申请资料、优化整合办理环节、压缩办理时限等举措,切实便利企业用户给水接入,让用户给水接入选择更多、用水更快、感受更好;加快推进天府绿道“七带”建设,深入实施岷江、沱江、金马河三大流域治理,开展锦江第二阶段治理工程;要认真实施“东进”区域水源工程规划建设方案,统筹推进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水生态治理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要着力推进河湖长制落地落实,完善提升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持续督促各级河湖长和管护主体履职尽责,着力提升市场化、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河湖管理和保护水平。

围绕“培育国际化的投资生态和经营环境,创造强大的全球高端要素集成能力和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市委外事办将进一步发挥外事资源优势,加快国际资源聚集转化,推动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五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具体而言,要强化国际资源聚集,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地方外事与国家外交互动,以国际战略通道布局、产业互补为方向实施全球友城优选计划。要强化国际资源转化,全力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充分用好驻蓉领馆资源,建立健全领事机构定期协商机制,充分用足国际友城资源,完善“成都友城产业地图”,服务园区经济发展。要强化外交品牌效益,全力打造开放城市新形象,充分用活“欢乐春节”等国家对外营销平台,持续打造“PANDA成都走世界”等成都特色品牌。

新津县学习贯彻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精神,将全面贯彻落实“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各项决策部署,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倾心倾情支持企业创业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其中有,实施“精准施策”工程,深入贯彻落实“成都民营经济25条”,推进“新津民营经济18条”落实兑现,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挂牌上市、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津商回归”工程,围绕主导产业、总部经济、资本回归等,建立完善津商回归目标企业库,通过激发回归欲望,搭建回归平台,诚邀在外津商参与新津投资活动等。实施“创新创造”工程,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各类技术中心,提升原始创新力,打造自身优势品牌。实施“金融支持”工程,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推进资产资本证券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支持小微企业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实施“市场拓展”工程,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新津乡村振兴、绿道经济、TOD综合开发、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等领域。实施“服务提质”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企业月会商、季联席、年度表扬工作机制,定期到企业总部走访对接,支持企业发展。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李娟 王雪钰 胡清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

汇聚全球英才 提升人才要素竞争力

人才集聚,特别是国际人才集聚的速度和质量,直观体现着对外开放的程度,深度衡量着营商环境的优劣,长远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能级。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近500万人,并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顶尖团队131个,吸引新落户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大学生人才26万多人。“我们将牢固树立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理念,发动更广泛的力量、整合更优质的资源、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以高品质的人才发展环境支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构建全方位推介体系,提升“蓉漂”国际影响力,是市人才办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立足全国,面向全球,以‘蓉漂’品牌为统揽,升级宣传产品,聚集全球高端人才资源。”该负责人提到了“三个讲”:走出国门主动讲、整合力量共同讲、拓展渠道植入讲。“具体来讲,就是以北美、欧洲为核心,重点瞄准常春藤盟校、硅谷等全球排名靠前的海外知名高校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聚集区,精准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同时,统筹‘菁蓉汇’海外行、成都海外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发挥欧美同学会、在蓉世界500强企业、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作用,大力宣传成都人才政策和城市环境。开发具有成都代表性元素、适合国际化推广、贴近国际人才需求的‘蓉漂’产品,提高‘蓉漂’品牌全球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

构建全要素支撑体系,增强市场转化活力度是另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聚焦海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创造全生命周期遇到的难点问题,以符合国际人才定价的‘蓉漂计划’为引领,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载体,推动人才精准匹配、高效转化。”为此,将打造规模化离岸孵化基地,发挥桥梁和纽带功能,推动更多海外人才就地创新、来蓉创业。建立精准化人才对接机制,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协同支撑成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助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萌发与成长,助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便利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提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为此,将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聚焦各类人才来蓉留蓉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强化‘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从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入手,着力营造‘类海外’良好环境。”该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继续向上争取实施更为便利的人才出入境、停居留政策,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窗式”办理服务工作等,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软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依托“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天府”云孵化体系,推广“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运营模式,促进创新要素资源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全链条高新技术服务,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培育、产业发展壮大;丰富公共服务,全面实施国际化社区建设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市商务局:

努力深化自贸区改革试验 着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客商聚集,日益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成为一座城市聚集资源的战略能力。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提出,要对标国际一流全面学习赶超,对标企业所需改革创新提能,为企业创造强大的全球高端要素集成整合能力,为城市借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大发展之势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聚势赋能提供强大的软环境竞争力。

世界先进经验表明,营商环境建设,国际化是目标、市场化是基础、法治化是保障、便利化是重点。今年是市委确立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努力建设与城市经济规模国际排名相称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水平。“我们要努力深化自贸区改革试验,着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着力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首先是深化自贸区改革试验。着力提高改革试验系统性集成性,持续深化“首证通”行政审批、产业项目“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测合一”并联审批等改革试验,切实把制度创新转化为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强大动力;聚焦具有成都特色的改革试验项目,积极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法定机构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等特色试验,力争今年探索形成10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都独有改革创新案例,努力让企业共享成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带来的实惠。

其次,着力建设国际消费城市。13家全国首店、75家西南首店、110家成都首店、2家全球旗舰店……去年成都用这份漂亮的成绩单,向外界传递出“消费新体验,品质新生活”的先驱消费理念及“国际化潮流消费”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全市还将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天府锦城、高新金融城、双流航空港、天府空港新城、蓉欧铁路港和城市TOD建设,加快策划一批引领性支撑性商业项目,为加快高端商圈建设打好策划规划基础;建立健全项目招商促建协调机制,结合城市发展战略所涉重要区域和城市TOD、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对接国际高端商业投资运营企业,开展专业精准招商引资,力争引进高端商业大项目5个以上,并切实促进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全面排查并全力盘活商业资源,加快建设宽窄巷子、夜游锦江、春熙太古里、锦里等高品位步行街,聚力打造高品质商业楼宇和社区商业街区,积极营造城市浓厚商业氛围;大力招引世界各地国际时尚消费品牌企业100个以上在成都落户开设首店,联动发展新经济,聚力打造消费新场景,不断厚植成都消费比较优势。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围绕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外贸转型、拓展国际合作等重要环节,积极服务各类企业发展开放型经济。将“中国—欧洲中心”打造成为国家级对欧开放合作平台,推进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蓉欧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推进中法、中德等国别园区建设,利用对外开放平台引进全球500强,全力服务外资“引进来”;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体系,统筹抓好跨境电商综合试点、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机遇,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积极推动全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经贸促进活动,大力推进外经外贸外事联动发展国际商务,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和激励政策,全力支持成都企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构建成都企业立足成都经营全球新格局。

市新经济委:

优化新经济营商环境 服务新经济重大项目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城市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指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根本在于筑巢引凤,以环境竞争力大力引进高质量项目、促进有效投资、集聚转型动能。

“发展新经济,是成都贯彻中央要求,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而创造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营商环境,就是要让新经济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活力充分释放。”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委将优化新经济营商环境,持续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一是出台细分专业化政策。开展新经济“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细分专业化研究,持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拟在电子商务营商环境、5G+、人工智能+、文化创意IP孵化等方面出台系列文件。二是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梳理汇总区(市)县、市级部门、国有平台公司和新经济企业可实现场景供给的细分领域及供给机制,以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汇编成册,定期集中向社会发布。三是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开展2019年度成都市新经济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和百名优秀人才评选,支持种子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准独角兽企业市场规模和行业话语权、推进独角兽企业上市。新增新经济企业10000家、独角兽企业2家,准独角兽达到50家。四是开展金融特色服务。推动金融机构为新经济企业量身订制“金融包”产品。用好用活2亿元天使投资基金。

此外,为服务新经济重大项目,市新经济委还将举办系列重大活动。一是召开全市新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发布《成都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19—2035)》,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二是狠抓新经济重大项目。建立新经济重大项目库,举行新经济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园活动;梳理产业功能区新经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场景。三是高水平举办2019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新经济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为主题,通过展、交、会、赛等形式,力争交易额达380亿元。四是开展“新经济走出去”专题考察。组织市级部门、区(市)县、产业功能区以及新经济企业,到全球新经济活跃国家和创新创业先进地区对标学习,开展海外新经济企业招商引资,推动新经济企业走出去。

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

以企业和市民满意为追求努力建设政务服务环境一流城市

一个城市营商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的活力。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成都市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对标国际一流,全面改革创新,以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推动成都走向世界。

“政务服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将对标先进找差距,聚焦问题补短板,以企业和市民满意为追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努力建设政务服务环境一流城市。

首先,以企业和市民感受为导向,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和市民办事堵点、痛点、难点,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接下来,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许可事项决定,规范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和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全面推进“互联网+行政执法”,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证照分离”改革,推广“首证通”新模式,全面推行“区域评估”,大力开展项目服务和企业服务“效能竞进赛”。

其次,以企业和市民体验为导向,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聚焦企业和市民办事慢、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切实让企业和市民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接下来,将加快优化“五位一体”政务服务体系,全面融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实体大厅“一门办”、网上大厅“一网办”、电视大厅“家里办”、自助终端“就近办”、移动终端“指尖办”;全面推行按主题分类“一窗式”服务和行政审批服务“全域通办”模式,加快推行高频及重点领域事项“快速办理”,实现开办企业3天领照5天营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时90个工作日内、不动产交易登记用时5个工作日内。

第三,以企业和市民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网络理政。聚焦企业和市民对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权的需求,加快完善“11637”网络理政框架体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和市民的获得感。接下来,将开发网络理政移动客户端企业版,重点推动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干部上网理政,推动政风行风不断转变;优先打通“城市大脑”在政务服务领域的中枢神经,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总入口提供“网购”式办事服务,以六大功能平台为业务界面提供高效政务服务,依托三大技术平台、七项工作机制为“办事少跑腿”提供支撑保障。

此外,将推进市、区(市)县两级政务信息系统由内向外整合共享,打破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依托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破除业务协同的“数据壁垒”。开展城市数据“大会战”,构建面向公共服务和商业应用的数据资源池,推进政务服务等信息资源社会化开放利用。

本报记者 侯初初 孟浩 程怡欣 文豪

新闻推荐

成都市长信箱转来感谢信 新津医生暖心救治感动家属

12月24日,新津县人民医院收到一封转自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市长信箱的市民来信,不寻常的是,这是一封患者家属写给新津县人民医...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