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雁复获稻 天府农家岁暮真堪乐 ——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新解
◎林赶秋(作家、学者)
东汉“弋射收获画像砖”,又称“收获渔猎画像砖”,1954年成都羊子山2号汉墓出土,高45.8厘米,宽40厘米。此砖画像很有代表性,1956年被印制成特种邮票,而各类教材里也历来都有收录。
壹
对该画像的具体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解说(王永红撰文。以下简称“王文”)如下:
此砖画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图为弋射图,两弋者张弓仰射,其所使用的短矢上系着缴,另一端连接在磻上,磻被放置在半圆形机械中;湖池中荷叶遮掩,莲花吐芳,鱼鸭游弋,空中飞雁成行。弋射是指人们以丝缕系矢射鸟的活动。弋者所用的短矢叫“矰”,丝缕叫“缴”,其另一端系着可以滑动的磻,图上的磻被装在一种半圆形的机械里。
下图为收获图,描绘了肩挑稻捆、用手镰掐穗和用钅发镰刈除稻秆的场面。左边3个割穗人单手使用手镰,右2人用大钅发镰除去禾杆。这块画像砖把当时的农、渔、猎等生产情况统统表现了出来。
汉代的收获农具有铚、镰等。铚用于掐禾穗,即上述收获图中所用的工具,相当于现代的爪镰。钅发镰是汉代较先进的农具,装上木柄,刈禾面积宽,功效高,四川新津牧马山汉墓曾有实物出土,与收获图中的钅发镰相似。(按:四处钅发字系笔者追改,原文讹)
除此之外,刘志远、沈从文、孙机等人也均有详略不同的释读,而其中又数刘氏《四川汉代画像砖反映的社会生活》一文(以下简称“刘文”)讲得最言简意赅——
“弋射”“收获”图砖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蜀地的农村景象。正是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天空雁鹜飞翔,池中荷花放苞,田里稻谷满穗。上半部的莲池中,绿叶掩盖,花实茂密,水鸭、游鱼,浮泳其间。弋射者二人,隐蔽在池岸树荫(即“■”)下,以矰缴弋射。二人身旁各置一■,以收线。下半部是收割水稻图,中间三人弯着腰正在收割谷穗,右二人持刈钩,刈谷草。左一人一手提篮,肩上挑起一担扎好的谷穗。可见当时蜀地收割水稻乃先割谷穗,再芟草。(按:■、■二字系笔者追改,原文误)
贰
先来说文解字。磻字,见《说文·石部》,音播,意思是“以石箸隿缴”(隿同弋,缴射曰弋);为了避免射中的鸟类带矢曳缴(生丝缕)而逃,便在缴绳末端拴坠圆形石头,此石即为磻(其形象见于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战国狩猎纹铜壶的图像中)。钅发字,见《说文·金部》,音泼,意思是“两刃,有木柄,可以刈草”的弯头长镰。铚字,也见《说文·金部》,音至,意思是“获禾短镰”。■字,见《说文·竹部》,音严,意思是“隿射所蔽者”;弋射时用以隐蔽弋射者的物体,即为■。■字,见《说文·角部》,有废、跋、发三种读音(废音见《说文》,跋、发二音见《集韵》),意思是“隿射收缴具”;弋射后回收矢、缴的器具,即为■。
再来评议王文与刘文的得失。
“磻被装在一种半圆形的机械里”,并没有表述明白。所谓半圆形的机械,实即■(《重庆市博物馆藏四川汉画像砖选集》、刘文及沈从文均执此说),乃是一种“竹木架子”(沈从文语。同氏又谓之“矰缴架子”),用时可插入固定于地面,走时又能拔出携带。架子内装插有四枚像纺锭的轴,可转动以缠绕缴绳。这种绕缴轴,在江苏邗江胡场5号西汉墓中出过实物,可以视为磻的升级版。孙氏却认为此轴即■,显然不对。
池岸树荫即“■”,有点牵强。图中树叶已落尽,显然无荫可蔽两个弋射者。而■字的偏旁既是竹头,应为一种人工所做的竹制品。《礼记·月令》曰:“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陈澔注:“七物皆不得施用于外,以其逆生道也。”与罝、罘、罗、网、毕等猎具并列的翳就是■。图中环境位于九门之外的郊野,所以根本没有设■之必要。
王文第三段本自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整齐成行的水稻由2男1女用铚掐穗;他们前面的2人则用钅发刈除已去穗的稻稭以沤肥。过去曾认为钅发也是收割谷物的农具,这块砖上的图像否定了这种说法。”(人物性别和“沤肥”的判断,恐怕属于臆测。)然而,这似乎又与《六韬·农器》“春钅发草棘”之说相悖了。或许因此,刘文才避开“稻稭”、“稻秆”、“禾杆”诸词不用,而特意选了四川话之“谷草”。刘文定刈谷草的工具为“刈钩”(江、淮、陈、楚之间谓之“鉊”,或谓之“鐹”,自关而西或谓之“钩”,或谓之“镰”,或谓之“锲”),这也是一种大镰刀,不妨与“钅发”并存待考。
画像中的时令,刘文说是“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其实还可更进一步,定为季秋之月。《礼记·月令》记载该月的物候有“鸿雁来宾”、“草木黄落”,相应的人类活动则有“农事备收”、“执弓挟矢以猎”(然后“祭禽于四方”)。诸如此类,在画像中均有所对应。
画像中八人的发型,沈从文认为都是“椎髻”;至于服饰,负责农事的六人穿的皆为“齐腰短衣”。在同一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二五《汉代陶俑砖刻所见农民》)中,沈从文又称:“矰缴的作用,并不是箭头直中,只是箭头缠绕鸿雁长颈”。箭头缠绕云云,准确地说,即:用矢带缴来缠绕鸿雁的颈项。这种情形已见于成都百花潭战国错银壶壶面的弋射纹样部分和西汉文献《新序》“加缯缴其颈”等记载,但在此砖上却无表露,抑或是故意省略掉了。
叁
综上,我们作出了这样的解析——
该砖画面一分为二,既相互独立,又浑若一体,颇有影视分屏之感。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些画像正是对《汉书·地理志》蜀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亡凶年忧”的直观图示和艺术表达。
上部为“弋雁图”:季秋之月,草木黄落,郊外泽畔,有二人(也许都是掌弋射的汉代武官“佽飞”)厉饰戎装(其风格似跟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帛画武士的相近),张弓弋射鸿雁(却不见矰矢,或表示已射出,可能是为了画面美观而故意留白不绘),矰矢上(留有穿孔)拴有细长缴绳系联在地面之■上;下半为“获稻图”:南亩之中,三个扎椎髻、穿胫衣的农民躬腰拿铚以掐穗,另两个则扬臂挥钅发刈除已去穗的谷草,最左侧是一送饭的,肩担稻捆,手提馌具,好像正准备归去。
合并两幅画面而观:又到一年弋获时节,天上飞鸿,水中浮凫,游鲤戏莲,稻香田间,好一派天府之国的鲜活气象,让人总忍不住会想起《诗经》里的咏唱:“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宜言饮酒,与子偕老”。不过,倘若换“缫丝”为“获稻”的话,唐宋诗里所营造的意境或许更贴切:“野院罗泉石,荆扉背里闾。早冬耕凿暇,弋雁复烹鱼”;“羹臛芳鲜新弋雁,衣襦轻暖自缫丝。农家岁暮真堪乐,说向公卿未必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昌文)7日,新津县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被告当庭支付拖欠村民小组的部分租金40000元。...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