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李严 就没有新津县
六水门水利工程周国雄 绘
新津老城一角 周明生摄
修觉山下,五水汇流处的岷江西岸,一个古地名叫着六水门(今邓公场)的地方,在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以后,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新津市,因新津市的繁荣,朝廷才决定设新津县。
今天的五津镇是历史上的新津市(史书称皂里津)的延续和发展。这个五津镇是如此古老,它成型于东汉建安年间,正式建县于北周闵帝元年(557),距今已是1458年了。
刘备在李严与诸葛亮之间搞权力平衡
新津古属犍为郡武阳县管辖。武阳县始置于秦时,辖地相当于今彭山、新津、眉山、仁寿(部分)、井研—带。此时的犍为郡辖十二县,包括川南、黔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但郡府、县府都设在今彭山县江口镇。江口是府河与岷江正流的交汇口,这里建有一道横跨岷江东西两岸的汉安桥,此桥是长一里半的索桥,夏秋水涨,总要被洪水冲坏,年年修理,百姓深以为苦。这个时候,官方出面了。
这个官方,是犍为郡太守南阳人李严。据《三国志·蜀书》记载,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以才干著称。建安十八年(213),本为益州刘璋护军的李严,却临阵率军投降了前来进攻的刘备。刘备打下成都后,任李严为犍为郡太守、兴业将军。武阳县有条与府河相汇的赤水河(即黄龙溪鹿溪河),偶然呈现出所谓的“龙”形。李严借机巴结刘备,串联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铸鼎建庙,忙得不亦乐乎。李严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刘备信任。
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败退永安,又患重病,自感时日不多,出于对后主今后地位的担忧,在托孤重臣李严与诸葛亮之间搞权力平衡,在永安重建“尚书”机构以掣肘诸葛亮,为以后二人的权争,亲手种下祸根。
李严是蜀汉早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曾为蜀汉政权做过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都与新津有关:一件是开凿修觉山,这是新津得以建县的前提,没有李严就没有新津县;另一件是重建通济堰,重新修筑了“六水门”水利枢纽工程。
凿通修觉山的意外收获
这里单说凿修觉山。远古的修觉山麓,一直插入江水中,崖峭坡陡,交通隔绝。《华阳国志》载: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天社山是新津城南诸峰的统称,具体开凿的这段山体正是修觉山。李严决定开凿天社山,用一句时髦话说是“执政为民”,他的这一壮举注定要载入史册。当年,须在凌水的山脚打通一条可通行马车的官道,这段陡峭的山体少说有好几百米长。石匠们脱下粗糙的布衣,亮出胸肌鼓暴的黝黑上身,抡起沉重的二火锤,吼出声嘶力竭的呐喊“嗨——呀”,将一根根钢钎砸进坚硬的岩石,慢慢将山体分解开来,山坡上因此成天呐喊不已热闹非凡。或许,他们还使用过李冰凿离堆时的“火攻”之法,在岩石上燃起柴草,使之灼热,骤然泼以冰凉的江水,使热胀冷缩的岩石爆裂。
修觉山终于打通了。令人称奇的是,削壁裸岩竟如一尊顶天立地初具规模的佛像,人称大佛岩。世世代代的新津人为此津津乐道。并且还伴随着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唐代有位高僧海通和尚,看中了雄踞于五水汇流处的这道陡壁,决心把它开凿成一尊俯视大江的巨型佛像,以弘扬佛法。当工程进行到一半,大佛已成雏形时,海通和尚这才发觉自己在选址上的致命错误——此地红石岩层偏于疏松。他深恐大佛不能留存千秋万代,断然决定停工,而在嘉州(今乐山)三江汇合处的凌云山重新选址,历经70余年,方凿成享有盛誉的乐山大佛。
当初,修觉山沿江的官道打通后,五水汇流处岷江西岸的那一片河湾,变成了一个陆路水路的交汇点,很快便成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远在江口的汉安桥旧渡口,这个新渡口叫六水门(今邓公场)。它有诸多便利,既便于运输,又便于物资集散。它的名气愈来愈大,商人们纷纷赶来,开始在这儿建堆栈,修仓库,前来买货交易的人络绎不绝,集市一天比一天繁盛,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新津市。
终于有一天,朝廷决定建一个新县,因六水门新津(按《说文》,“津”即“渡口”)的集市很有名,遂命名为新津县。这一天,离李严凿修觉山已经整整过去了341年。
光把县治设在六水门还不够,索兴把侨置的犍为郡治也迁到这里来。
但是六水门只做了50年的新津县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县治由六水门迁至皂里江(今金马河)东岸的坝上(今民航飞行学院机场内)。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县治由皂里江东岸再迁到南河北岸(即今五津镇)。这次迁址,奠定了以后新津成为岷江中游水运枢纽的殊荣,从此上演了长达一千多年的辉煌。
周明生 周国雄 绘图
新闻推荐
原以为需要很多天才能办好的公司法人变更,4月18日这一天,成都市民崔桢铭只用了10分钟上交手续,两天后就拿到了新营业执照。崔桢铭拿到的批复件上,只有一个新津县行政审批局的公章,这枚公...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