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龙舟”:45年靠“感觉”造船
□本报记者 李思忆 裴蕾
“明天我就要带队去德阳参加端午节龙舟比赛了。最近几天,我又要造船,又要组队代表新津参赛,还要当教练,简直忙晕了。”6月18日,记者在新津县兴义镇杨牌村见到了60岁的蒋志全,45年来,他一直坚持手工制造龙舟。
蒋志全的手艺源自80年的“家传”。“我的爷爷、爸爸都以造龙舟为生,我从小就接触这些,每年端午前都是家里最忙的时候。”在蒋志全看来,造龙舟不仅是手艺、是事业,更是一种家族传承“端午”的文化符号。
新津是水城,历来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而这几十年县城河里划过的龙舟都少不了蒋家的。蒋志全造的龙舟在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也打出了名气。“蒋龙舟”有何过人之处?蒋志全说,他一般从邛崃、蒲江等地收杉木来造船,“杉木轻巧又防腐,正是造龙舟的最佳木材。”他用锯子和刨子将杉木削成平滑的板子,先做船身,再造船底,将它们组装起来以后,再小心地用红、黄等颜色的漆给龙舟“上甲”。在龙舟比赛之前,再装上事先雕画好的龙头和龙尾。
造好的22人座大龙舟长达18.4米,12人座小龙舟也有14米,一个人造一艘龙舟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蒋志全说,自己不懂画图,也不会计算,40多年来造船全靠“感觉”。他造的龙舟有鲫鱼形底和冬瓜形底,前者跑得快,后者更稳当。令人称奇的是,他造同一批船重量相差不会超过27公斤,且复修率极低。在业内,同样长度的船,总重二三百公斤,由于手工不同误差50公斤是常事。
在蒋志全家,有一艘龙舟已经陪伴他18年了,他把龙舟当宝贝。“龙舟用完之后要遮阳避雨,还要定期用桐油擦拭防腐。”
要出发比赛了,蒋志全却流露出一丝伤感:“现在不少龙舟赛都规定用船厂机械生产的玻璃钢船,手工木船只能作为训练用船了。现在整个新津县也只有几位老人懂手工制作龙舟,年轻人又嫌累不想学,将来这项传统手艺怕是要变成历史了。”
链接
龙舟的起源,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说法。
龙舟大小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据专家考证,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最初可能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我国民间还根据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对龙舟的形式加以创新,例如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每年9月1日就有一年一度的“凤舟赛”。
新闻推荐
上图:眼下正值梨子大量上市的旺季,位于新津县邓双镇文山村四组的丰水梨、黄金梨、翠冠梨种植基地,沉甸甸的梨子挂满枝头,果香弥漫整个基地。据新津县邓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几年前,经过多次外出考察,他们...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