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堤坝有“软”实力防汛何必“硬碰硬”

四川日报 2015-05-18 09:01 大字

□杨丽峰 本报记者 张彧希

五月初夏,成新蒲快速路羊马河大桥一侧,河水潺潺流淌。河流左侧的缓坡上,一条青石板小路蜿蜒其上;翻过缓坡是当地人叫做“姚滩湖”的水塘,再远一点,一条更大的缓坡慢慢隆起,坡顶是一条沥青步道,坡面上绿草如茵,树木葱茏。

汛期将至,眼前静谧的羊马河随时可能改换成“狰狞”的面孔。“汛期流量大概是现在的100倍。”新津县水投公司建管部部长覃晓强说,“这两道缓坡,就是羊马河的防汛工程。”

没有坚硬的混凝土挡墙,这两条“柔弱”的草坡,如何抵挡住汛期汹涌的洪流?

从“夹紧”到放松

新津县县城所在地“五津镇”,并非浪得虚名:岷江五条支干流蜿蜒交汇于此,合抱出一座“水城”。

作为成都平原最大的出水口,邓公场新津水文站监控着岷江中上游2814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91.8%。每当汛期到来,新津全城绷紧心弦。

“以前的防汛工程,俗称‘三面光\’。”覃晓强解释说:根据洪水流量,计算出堤坝高度和宽度,在水底和两个迎水面修筑混凝土堤坝,加上对河道“逢弯切直”等“手术”,将河道紧紧地“夹”起来。

覃晓强用“硬生生”三个字来形容这样的堤坝。每年,在洪水与堤坝“硬碰硬”的较量中,总有部分坝体被水冲毁,水过之后,被打上“补丁”。

既然来硬的不行,何不与自然妥协,和谐相处?“这是整个羊马河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的理念。”

羊马河流经新津境内有9.7公里,自1970年改渠以来没有进行大规模整治,河道两边依傍着林地、草坡和农田,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打造生态景观河道”。摒弃了之前的“三面光”,治理工程更像一次“微创手术”。

为水流“松绑”,堤坝被延伸到了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开外,极大地拓宽了行洪断面,让洪水“慢”下来。“尽量利用原有的河边道路形成堤坝,并根据行洪要求,对道路进行加高。”覃晓强说,羊马河大桥下的沥青步道,原本与周边的农田同样高度,为防洪需要,足足加高了2米左右。

而从河面到堤坝,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缓坡,并进行适当加高。“缓坡上的植被,有些是保留以前的,有些是新栽种的。”覃晓强说,这也是防止洪水大规模冲刷裸露的地面,起到吸附、净化和保水的功能。

按照测算,即使10年一遇的洪水来临,也不会没过堤坝。同时,更宽、更“软”的行洪通道,可以让暴躁的水流舒缓下来。“洪水过后,只需将冲毁的植物重新栽植即可。”

是防洪工程 也是生态湿地

有意思的是,以前由水利设计院一手操刀的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这次有了一个新的工作伙伴:四川农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既是防洪工程,又是生态湿地,还是市民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覃晓强指着手中厚厚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对湿地的生物群落进行了修复与改造,工程改变了目前单一的植物群落结构,引入了湿生木本植物;同时,生物之间的关系既有互惠、共生,也有捕食、竞争,重建湿地的生物链。“整个工程是会‘呼吸\’的。”覃晓强特别提到姚滩湖边一处蜿蜒的木栈道。栈道下方是一片凹地,已经密密地栽上了芦苇。“如果雨下得大,湖水就会从泥土中渗透到凹地中来,形成一片美丽的芦苇荡。”

应用同样的理念,9.7公里河道的不少地段还将修建生态渗透沟。这种在道路与河道之间“凹进去”的绿道,将把多余的雨水收集起来,利用土地的自然渗透功能为周围的草木、农田供水。

如何有效利用防洪堤坝,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好去处,也是规划方案的重点之一。按照设计,堤坝上都被打造为漫游道,根据不同路段,设计为绿道、步行道和栈道,每隔400米,还利用河堤边的林盘、腹地设置休息点,为通行者提供休息、赏景、避雨等功能。“由于是复式缓坡防洪墙,更有利于人们进行亲水活动。”覃晓强说,过去的“三面光”防洪墙,几乎将人与水彻底隔绝。

目前,羊马河9.7公里治理河段已完成1、3标段近3000米的施工。汛期将至,考验在即。

新闻推荐

新津城区“十分钟见绿”

本报讯(记者张彧希)记者5月19日从新津县林业园林局获悉,该县以滨河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加强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目前,县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初步形成“10分钟见绿”的城市公共...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