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坪村务工人流有“回归”趋势
□本报记者 付真卿 张啸
3月5日,元宵节。按乡村习俗,过了这天年才算完,但桐梓坪村已经从半个多月前的喧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蜿蜒在丘陵中的村道,几公里都看不到人,“过年那几天,堵车要堵几公里。”桐梓坪村支书孙坐彬说。
桐梓坪村,位于内江市资中县金李井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是远近闻名的打工村。2014年,整个村1200多个劳动力,有近千人在外务工。一代又一代,他们用双手创造着财富,也改变着自己和整个村落的命运。
不过,金李井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主任邓平已明显感到,务工人流有“回归”的趋势。以桐梓坪村为例,2012年以前,村里80%以上的人选择到外省务工;到2014年,这部分比例已经下降到55%,有35%的人在省内市外务工,另有10%选择留在内江本地。与之相应的变化在用工企业:2012年前,几乎都是广东等沿海一带的企业来招工;而今年最近一次招聘会上,超过80%的企业来自省内。
第一代
外出务工成为一种习惯
李胜友是桐梓坪村里为数不多的还没走的人。他在山西文水县一家磨具厂工作,厂子3月底才开工,他得以在家多闲几天。
李胜友算是村里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人。1991年,18岁时第一次跟着老乡去了昆明,从最苦最累的活干起,每月挣几百元已非常满足。如今,李胜友已是厂里的老师傅,他和妻子每天都能赚六七百元。“有时候我也想自己搞点事情,但是我没文化,跟不上时代了。”李胜友说,等有一天他干不动了,就回来养猪种地。
在桐梓坪村,像李胜友这样情况的人很多。他们辛苦半辈子,积累起这个村子最初的财富,但限于文化不高等原因,大都难以突破自己的人生轨迹,外出务工成为一种习惯。
中生代
从远乡打工到近乡创业
34岁的马良也还没走。马良不是在等工期,而是有自己的打算:他今年想开一家家具销售公司。
80后的马良算是村里的中生代打工者。1997年外出务工,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家具行业,在甘肃、宁夏一带当学徒。“在外面呆久了,才发现学好一门手艺有多重要。”2007年,已是资深家具工的马良被成都市新津县一家家具厂看中,聘请他回来当厂长,月薪8000多元。
不过马良并不满足。年前他已经去新疆和福建等地考察,准备开创自己的事业。
据邓平介绍,像马良这样返乡创业的打工者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在30-40岁之间,是各行各业的熟练技术工人,一般会选择离家比较近的中心城市停留。“真正回内江、资中的还是少,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等地。”邓平说。
新生代
想谋份更“体面”的工作
在桐梓坪村,一年最热闹的就是春节这几天。但大年初一一过,就陆续有人离开了。最早离开的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是村里的未来,却不愿在村里多呆。
“村里没有wifi,年轻人待不住。”孙坐彬说,像泥水匠这样一些很苦很累的行业,以前桐梓坪村人外出有近一半都干这个,但现在年轻人基本不愿进入。“年轻人不喜欢把衣服裤子弄脏,觉得形象不好,他们喜欢进电子厂或服装厂。”孙坐彬说。
村里人普遍感觉,年轻一代人外出务工不再一味追求高工资,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有独立住宿空间、通网络、工作环境好、显得更“体面”的工作。李胜友的女儿今年19岁,去年高中毕业后在成都一家食品厂待了段时间。过完年不久,她就跟朋友一起去青海了。“说是在一家火锅店当迎宾,每月工资2800元。”李胜友说。
新闻推荐
“新平蓝莓开采咯!这次一定要吃个够!”5月16日,2015新津首届蓝莓采摘节开幕,新津县新平镇董大桥村蓝莓种植园吸引了不少游客。蓝莓是逐渐成熟的,从5月份第一批完全成熟的蓝莓开始,采摘期可持续到8月。...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