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场自发自费的场镇改造

四川日报 2014-12-15 11:33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杨 张彧希 文/图

几经周折,周玉英一家终于在进入12月后扒掉了自家老屋,加入了一旁的建房大军,自费修新房。几米之隔的工地上,二楼一底的小楼被修成了“商+住”的格局,17户人家的新房连在一起,被当地人戏称为“联排别墅”。

自此,周玉英家成了新津县花桥镇场镇改造中第19户“吃螃蟹”的人家。“吃螃蟹”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两年前,花桥被成都市列为一般场镇改造“大改”镇,却因为缺乏资金、“盼拆迁”要价太高等原因几度搁浅。

面对摇摇欲坠的百年老屋,17户居民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不等不靠,自费进行一场场镇改造。

钱的故事

解放上街是花桥镇最古老的街道。2012年,花桥镇被列为成都市一般场镇改造“大改”镇,小镇为之一度沸腾,大家伙儿觉得,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可接下来的事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当初说好引入的社会资金突然“撤漂”,居民们不花钱住安置房的希望落空。

缺钱,一直是一般场镇改造中的关键症结。惯常的做法,都是在政府主导下,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住上新房。

没人投资,但居民们却等不得了:不少木质结构的老屋已经倾斜,几面墙壁开始垮塌,经鉴定都是D级危房。赵玉芬一家五口挤在一间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他们和其他五户一起向镇上打报告:我们要住新房。

这是一次自筹资金的自发改造。“建房的钱,都是居民自己掏腰包。”赵玉芬说,每家每户先期拿出10万元启动资金,存入共管账户;同时成立了“自改委”,推举五人作为领导小组,“每次到银行取钱,必须五人全部到场。”

但赵玉芬还是缺钱。据估计,新房完全修好,需要大概30万元,家里已经拿不出这笔钱来。

缺钱的不止赵玉芬一家,咋办?社区专门协调镇上的村镇银行,帮大家拿到了低息贷款,赵玉芬赶紧贷出了十来万元,用于建房。

而在财政资金方面,除了每户7500元的危房改造补贴外,镇政府还为施工图设计评审、污水收集管网等公建配套“买单”。

权的故事

从9月份大家开始建房那时起,周玉英就一直冷眼旁观,她琢磨着,家家户户都有不同意见,这房子怎么能修起来。

周玉英自己家里分歧就很大。好不容易把孙子说通了,女儿又不同意,几番争执下来,她家并没有参加第一批建房。

像周玉英一样拿不定主意的大有人在,因此前期动员工作十分麻烦。17户人家的老房子又基本连在一起,拆一家,就意味着要牵连其他几家,“如果不是成立‘自改委\’,让群众全程参与、自己做主,可能再过几年都扯不清楚。”解放上街所在的金桥社区主任谢小明说。

一开始,大家对房子修成什么样,意见并不统一。有人想修三层小楼,有人只想修个平房。“风貌不统一,这房子怎么修。”谢小明说,大家第一次坐到一起,开会商量房子怎么修。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了现在二楼一底“联排”楼房的样式。

9月10日,修房子的17户人家聚到一起,手写了一份《危房改造公约》,17名家庭代表在上面按上手印。同时,还通过一户一表、民主推荐、公开推选,成立了解放上街危房改造自建负责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比选施工单位、签订建设合同、采购大宗建材、实行自主监理。

60多岁的谭成松是领导小组的一员。说是“领导”,但平时“跑腿”的活路不少。“买钢材、水泥、砂浆、水管,全是我们自己去市场选。”老谭说,这让大伙儿心里十分踏实。“这个房子修得结实得很。”看到邻居们建房如此顺利,周玉芬沉不住气了,最终加入了建房工程。

地的故事

第18户建房户伍文钧,既没有出钱,也没有和大家的房子建在一块儿,是此次建房项目中最为特殊的一户。

伍文钧是名残疾人,全家四口人基本没有收入来源。要拿出建房的几十万,几乎没有可能。但老伍也想和大家一样住上新房。建房之初,这个问题实在令人头疼。

社区为伍家想到一个办法:伍文钧家自愿腾出宅基地,由社区其他三户人分摊。作为回报,三户人出钱为伍文钧修建房屋,伍文钧家的住房面积由40平方米扩大到80平方米。因为统一建房楼底是商铺,伍家并不需要,因此由社区内另外调配一块宅基地,给伍文钧家建房。

“那我家的‘小本本\’怎么办?”三户人家拿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向镇上提出疑问。镇上给出的答案是,在社区、村组内,集体建设用地可以进行调配。

事实上,“调地”的问题,在每户建房户中都存在。由于过去的老房子面积大小不一,统一修建后,势必存在增减找补的问题。大家又想出了一个“土办法”:以房子的进深为基准,宽度每多出10厘米,补贴原户主500元。

随着一道道难题被破解,解放上街“自改”方案目前已在当地群众中引起热议,很多村民都自发到社区、乡镇报名,要求参照解放上街模式,推动“自改”。

花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将解放上街、解放中街和解放下街的337户、39845平方米的老旧房屋,按区域、房屋结构和土地性质划分为12个网格,逐步推动场镇改造。

记者手记

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改造经验

“解放上街只是我们进行场镇改造的试验田和切入点。”采访中,花桥镇工作人员一再这样向记者表示,当地对解放上街的期望甚高,希望它能成为样板,其他街道的改造以此为范例,陆续铺开。

记者认为,解放上街关于小城镇改造的探索有可取之处,但如果当地要大面积铺开,一些细节还需多考虑及完善。

资金是个大问题。资金投入是小城镇改造建设的最大难题。在花桥镇,由于没有外来社会资金的介入,当地解决的方法是政府负责总体规划控制和改造水、电、气、光纤、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而房屋由农民出资自建。解放上街由于只涉及19户人,其中仅有一户贫困户,且每一户改造愿望强烈,所以资金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但如果涉及大面积改造,户数多,改造愿望不强烈,特别是贫困户较多的情况下,有居民不愿意出钱或者出不起钱的怎么办?

规划必须接地气。解放上街老旧房屋改造采用了二楼一底的“商+住”的格局,高标准统一的规划更能突出地域文化和风情。但如果将来大面积铺开场镇建设,势必会影响中心街道上做生意的商铺的利益,这个矛盾又该如何调解?如何让这些商铺配合场镇改造呢?

场镇改造没有统一模式,因此,记者建议在大面积铺开场镇改造之前,除了要总结解放上街的经验外,还应多参考其他地方关于小城镇改造的经验,只有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符合场镇居民意愿的方案才是最好的。

新闻推荐

15分钟快交通 坐动车到新津刹一脚 24小时慢生活 三个人在新津很幸福

繁忙的工作之余,这些天,新津小伙钟杰一直忙着筹备一场家宴:本周末,一位来自外地的朋友将来到新津共聚。说是外地,其实并不远。朋友家在德阳,坐上刚刚开通的成绵乐客专,德阳和新津的距离被缩短到半小时以...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