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度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 成都加速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

四川日报 2014-12-22 11:30 大字

□张明海

“现在到处开口闭口都谈创新,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怎么做创新,怎么来破题,关键是要解决‘创新驱不动\’的问题。”12月17日,在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的一席话,赢得与会者的一致称赞。

这一场以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会议,是成都市在推动创新驱动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成都市级部门、各区(市)县负责人悉数参加,在蓉的3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6家技术转移机构的负责人也悉数到会。

如何加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如何搭建与高校院所一对一的沟通平台,在哪些方面还可再增强对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会议现场,就校院地协同创新中的机制建设、要素保障等问题,成都市领导与高校院所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沟通和探讨。

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一直以来,成都市都高度重视高校院所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都正加速校院地协同创新步伐,推动在蓉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与加强科技创新转化转移的力度,为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A

出台“成都十条”推动校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今年8月18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成都十条”,围绕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建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10条具体措施。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用于人员激励,这一比例可不少于70%;高校院所成果成功向在蓉企业转化实施的,可按实际发生的技术交易额的3%给予高校研发团队每个项目最高100万元补贴,按3%给予企业年度最高200万元补贴,按2%给予中介机构年度最高200万元奖励;新领办企业的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硕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可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助、20万元资助;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给予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领办企业最高1000万元贷款支持……“成都十条”还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利用校院内或联合所在区(市)县利用校院周边存量土地、楼宇等资源建设科技创业苗圃或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推动国内外高校院所与区(市)县共建协同创新试点示范区等。对于创新试点示范区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这是成都市目前为止数额最高的一笔单项科技资金支持。“如何把高校的创新力量引向企业,促进企业创新力的提升,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成都十条\’的出台,正是顺应了这个时势,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来促进在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我觉得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光宪表示。

B

构建校院地协同机制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如何加快校院地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避免创新与驱动脱节的现实问题,把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加紧转化成为驱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成都市认为,首先是要破解现实中存在的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高校来说,科研成果的资金链在实验室里就结束了。要做后续的延伸、进一步产业化,就必须要构建和完善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机制,实现地方资金和政策上的同步跟进,让科技成果顺利‘出墙\’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表示。“成都十条”出台,仅仅3个多月的时间,就充分激发了成都高校院所创新创业的这“一池春水”。

以四川大学为例。

在对接“成都十条”上,启动修订“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在成都开展创新创业,支持科研团队与成都企业共建联合研发机构、设立校企创新基金等;修订“四川大学科技奖励办法”,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学校正在与成都双流县共建“四川大学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与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新津县洽谈共建“高分子材料中试及产业化基地”……

“在成都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校地合作已经有了很好的进展。市科技局与华西医院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共同设立‘转化医学创新基金\’,目前已支持两批共计48个项目。支持川大建设生物治疗2011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匹配专项经费200万元。”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介绍。

中电科第30所负责人李成刚介绍,中国电科集团正以三十所为依托,与成都签署正式战略合作协议,在成都建设投资超100亿元的国家示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安全、基础技术与产品、高安全级信息技术与产品等。“力争明年开工,2017年建成一期投产,将成都打造成为千亿级的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集群。”

在“成都十条”的激发下,目前,成都市一批校院地协同创新创业载体项目正加快建设,电子科大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等11个重大项目已初步建成。

成都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2014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突破6500亿元、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其中移动互联网、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产值预计将增长25%以上,科研及技术服务业产值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专利申请量将突破6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保持20%以上的增幅。

C

深化创新大协同拓展校院地合作的宽度和深度

大协同才会有大创新,大创新才会有大发展。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永无终点。

长期以来,深化协同创新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不畅,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搞科研开门开放不够、企业抓发展借智借脑不够、政府做服务搭建平台不够。

在本次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上,成都已经明确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释放政策利好:

——在认真落实“成都十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协同创新的配套政策,力争在资金扶持、土地配置、市场拓展、人才培育等方面拿出更有针对性和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要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协同创新试点示范区为引领,对支持鼓励协同创新的各项政策进行集成优化、叠加放大,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效益;

——进一步完善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发布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需求;采取“一校一策”、“一院一策”办法,努力为参与协同创新的各类主体提供“一呼百应、一帮到底”的高效优质服务。

……

而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等利好机遇,也让高校院所看到了更大的合作宽度和深度。

座谈会上,谢和平推出四川大学将与天府新区共建高端国际科研创新与技术转移中心等一系列即将在成都天府新区展开的计划。

“四川大学拥有不可多得的综合性大学优势,同时又与世界知名研究型高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世界知名实验室如卡文迪许实验室、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等有着紧密的合作,抢抓成都天府新区发展新机遇,构建成都具有国际化优势的创新发展优势时不我待。”谢和平表示。

而这方面的合作,已经在进行——10月29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迈克·克罗校长一行7人来蓉考察,与成都市科技局、四川大学等单位和部门商讨建立智能材料研究中心的事宜。

“这是‘成都十条\’正式颁布后,首次引来外国高校来蓉创新创业进行技术成果转化。”成都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将在成都建立智能材料研究中心,成都市也将搭建专门班子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深度对接,通过载体建设、试点示范、政策引导,争取让中心落户天府新区并尽快让产品走向市场。

西南交通大学则推出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计划——这将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唯一、整个西部地区高校中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成都市把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战略布局,国家实验室建设能够为地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实验保证。目前,在成都市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成都市科技局的频繁和务实对接下,此项工作正在高速推进当中。”徐飞说。

一直以来,成都市积极探索校院地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这点,从今年以来“成都十条”等系列政策利好的接连出台就可以看出来。

但,成都显然看得更远。

本次校院地科技座谈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成都还将在校院地协同创新上继续进行再深化再探索。

“我们要充分正视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机制上的空间。”成都市负责人表示,除了基本的要素保障和资金支持外,成都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建好平台、完善支撑体系,争取让更多的项目从高校院所的实验室里“走出来”。

新闻推荐

新津出台全国首个县级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意见

本报讯(记者冉倩婷)5月28日,记者从成都市委政法委获悉,成都市新津县针对该县的社会治理体系开展顶层设计,于近日出台了《中共新津县委关于深化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意见(2015-2020年)》。成都市委政法...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