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不花一分钱 过上“共生共荣”好日子

四川日报 2014-12-08 11:28 大字

新津创新“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建设实践——

□张彧希图片由朱山岭景区提供

进入12月,隆冬将近,但新津县永商镇宝桥村农民新居的工地上,依然干劲十足。30幢小楼一字排开,都是一楼一底的退台式花园洋房;一湖之隔,耗资上亿元的朱山岭旅游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只待来年开门迎客。

与其他的乡村旅游项目不同的是,朱山岭并没有将农民拒之门外。以一池碧水相连,这里54户农户的命运,将以一种“共生共荣”的方式,与朱山岭携手憧憬未来。

这无疑将为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城乡统筹方式的一种全新探索,“小组生”除了完成节约农村土地、改变农民居住条件这个层次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管理水平、产业发展方向等多层次的提升,从而点亮现代乡村生活。

新津实践,正是顺应了时代呼唤。一年来,新津县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重心,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54户农户免费住新居

“不花一分钱就住上好房子,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这些天,村民老李老爱在自家新房工地上转悠,浓浓的笑意一直蔓延到心里。

出钱帮村民修房子的,是一对名叫侯静和杨勇的夫妇。5年前,在商场打拼多年早已赚到第一桶金的侯静和杨勇,来到宝桥村发展农业项目。起先承包了几百亩荒山种植树木,树木成林后,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想法逐渐成形。

彼时的宝桥村,却没有一丝“旅游范儿”:林木葱茏的林盘上,星星点点地分布着几十幢破旧的农房,其中不少房子还是泥坯房,整个林盘呈现出一派落后的乡村形态。“老百姓想住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很高。”

一方面能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旅游开发,侯静夫妇当即决定,拿出3000余万元,让54户农户免费住上新居。

随着统筹城乡改革的纵深推进,在“鼓励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使用”的政策引导下,一场“先行先试”在宝桥村铺开。

54户人家,众口难调,可侯静却没有感到太大压力。“把一切都交给农民做主。”房子怎么修、户型什么样,村里多次召开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直到54户村民都在协议上按了手印。

其实,不少人都奇怪:拿那么多钱给村民修房子,这笔账能算过来吗?侯静坦言,通过土地整理,共节余出56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村民们已集体签字确认,将这56亩地的用地指标“流转”给侯静,用于补偿建房资金。

挣钱“零距离”农民腰包鼓起来

与之前的农业项目将农民“拒之门外”、一搬了之不同,在朱山岭项目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成为景区的一个景点。两者的未来,被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

“乡村旅游离不开人文的乡村,没有农民就不叫乡村。”侯静说。在实践中,产业导入是“小组生”较之“大集中”的一大进步。农民在集中住上高楼并将土地流转之后做什么,是“大集中”时代的一大困惑。现在,农民与其营生的距离,在规划中被限定为10分钟。而在朱山岭,这个距离为零。“每户新房都设计了双阳台、前后小花园,适合农民自己开展旅游接待和住宿。”侯静说,他们还建议农民开展点豆花等民俗体验活动;年老的村民,还可穿上长衫、打上包头,成为一景。

在侯静的计划中,集中居住区还会专门开辟一个小广场,打造出小桥流水,成为一个土特产交易的小集市,农民可以在这里售卖自家的鲜活农产品。

农民的“钱袋子”会越来越鼓:朱山岭项目需要上百名员工,每月工资至少在1500元以上;而侯静承包的400亩林地,可免费租给村民种菜,种出的鲜菜由侯静按市场价格收购,用于景区的餐饮项目。

在目前的“小组生”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新津的思路很明确:产居相融、产业为先。一方面,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培育形成集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与农民居住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实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推进农民向农业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转变。

新闻推荐

成都首个药品真伪查询平台启用

本报讯(记者张彧希)目前,普通市民对购买的药品真伪难辨,给用药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记者2月25日从新津县食药监局了解到,成都首个药品真伪查询平台在新津县正式启用,市民可以随时通过此电子平台查询药...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