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新津“十大民生保障体系”亮点频闪

四川日报 2014-12-22 11:20 大字

想民之所想 成民之所愿

□张彧希 图片由新津县委外宣办提供

五津镇低保户杨大爷今年生了场大病,6.6万元的医药费,自己只掏了2600元;得益于场镇改造,花桥镇60多岁的赵玉芳终于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危旧房,即将住上宽敞新居;金华镇五星村通了自来水,村民王秋桂赶紧买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这个冬天不再冷……

一张张笑脸,定格为一幕幕温馨片段,成为“幸福新津”的最新注脚。从老百姓最关切、最需要、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这一年,“民生提质”成为建设“幸福新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如既往的民本情怀全力推进民生大改善十大保障体系,在群众心底激起朵朵喜悦的浪花。

情牵30万名新津群众,新津将民生工程作为政府“一号工程”。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县形成协同配合、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县上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县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并组建专门机构——县民生办,会同县目督办负责全县民生工程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目标考核等。

为确保全面完成民生目标任务,新津县细化方案措施,制定了《关于民生大改善十大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新津县县级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办法》等制度措施,要求各牵头单位对照目标任务和时限要求,制定措施细化目标,倒排时间进度,将目标分解落实到人。

面对群众期待的目光,新津将沉甸甸的使命扛在肩上,自我加压:除承担196项省市民生工程项目以外,还主动提出20项县级民生工程项目,涉及教育办学提升、全民健康管理等十大体系;此外,各部门还拿出“自选动作”60项,全县2014年民生工程项目共计276项。

感受新津的民生工程,不难发现,充分尊重民意的执政理念,始终贯穿新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

想民之所想。民众需要什么,在变革与完善并行中,新津越来越重视民生工程里民众的参与度。今年初春,新津决策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问需于民,邀请全县人民共同参与民生工程项目的制定,力求找到民众最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对于收集到的100多项建议,经过反复开会讨论,把可行部分纳入全年实施方案。

此外,还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监督员,对216项省、市、县级民生工程进行项目督查、民意测评,满意度达100%。

成民之所愿。今年,新津“十大民生保障体系”亮点频闪:教育优质发展明显、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就业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日趋加强、文化科技逐渐优化、安居宜居力度加大、绿色生态巩固提升、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力。

“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正在不断增加“幸福”二字的厚度:截至11月底,全年民生工程已完成226项,其余50项民生工程正有序推进。

民生故事

三重医疗救助网 群众看病心不慌

年过六旬的罗大爷和正在读初中的孙子相依为命,家庭生活主要靠打零工和孙子的孤儿费用维持。不幸的是,去年罗大爷查出患有胃癌,一年来生病住院的总费用达到5.8万余元,对这个家庭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就在罗大爷一筹莫展之际,当地镇政府伸出了援手:根据新津县“三重”医疗救助新政,罗大爷成功申请到了专项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救助。最后,罗大爷只承担2900元的医疗费用。

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民生大课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新津县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新津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在成都市率先探索“四化”共进、“三重”救助的医疗救助新模式,建起了一张无缝覆盖的救助体系网络。

“三重”救助,即整合各部门救助资源,打破各自救助模式,统筹实施救助,编织起“以基本医疗报销为基础、专项医疗救助为补充、慈善医疗救助为支撑”的三重医疗救助网。

可申请医疗救助的对象,除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困难职工、困难党员等,新津县还加上了“其他特殊需要医疗救助的对象”,将一些家庭收入并不高,却遭遇大病的“夹心层”纳入救助范围。

运行一年后,新津针对实际情况,拿出了“三重”救助“升级版”。相比过去,救助基金由去年的300万元,增加到400万元;救助标准起付线,由5000元降低到4000元,救助比例提高5%;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纳入救助范围的重特大疾病病种,由原来的11种增加到15种。

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了困难群众心上:今年以来,新津共出资499.21万元,对18391人次困难群众实施了救助。

新闻推荐

小绳结串起幸福生活

5月28日,成都市新津县邓双镇罗山村,绳编民间艺人杨文艺(中)正在绳结手工艺制品工作室里指导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绳编创作。目前,杨文艺已为村里300多名老人和妇女进行了免费培训,让绳编这项...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