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山600座崖墓 盗墓者多已“光顾” 新津文管部门介绍,正进行抢救性发掘,尚无重要考古发现
600座崖墓,密布在山坡之上,甚至将一座小山包裹成“蜂窝”一般……近日,在新津县邓双镇大云山,伴随着开发建设前的抢救性发掘,一个被埋在绿树和梯地之下的大规模崖墓群被清理出来。
昨日下午,大云山崖墓群里,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考古人员和数十名工人,正在一东一西两座山上忙碌。随着考古人员在这里实施抢救性发掘,这些埋在地下多年的古墓,终于重见天日。
成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已经清理的崖墓,分布在两座山上。较高的一座山,坡度较大,垂直高度约六七十米。在其朝西的一面,山形成波浪形起伏,超过370座崖墓密集地分布在这一侧。与这座山隔着一条小水沟,一座圆形的山头更加令人吃惊:这座小山,通体被大大小小的崖墓环绕,上下大致可以分为五层,整座山就像是一个圆锥形的蜂窝。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仅这座小山上的崖墓,就超过了230座。
“你猜挖出了些什么?”一名现场工作人员故作神秘地说道。除了陶棺、石棺这些,还挖出了不少造型各异的陶俑。现场的一些崖墓中,仍摆放着清理出来的陶棺。
但是,这些历经千百年的墓穴,却大多已经被人“光顾”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考古人员主要是对被盗的崖墓进行清理。而据新津县文管部门介绍,目前,尚无重要的考古发现。即便如此,这些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的崖墓,还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村民说法
山上有住户 还在上面种地
“考古队来之前,我们根本不晓得脚下竟然藏着古墓群!”虽然从小在这里长大,但对于眼前这样壮观的场景,当地村民苏健仍感到吃惊。“山上也有住家户,还在上面种地,但当时土层比较厚”苏健说,村民们也曾发现土层下方是石头,建房修路的时候也会在山上打条石,但没发现下面的崖墓。当然,也有少数几个崖墓,是早就显露出来的。但显露出来的多只是小型崖墓的局部,当地人管它叫“蛮子洞”。前些年,村民毛师傅家修整院坝的时候,曾经刨出过陶罐。
推测
很多墓主或是外地商人
考古人员介绍,四川崖墓出现于西汉末王莽时期王莽时期,发达于东汉晚期,并一直延续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即文献所云“凿穴筑室,藏棺其中”。四川境内的崖墓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岷江和沱江及其支流的中心地区,其中以岷江中下游地区数量多、规模大、分布集中。此次清理出的崖墓群,距离岷江也只有大约1公里。
新津县文管所一名已经退休的老专家介绍,邓双镇大云山一带,是一处崖墓集中区。由于在崖壁上开凿墓穴工程量很大,一般人家无法承担巨大的开销,墓主多是当时家境殷实的人家。考古人员介绍,如此大规模的崖墓群表明,古时新津就是一个水路交通枢纽。而根据文献记载,新津自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建县,因为靠近岷江,而成为繁华的水码头。据推测,很多崖墓的墓主并不是新津本地人,而是沿水路而来的外地商人,因此造成崖墓在新津一带集中。
成都商报记者 王圣 实习生 杜航
新闻推荐
为提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水平,使之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有效、价廉的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成都市政府自2013年开始,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设备提升...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