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震灾来临 他们与文物不离不弃

四川日报 2013-05-03 16:10 大字

据省文物局统计,截至目前,“4·20”芦山强烈地震造成全省195处文物保护单位受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文物点4处。全省文物系统可移动文物受损211件(套)。其中,国家二级文物8件(套)、三级文物62件(套)、一般文物141件(套)。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李思忆

经过一星期的紧张调查、分析与统计,4月28日,省文物局对“4·20”芦山强烈地震文物受损情况终于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现在,我们已启动了《四川雅安“4·20”芦山地震文物灾后抢救保护规划》编制,希望能早日修复地震受损文物。”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何振华说。

4月20日早上8点02分,是一个让人永远铭记的时刻。突然间,地动山摇。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撕裂房屋、夺走生命的同时,也在无情地毁坏着“国宝”。非常时刻,四川文博人挺身而出,打响了一场“国宝”保卫战。

守着受损国宝他和家人露宿一夜

芦山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汉代文物之乡”。城内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襄楼,就是其中之一。

芦山县文管所长吴伟在4月20日看到平襄楼时,禁不住一阵心痛:墙体开裂,梁架松动,原本雄伟的三重檐歇山顶建筑,看起来是那么“无助”。

那天,为了第一时间获知平襄楼的受损情况,吴伟在地震发生后向朋友借了一辆旧摩托车,奔向平襄楼所在地。这一晚,他带着家人,守着受损的平襄楼露宿了一夜。

平襄楼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建筑。

雅安市文物局副局长郭凤武曾担任过芦山县文管所长,对芦山的文物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平襄楼始建于北宋,为纪念三国蜀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芦山在蜀汉时期是汉嘉郡首府,相传姜维屯兵守边御羌、封荫食邑,最后归葬于此。自西魏起,每到姜维殉难之日,芦山全城高搭彩楼48座以示纪念。宋代,纪念姜维的民间活动异常丰富,平襄楼就是地方官员主持祭祀的场所和观赏演出活动的中心。

至明代,以平襄楼为中心,逐渐增建了临街的牌坊、仪门和有姜维木雕坐像的大殿,平襄楼成为祭祀姜维的享殿,整体形成“汉姜侯祠”的格局。延至清代,楼内成为祭祀姜维的娱神演出傩戏庆坛的总坛所在,楼名亦逐渐演变为姜庆楼。

“虽然经过历代维修,但平襄楼依然保留着始建时的部分特色。”郭凤武说,它是研究古建筑、三国姜维民俗和芦山庆坛、花灯等傩戏和民间小戏形成史的重要实物。1939年,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到平襄楼考察时,即认为其一些结构“甚特别”。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建工学院古建专家辜其一两次带学生来此考察实习,认为其内部结构“尚存宋风”,许多构件可能是宋元的原件。“平襄楼近年的维修刚结束不久,就又遭地震创伤。”

“4·20”芦山强烈地震不止给平襄楼带来影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是一座元代建筑,位于芦山县龙门乡附近,此次地震造成它屋面松动、墙体开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寺,梁架松动倾斜,面临垮塌,附属建筑屋面全部脱落……

告急的还有省内多处“国宝”——

犍为文庙古建筑群的木柱和墙体出现裂缝;邛崃市永乐寺的雀替掉落、照壁变形;蒙顶山明代石牌坊整体垮塌;三苏祠内的3处古建筑严重倾斜;自贡西秦会馆东大厅屋脊断裂……

博物馆也灾情严重——

记者走进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因地震后停电,馆内漆黑一片。透过手电筒的亮光,记者看到墙壁上有约2厘米宽的裂缝,从天花板贯穿至地面。雅安市博物馆的墙体被撕裂出道道深裂缝,展柜内的元代瓷器破裂成碎片;名山区蒙山茶史博物馆脊梁垮塌;荥经县博物馆墙体开裂……

据省文物局统计,截至目前,“4·20”芦山强烈地震文物受损涉及雅安、成都、甘孜、乐山、凉山、眉山6个市(州)的21个县(市、区)。共有195处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文物点4处。全省文物系统可移动文物受损211件(套)。其中,国家二级文物8件(套)、三级文物62件(套)、一般文物141件(套)。由于宝兴县、天全县的文物库房受灾,不能进入,馆藏文物受损情况暂时无法统计。灾区共有面积约28189平方米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管所馆舍受损。

何振华说,由于此次地震裂度较大、余震频繁,波及面较广,还造成了阿坝、自贡、泸州、宜宾、内江等地27处国保、99处省保、5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文物点以及20件馆藏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文管所馆舍2146平方米面积不同程度受损。

穿越余震只为摸清文物受损实情

4月23日,记者在宝兴县见到宋甘文时,他正准备走路上山,去查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池沟天主教堂的受损情况。“交通已经中断几天了,一直上不去,很担心呀。”他说,听从山上下来的老百姓讲,教堂屋面的瓦滑落、木构件倾斜,地面出现裂缝。“没有亲眼查看,心里总不放心。”

宋甘文是宝兴县文管所所长,他的丈母娘78岁,一个人住在雅安市区。地震前一晚,他和妻子回到雅安看望老人,想陪老人好好过一个周末。

没想到,4月20日地震发生了。宋甘文连忙给所里的同志打电话,但通讯中断,无法联系。他着急了,不知道那些文物到底怎么样,决定返回宝兴。

宋甘文跑到车站,可是车站已经不发车了。他在街上四处寻找,看能不能碰见熟人回宝兴,搭个顺风车。可是,半天没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这时,他接到县文广新局局长杨华国的电话。杨华国也在雅安,急着要赶回宝兴。但还没说上两句,还未讲清楚位置,电话就断了。再拨,一直不通,又发短信,也无回音。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家。

下午,宋甘文又跑到西门拦车,还是不行。正着急时,杨华国的电话又来了,两人约定地点,坐杨华国的车回宝兴。从雅安往芦山的道路已经堵塞,他们便上雅西高速,绕道荥经、天全到宝兴。荥经到天全的路上,已经有很多救援车辆,交通极不通畅。他们只能走走停停,第二天凌晨2点才到天全县城。当地人告诉他们,通往宝兴的唯一道路也非常堵。

此时,宋甘文想起一条连接天全和宝兴的山路——大老路。这条路是他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沿着茶马古道的走向,只不过位置要比古道低一点,是硬化过的水泥路。两人一合计,决定从那里步行回宝兴。

这已是4月21日凌晨4点半。守在路口的交警、武警和百姓都劝他们不要走,等天亮了再看看路况。毕竟,大老路出现了塌方,还有飞石滚落。但心急如焚的宋甘文和杨华国顾不了那么多,打起手电向大老路进发。走了1个多小时,他们到达塌方点。路基已经没有了,路面全部沉降,他们一路小跑冲出危险地带。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的采访车,搭车抵达宝兴县灵关镇时,已是早上7点。

与杨华国分手后,宋甘文急着去调查场镇周边文物保护单位的受损情况。

位于灵关小学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云长征驻地”,是宋甘文调查的第一个点。这里东面墙体裂开突出,挑梁断裂,屋顶垮塌三分之一。房屋地面也出现裂缝,屋面小青瓦也大面积滑落。他想从空中拍张照片,可是,执勤人员不让他上楼。

宋甘文又接着前往离灵关镇有3里路的新场村调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寺。有不少人骑着摩托车停在路边,一位顺路的百姓,热情地将他载过去。始建于明代的观音寺,在清代重修过两次,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北边偏殿全部垮塌,背面墙体也垮了。

接着,热心的百姓又用摩托车把宋甘文送到河口村小学,那里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悲寺。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同样遭受重创。

此时,已是上午9点。宋甘文仍担心着离县城更远一些地方的文物。看他焦急,骑摩托车的百姓主动提出将他送上省道210线。

到大分水时,摩托车再不能前行,他便一个人徒步前往宝兴县城,沿途查看文物情况。

走到观岩山,垮塌的山石已将道路堵塞,救援部队官兵正在排险抢通道路。清理出一条可通过的道路后,在统一指挥下,每10人一批冲过塌方路段。

下午4点半,宋甘文终于回到宝兴县城。随后,向省文物局报告了调查到的部分文物受损情况。几天来,一有机会出县城,宋甘文就到乡镇去调查县内其他地点的野外文物,动员当地百姓将受损文物的构件保管好,以便日后维修。

编制规划文博人抓紧谋划灾后重建

地震发生当天下午,省文物局局长王琼即带队前往名山区实地考察文物受损情况,第二天又前往邛崃、新津、都江堰等地。

4月23日晚,听说记者在宝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副所长冯林就在电话中急切地问:“邓池沟天主教堂还好吗?”去年,邓池沟天主教堂维修完工后,冯林曾来验收过。他还记得,教堂藏身在半山腰,那条路很难走。

上一次维修,邓池沟天主教堂算是“改头换面”。它的墙体、屋面、门窗等彻底“修旧如旧”,整座建筑似乎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冯林曾仔细观察过它的局部和细节,他说,邓池沟天主教堂是木结构建筑,上次维修比较完善,估计梁架结构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也许墙体会开裂,那是杉木板做的。”

关心着灾区文物受损的不光是冯林。曾经在灾区维修过文物的一家施工单位,震后第一时间就进入灾区,查看自己维修的文物是否出现问题。

4月23日至26日,省文物局组织各方召开了3次专家座谈会。会上,各位专家以各受灾市、县(市、区)上报灾情为基础,结合长期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国保”和“省保”单位受灾情况以及可移动文物受损情况进行了梳理、讨论、分析和损失评估。并就相关保护措施和项目经费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在专家们看来,“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维修的不可移动文物,在这次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受损较轻。如邓池沟天主教堂,仅出现构件松动、瓦片滑落、局部开裂的现象。此前未得到及时维修保护的部分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余受灾地区文物,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和较为严重。而可移动文物保护因汲取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在库存时多采用了把文物存入柜架囊匣或由文物中心库房集中代管等预防性保护措施,故而受损数量和程度相对较小。他们思考,在今后的文物维修中,尽量加入抗震的方法和措施,或许能为文物提供更好的保护屏障。

经过专家组初步估算,21个县(市、区)此次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共需资金约4.38亿元,波及地区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共需资金约1.46亿元。4月25日,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紧急下拨的100万元受损文物抢救资金已到达灾区,用于地震受损文物的前期应急抢险、捆护支护、清理遮盖等。

“目前,《四川雅安“4·20”芦山地震文物灾后抢救保护规划》编制已启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唐飞说,待到维修时,施工单位会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这次地震之后,对文物维修和保护能有更好的办法。

链接

受损文物点击

新津观音寺

坐落在新津县永商镇宝桥村境内,面临邛水,背负群山,有“莲华接翠”之称。1956年8月,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以惊世绝伦的明代壁画著称。这些壁画绘制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全殿壁画共有7铺,面积94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人物形象生动,表情自然,内涵丰富。

地震造成毗卢殿后门垮塌一尊飞天童子。

邛崃石塔寺

位于邛崃城西南45公里高何镇高兴村,建于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1169—1172年),寺塔同建。塔位于寺前,保留了早期寺庙以塔为中心布局遗制。塔为十三级密檐塔,坐北向南,通高17.8米。平面呈四方形,因全部采用红砂石雕砌而成,故名“石塔”。石塔在高大的两重须弥座上砌附阶围廊,12根檐柱支撑第一层宽大如雨篷的塔檐,在国内现存石塔中罕见。第一层塔檐上出密檐十二级,每层塔身四面各刻拱形佛龛三个,内刻高浮雕坐佛1尊,共计144尊。2001年6月,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震后,石塔塔基沉降,第一层塔檐南北两面脱落大片,塔身部分垮塌,裂缝倾斜,构件(佛像)落地,塔顶构件部分脱落,塔尖架空处于不稳定状态。塔周边栏杆部分倒塌。石塔寺后明代建筑壁画部分墙体脱落,建筑瓦片脱落。

雅安高颐墓阙及石刻

高颐墓阙及石刻在四川现存的石阙中,是保存最为完整、最精美的一处。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阙身是五层石块砌筑而成,今存的东、西两阙相距13米,均有题款与题字。

西阙的座上雕有蜀柱斗子,阙身雕柱子、斗拱棱角,四面浮雕有人物、车马、禽兽等内容,脊上镌刻着鹰口衔组绶。阙前有一对石兽,刚劲有力,典雅古朴。两阙中间是高君颂碑,是从高氏的孝廉祠迁来的,碑首呈半圆形,刻有蟠龙;碑座方形,雕刻有相向的两条龙,龙的尾巴绕到座的后面缠结在一起;碑的铭文隐约可见,记载了高颐阙的建造年代。

地震将阙体震裂,部分构件震掉在地,附属设施损毁严重。

仁寿牛角寨石窟

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造像雕凿于盛唐时期,有摩崖造像2480尊,已编号建档101龛,1519尊。其中佛教造像龛95个,造像1395尊;道教造像龛6个,造像124尊。其技艺之精湛,布局之严密,选题之考究,形象之逼真,无一不绝。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震中1-3号龛岩石松动、脱落,有严重安全隐患。

小金达维会师桥

位于阿坝州小金县达维乡政府以东300米处,东南至西北走向横卧在沃日河上,建于民国。桥全长13.8米,宽2.8米,伸臂式结构。1935年6月12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与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达维桥上胜利会师。2006年6月,达维会师桥作为阿坝红军长征遗迹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震造成桥头堡墙体出现裂缝。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李思忆 整理)

新闻推荐

挣积分“量”出先进性

“小龚咋半年不见人影哦?”8月15日,新津县五津镇平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燕再次收到一名老党员的“投诉”。“小龚”是平岗社区一名党员,常年在外打工,经常缺席党员活动,党员积分长期维持在60分左右。为...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