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培养学术性创新拔尖人才
新都一中建设西部一流名校探索之路
十月金秋,秋意盎然,伴随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铿锵誓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简称“新都一中”)即将迎来80岁生日。80年来,一代代新都一中人紧跟党的步伐,扎根蓉城北郊,将家国情怀和奋斗激情注入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坚持教育强国、教育报国的信念,秉持“盛德兴校、学育兼施”的办学思想,秉承“仰高厚学,明德景行”的校训,恪守“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育人理念,立足“现代化、国际化、学术性示范高中”的办学定位,将立德树人和自身发展相融合,通过教师梯队机制构建与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教育特色,为下一步积极建设西部一流名校夯实基础。
80年来,学校先后为高等学校输送了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包括漫画理论家黄远林、《读者》原主编陈绍泉、世界乒乓球冠军陈龙灿、国家一级导演秦勇、大国工匠谢邦鹏、歌手李宇春、极米科技总裁肖适、肾病学家陈丽萌、企业家钟映松在内的优秀校友,均从这里走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雨瑄 (图片由新都一中提供)
奋斗不息/ 80年建校初心不改 赓续爱国办学精神
1941年,在抗日烽火中,为纪念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抗日名将王铭章,新都第一所完全中学私立铭章中学诞生了,从成立之日起它就肩负起了“兴校强国”的爱国使命。在战火纷飞的严峻考验下,学校坚持每年招收学员,为国培养有用之人。后三易其名,更名为新都一中。
纵观学校80年来的办学历程,每个发展阶段都闪耀着“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坚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同向而行,充分把握时代机遇。1980年学校被确认为首批四川省重点中学,1983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先后被教育部授予“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积极围绕“夯实基础、提升质量、深化改革”三大主题,坚持德育为先、特色办学、创新教育教学,在培优队伍、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的荣誉也随之而来: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科研创新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学校、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2019年,学校顺利通过成都市领航高中验收。
弦歌不辍/ 构建教师梯队机制 教师成长规划显成效
“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对学生而言,好的老师是他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对学校而言,拥有一支政治思想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如何让学校不仅拥有一个“大先生”,而是拥有一批“大先生”?这是新都一中近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学习、提升、突破、创新”的理念倡导下,学校坚持“个人与集体同进步”的评价目标,倡导“优秀是干出来”的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成长总体规划:1年“站稳”,3年成熟,6年显特色,9年成骨干,12年成名师。同时根据规划制定了阶段性培养机制:新老师“磨课”、以老带新“师徒制”、教研组评课、以赛促教……不断引导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我刚进校那年的暑假是在‘磨课’中度过的,找出模拟课上的问题,打磨课件,在资深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心一下就定了。”拥有7年教龄的谭莉老师,提起刚入新都一中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5年来,教师成长总体规划在师资培养上成果丰硕,1人获得国家级荣誉表彰,15人获得省级表彰,105人获得市级表彰,371人获得区级表彰。
在着力培养“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的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名优教师,构建教师梯队联动机制,建设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中高级教师150人、正高级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特级教师19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同时,拥有1个省名师工作室、4个省名师工作站和15个市区名师工作室。
作为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优师名师的涌现也让学校大批课题获批立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市课题19项,发表和获奖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42部。2019年1月,李大勤老师作为省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带领工作室成员正式启动了省级课题“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化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将化学阅读教学模式推广到了更多省内同行面前,“正因为学校对我教学工作不遗余力的支持,才能让‘化学阅读’教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春华秋实/ 打造“三优”学养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结硕果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新都一中一直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探索如何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全面转变,不落后于时代。
1993年新都一中的教育品牌“三优教育”在川率先起航,通过优化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评价,开启了全新的育人方式。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切口,积极推进课程改革。2014年,“三优”课堂及“三优化”“六环节”运行良好,并完成了四川省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基于学生有效参与的‘三优’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针对具有学术性拔尖创新特质的人才,学校在“三优”课堂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三优”学养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学术性课程为主体,再以人文素养课程和研修课程作为助推,三者有机结合,保障学术培养的高质量。在此基础上,2015年学校启动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项目,开拓性地创办了铭章班。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推进。2016年成立铭章学院和科研创新课程工作室,对学生进行“导师制”辅导;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资源,为铭章学院开设了30余门独具特色的科研创新课程。2018年新都一中成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2019年被电子科技大学授予“高水平学术联合培养基地校”,2021年被南方科技大学授予“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21年建立了新都一中实验学校小学部,学校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高初小融合培养模式。
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已在新都一中正式形成且成效显著,先后有59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校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高校联盟优秀生源基地校。近5年来,新都一中学子的荣誉榜也屡屡刷新:不仅连续3年获得中国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一等奖;更有4人入选世界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国家集训队;“明天小小科学家”赛事在川零获奖的局面也被新都一中学子打破;在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评比中,2人获全球优胜奖、3人获中国赛区一等奖;7人入选四川省英才计划,1人入选“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A计划”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篇。
内外兼修/服务社会展名校担当探索教育国际化路径
2012年,学校组建新都一中名校集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带头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先后派遣多名优秀教师支援新都区多所薄弱学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升庵中学、泰兴中学开展深度合作,两校本科升学率大幅提升;建立帮扶机制,托管石板滩中学作为新都一中附属中学,促进石板滩中学跨越式发展;组建9个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活动,促进区内外教育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学校长期保持着定点帮扶、送培支教的优良传统,与西部教育薄弱地区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多次组织名师工作室、省市级名师团队到康定、德格、理塘、木里、越西等地区支教,积极为西部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新都一中意识到只有“走出去”才能赢得更多资源,实现“弯道超车”。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学校努力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不断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拓宽国际视野的机会。改革开放初期,新都一中就与日本甲府市城南中学校、加拿大罗克威中学等世界名校结为友好学校;1988年,聘请了首位外教澳大利亚籍威廷汉女士。2015年,新都一中被评为成都市首批国际化窗口学校,国际教育交流蓬勃发展。至今,先后与20多个国家的90余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交流互访达5000余人次。
近5年来,新都一中在成都市国际化窗口示范学校的基础上实现高位发展:2016年,成为首批成都市“华文教育基地”;2018年,被评为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2020年,被评为“护航计划”实践教育项目校。2021年9月,邀请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著名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走进学校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同时学校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之家公益项目执行单位。
面向未来,新都一中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未来5年将按照四川省学校示范引领工程的要求,继续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新都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刘旭东在提到学校未来发展时信心满满:“未来5年发展中,我校将持续聚焦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一流名校,积极开创新都一中新篇章!”
新闻推荐
“以前政务中心随处可见的‘首问责任岗’窗口去哪了?现在有的政务大厅看不到标识牌了,是首问责任制取消了吗?”政务服务窗...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