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的老账本,记录城市发展故事 从创立烤鱼品牌,到直营店天天爆满……消费故事中的城市之变

成都日报 2019-09-16 01:12 大字

消费者在排队等候就餐

手写记账本里记录着家庭的消费支出

平板电脑是彭素琼最新的记账“小助手”

彭素琼展示她的记账本

中秋节,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节。作为欢度中秋不可或缺的“标配”,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日里,月饼消费十分火爆。数据显示,四川月饼节成都展场吸引全国近600家企业参展,总成交额首破1亿元。

中秋消费早已不仅停留在月饼消费上。下馆子、出门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成为中秋节日里人们的常态选择。

记者上周走访了本地网红餐饮企业“烤匠”、坚持记账55年的成都退休市民彭素琼和已在蓉工作多年、见证了城市巨变的高校教师袁正,听他们讲述了自己在这个中秋假日里的消费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不仅有他们今年中秋的消费感受,还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消费升级、生活巨变。

消费故事

故事1

55年的老账本里记出消费新气象

上周三,中秋节临近,住在成华区东路社区已经71岁的退休市民彭素琼起了个大早。这天,她要作为成都市优秀记账户去新都区参加第十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分享她记账55年的心得与感受。

到了活动现场,展台上已经摆放了一本本来自四川其他老记账户的手写记账本,这些账本有些已经泛黄。彭素琼的手里也拎着一袋她从1963年参加工作时就开始记录的账本。这些账本里,记录着55年来彭素琼家里的收支流水,也讲述着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和时代发展故事。

账本之变

从买点小月饼到中秋出游

账本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

“我们家记账的习惯,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坚持了55年了。我是从参加工作起开始记账的,那个时候工资不高,穿衣服是缝缝补补,一年又一年,难得添件新衣服,全家人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彭素琼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她的第一个月工资只有20多块钱。1969年结婚时,夫妻俩工资加起来不足70元。“随着一儿一女相继出世,全家四口人靠不到70元的收入维持生活,过日子是‘吃着算,算着吃’,稍不注意就会捉襟见肘。”

翻阅彭素琼的账本,到了1980年以后,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开始出现。对于这些家庭“重大”消费,她如数家珍并且充满喜悦地向记者介绍起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家的账本记录内容就发生了显著变化,1982年我们家买了第一辆‘飞达’牌自行车,1983年花了1000多块钱买了第一台‘将军’牌电视机,6年后花了900多块钱买了第一台‘三洋’牌全自动洗衣机……”这还不止,养成了长期记账习惯的彭素琼对于家里的每一笔支出都“了如指掌”。

“2003年,我买了第一部手机,买了第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我的账本上第一次出现了地铁充值费的记录。”彭素琼告诉记者,第一次记录地铁充值费,她很开心。“当时地铁刚刚开通,我们都很期待,觉得坐地铁出行很洋气,也很舒适。”随后,彭素琼账本记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消费支出数额也相对越来越大。

而这个中秋节,她的支出里,少不了的就是月饼,而除此之外她还有新的支出计划。“过去我们过中秋一般就在家里煮点好吃的,买点小月饼,现在除了吃月饼,我们吃饭打算下馆子了,然后再计划出门耍几天,活动内容丰富得很了!”彭素琼说。

城市之变

纸质账本变成手机电子记账

网络支出记录更便利

彭素琼说,退休以后,她经常拿出老账本进行翻阅。“每次翻阅账本,好像都能够回味一路走来的艰辛、快乐和幸福,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是一天比一天富强,咱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真正发自内心感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彭素琼不禁感慨起来。

在写得满满当当的记账本里,记者注意到,“零钱通”“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工具已经“挤”进了今年的记录里。说着,彭素琼还拿出了现在记账的最新工具和“小助手”——一个平板电脑。

她热情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最新记账方式。“到2018年9月份的时候,我的记账工作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记账的工具从纸质账本变成了手机电子记账。”说着,已经71岁的她还自言自语道:“等等我先打开流量。”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彭素琼指着平板电脑里的记账类目对记者说,“你看,这个记账流水里就有本日、本周、本月甚至本年度我的收入、支出的详细数据,每一笔都有。”记者看到,在彭素琼打开的电子账本里,“购衣服”“理发”“在外就餐”“海带”“月饼”等详细消费记录一目了然。

“理发就是我昨天专门为今天的活动去做的头发。”彭素琼高兴地说。很快,活动现场响起了邀请成都市优秀记账户代表彭素琼上台分享心得的声音。身着墨绿带碎花衣服、戴着白色小珍珠耳环的彭素琼从容走上舞台,开始与现场所有人分享她这55年的记账心路历程和感想。她说,“我记下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不仅是自己家庭生活的记录,还是计算我们成华区乃至成都市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数据来源。我还会把这个账一直记下去。”

故事2

从23家直营店天天爆满 看“烤鱼”背后的消费大场景

9月13日,中秋小长假第一天。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位于IFS的“烤匠”黑金店,想要吃一次被成都人称为“来成都,不吃火锅就吃烤匠”的“网红”烤鱼。意料之中,这里依然有众多消费者在排队等候就餐。

从2013年第一家“烤匠”品牌在成都蓝色加勒比广场正式开业起,它就凭夜店风的装修与创新经典口味的烤鱼收获了“网红”的称号。到现在,“烤匠”在成都市一口气开了23家直营店,无论是在城市东南西北,是商超还是社区,家家直营店爆满天天排队。

休闲安逸的城市风格,让成都人民对“吃”从不含糊。碰上心仪的美食,就算每次都排队也心甘情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温饱不足到如今排几个小时队才能吃到心心念念的美食,这小小的现象背后,蕴藏着成都人生活越过越好的大场景。

回归经典

以匠心重新定义麻辣烤鱼

在“烤匠”创始人冷艳君年幼的时候,父亲时常下河捕鱼,母亲则在家制作豆花。鲜美的鱼配上手工豆花,那味道成为她记忆中的美味。“那时候家里穷,这样一顿饭对我们来说已是美味大餐。”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冷艳君笑着回忆道。

“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眼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对“吃”的要求也不仅限于填饱肚子,2005年,冷艳君开始进入餐饮行业,想要借着人们对“吃”的愈发讲究做点什么。

沉淀了8年之后,2013年,冷艳君开始在烤鱼上下功夫。“麻辣烤鱼,川渝貌似谁都会做,在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的现在,它还能吸引消费者吗?”记者之问,亦是创业之初冷艳君之问。“川味烤鱼,以辣椒、花椒复合而成的麻辣既是原始滋味,又最能代表川渝口味习惯、最能表达川厨烹饪技巧、最能展现川渝食材调味品特色口味。但是,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消费者对麻辣烤鱼的口味要求越来越高。”是消费者改变口味了吗?对此,冷艳君给出的回答是:“其实只是我们对这一经典口味理解得过于粗暴简单,没有足够用心在继承其烹饪理念精髓下不断迭代升级,以匠心将‘麻辣’发扬光大。”

坚定了这一认识后,“烤匠”专门组建了一个专业团队,用近两年的时间不断攻关:研究出了三种辣椒、三种花椒复合运用的“黄金配比”;用历经240天的寻访、拜师、反复调试,寻找到手工黑豆花这一“经典搭配”;为测试升级后麻辣烤鱼最佳口感与体验,“烤匠”征集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反复测试;甚至用300天时间,考察国内外工业设计团队,打磨出第一口定制圆形烤鱼盘……以匠心,试图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让经典的口味重新焕发活力。

消费升级

成为成都又一张美食名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得更营养,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在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的关口,“烤匠”一门心思钻研一种味道的“匠心”,正好契合了消费者。冷艳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食材的品质,烤匠与通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保证消费者吃到的每一条鱼都是通威鱼。此外,花椒固定在汶川、汉源采购,青花椒从重庆采购,辣椒则固定地来自贵州、河南。食材采购过程,都会有工作人员全程跟进,前段时间还专门组织了粉丝去花椒基地。”

不仅对烤鱼本身,冷艳君还在“烤匠”的每一家门店装修风格上下功夫。“随着时代的更替,消费在不断升级,消费的主要群体逐渐过渡到85后—95后,‘烤匠’也不例外。这些消费者,他们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更在乎价值、服务与体验,而不仅是价格。”冷艳君表示,“为此,在装修风格上,成都的夜间经济发展得很有特色,因此一开始我们走夜店风。后来,升级版的黑金店色彩上主要选用酷黑、金色。”

抓住消费升级的契机,“烤匠”应势进行的品牌升级得到了市场认可。让冷艳君欣慰的是,一路见证成都消费升级的“烤匠”,也一直受到消费者喜爱,“烤匠”也正在成为成都又一张美食名片。

专家观察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袁正:

见证成都巨变 期待城市越来越好

乘坐飞机、高铁外出旅行,去餐厅享受各种美食,电影院也高朋满座……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成都再次以不俗的消费能力刷新了大家的认知。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吃饱穿暖成为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民生需求。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袁正,毕业后来到成都,成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教师。一路走来,他有幸见证了成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上周,在接受采访时,他向记者回忆了自己求学时的生活,“我上大学时,要去开水房打开水,要去澡堂洗澡,冬天够冷夏天够热。但是如今,西南财大的学生宿舍早已装上了空调和热水。”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5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仅5.11亿元,2018年这一数值已经跃升为15342.77亿元;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5元。

数据的变化,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袁正表示,和1978年相比,今天的成都人用于吃和穿的消费支出比例大大减少,用于住房和交通等改善性支出的比例大大增加,旅游、电影等娱乐支出大大增加,家庭一年一两次外出旅游,甚至出国旅游已是常态。现在,成都人的消费品种类极其丰富,高铁、地铁、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加快了出行的速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改变了信息沟通方式;医疗、教育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另外,今天的消费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搜索、网络购物、物流快递等让人们无论是在家里、在办公室还是在地铁上,都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购物,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支付手段便捷高效。

“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成都人也越来越注重过节气氛的营造。现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节日商品也琳琅满目,例如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各大商家的月饼推陈出新,礼盒包装越来越漂亮,超市和菜市场的货物应有尽有。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聚会选择在餐饮酒楼,很多餐饮商家在节假日爆满。”袁正告诉记者。

随着来成都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也愈发深厚。“扎根成都,我对成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袁正如是说。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成都消费数据连连看

随着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和能级不断提升,实现由生存型消费向改善型消费的巨大跨越。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2年的2.6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6801.8亿元。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与1951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80.43元相比,收入增长522.8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312元,与1954年的居民生活费支出138.48元相比较,增长196.2倍。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为95.8公斤,比1980年减少25.0%。2018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9012元,比1954年增长117.6倍。2018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2320元,比1978年增长40.4倍。

■2018年,成都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81.0台,移动电话251.1部,家用汽车59.9辆,热水器98.9台,抽油烟机83.0台,空调、洗衣机、冰箱、彩电的普及率已超过100%。

本报记者 温珙竹 李艳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初生儿患病 父亲狠心遗弃获刑

本报讯(王军张倏越记者邓勇)因孩子出生后即被检查出严重疾病,其父亲狠心将其遗弃路边。近日,游仙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