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迈向产业生态圈
新都布局高端制造领域,建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新城
□本报记者张红霞
这个国庆大假,成都市新都区经信局处于“加班态”。成都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将于10月12日举行,新都区要举办分论坛,产业精英、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大计。相关负责人介绍,继西博会签约揽金后,新都区将再签约一批轨道交通产业项目,夯实产业基础。
位于新都区的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研发总部项目建设现场,研发中心主楼已修至18楼,本月将封顶;7月26日,新都区工业园区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航空动力与轨道交通)”授牌。新都区在这两个高端制造领域的布局,正从产业链向产业生态圈拓展,力求从“新都制造”向“中国智造”挺进。
营造产业生态圈
近日,成都市质监局调研组来到新都区工业园区,为申报国家级“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创新基地”做调研。
营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新都区早有动作。5月,新都区与西南交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共建1000亩轨道交通创新谷。与此同时,西南交大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落地新都,省内6名专家团队集体入驻;交铁检验认证研究院(成都)有限公司在新都注册运行,交铁检验认证中心轨道交通产品认证国家级资质正式获批。未来,轨道交通“新都标准”将引业内注目。
8月底,中车成都公司正式告别生产了67年的成华区基地,开启“新都征程”。目前,中车成都公司与四川省、成都市合作,积极争取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时速250公里高速货运动车组试验线研发工作,“一旦这两条试验线取得成功,都将是国内创举”,中车成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成龙说。
航空领域生态圈建设亦在加快。新都区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2亿元航空产业专项基金,打造“产业智谷”。
前不久,新都区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举行座谈,研究如何打造工程研发、工程仿真、工程协同、军民融合四个中心,初步形成“顶层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部件研制-核心机-验证机-原型机-系列化发展”的发动机自主研制发展共识,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技术交流和转化平台。
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9月21日,新都区经信局挂职副局长——西南交大材料加工工程学博士杨涛已到岗一个月。作为校地合作的联络人,杨涛当月做了许多调研,主要聚焦于轨道交通创新谷建设,以及如何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与企业合作建产业园,是新都卓有成效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投产两年来,已有3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投资额达130余亿元,轨道交通9大核心技术10大关键零部件均有覆盖。目前,总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的轨道航空产业新城正加速建设,成都轨道交通技师学院、轨交集团TOD地铁小镇等重点配套项目亦在推进之中。
今年更早些时候,新都区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一期拟占地614亩,在航空产业园内共建成飞军民融合产业园,初步确定入驻企业16家。中航工业成发集团探索的“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得到国家层面认可,园区有约30家民营企业有意为其配套,民企供应商产值占其外包总量的55%。
截至目前,新都区已聚集泛华航空、中电锦江等20余个航空产业相关企业和项目。到2020年,预计将引进培育企业30家以上,形成以大中型发动机、通用航空发动机和无人机发动机三大领域及配套大部件、零部件、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现代航空产业集群。
新闻推荐
把客家文化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本报记者张红霞傅耕时近中秋,成都新都区石板滩镇光明社区,陆续回家过节的不少在外...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