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炎黄子孙家风流传百年

成都日报 2018-06-25 02:30 大字

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成都首档整体落地海外的电视栏目,《西望成都》6月23日推出第170期节目。在成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掌握了世界最先进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又是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如今他们又在成都做起了“创客”。成都近年来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在成都,有一座收藏姓氏族谱的博物馆。百家姓中的姓氏是怎么来的?每个姓氏家族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城事》

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6月16日,由北京始发的G90次“复兴号”动车徐徐抵达成都东站,在站台停靠20分钟后,它载满成都乘客驶向北京。“复兴号”是中国首次全面自主研发、采用中国标准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这列刷新了“世界速度”的国产动车上,关键零部件——轴端接地装置就诞生在成都。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光泽和他的团队耗时3年多,研发出了我国首套国产接地装置,并实现了量产和供货,为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速动车组增添了一项“成都智造”。

2010年,中国第一家大学里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在成都诞生,由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代表西南交大和戴光泽共同持股。通过知识产权切割,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的动力。戴光泽依托该平台,也在继续为国家的轨道交通事业贡献力量。1994年就成立的西南交大科技园,初衷就是为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成都先后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十条”)和“成都新十条”在全国城市中,首次将高校技术成果所有权划分写进政策里。去年7月,成都还专门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和“知识产权十条”来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如今在成都,越来越多像戴光泽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创客”的行列中来,将自己毕生的科学研究转化为灿烂的果实,造福于社会。

《味道》

寻根芙蓉城,家风传百年

今年是马来西亚“蓉漂”吴秋宁在成都生活的第15个年头。在成都,他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也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为了探寻过去,他在成都这座“博物馆之城”,找到了一个能够圆他“寻根”梦的地方——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

郑华,是成都百家堂家谱博物馆的馆长。18年前,他无意间得到了几本家族的族谱。从此凡是与传统家族文化有关的物件,他都倾其所有收入囊中。2015年,他开设了世界唯一一个以收藏姓氏文化文物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目前,博物馆收藏了四万多册家谱,涵盖全国300多个姓氏。吴秋宁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姓氏的由来。

姓氏里有家族文化的“根”,更有血脉相承的“家风”流传。时至今日,在成都新都一处清幽之地,杨升庵的家族祠堂,古朴的家风仍在流传。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杨德力作为杨升庵的第14代嫡系后裔,依然守护着这里。

500多年前,成都这片土地孕育了杨氏家族的家学渊源、家风淳正,杨家“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家训在2016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训”之一。时至今日,杨家后人依旧把宗祠里珍藏的重要家训史籍奉若至宝,时常祭拜。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姓氏和家族所蕴含的,是爱国兴家的永恒价值。在成都,有无数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炎黄子孙的历史归宿,为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高地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报记者陈蕙茹

新闻推荐

乡村景区+产业基地 体验花海中的新都军屯环村绿道

走进新都区军屯镇通村环游绿道,紫薇主题公园、桂荷月畔生态湿地公园、森林花语大型休闲农庄、蓉华园林森林康养……一个又...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