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体两翼

四川农村日报 2016-06-03 00:01 大字

增收为纲·科技先行·市场引领

成都市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成果展示——鲜食玉米

近两年青贮玉米市场价格不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大量调减。而在成都市新都区,由于提早将青贮玉米(粮食玉米)改种为鲜食玉米,农民获得了市场的主动权。

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新都区鲜食玉米产业基地复种面积达1万亩以上,已成为成都市最大的鲜食玉米产业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鲜食玉米产业基地),探索出“玉玉菜”“玉稻菜”“玉菜菜”“稻菜菜”四种模式,提高了农业的周年经济效益。

科技先行

确定优势品种 精品农业有抓手

新都区毗邻成都,坐拥1200多万人口的消费市场,但是在当地丘区,农业发展一度滞后。“以合兴片区为例,2013年之前只种几十亩旱地玉米,且品种主要以粮食玉米为主,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路径不多。”石板滩镇村民林望民介绍,“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是我们最大的困惑。”

从2008年起,四川农科院专家与四川川丰种业、石板滩兴泰良种服务部等合作,开始在石板滩镇进行甜糯玉米新品种试验。先后示范种植并推广了川渝糯1号等十多个 “粮饲兼用型”、“甜糯结合型”、“甜加糯型”甜糯玉米新品种。

在有了品种资源积累的基础上,以“科研单位+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走出了新都区精品农业快速发展之路。

之所以可称之“快速”,是因为在成果转化、面积推广、增收效益等方面均在短短几年间有显著提高。

从2008年开始试种甜糯玉米,2013年,林望民成立了旺明甜糯玉米种植合作社,通过院区合作以及合作社带动,到2014年石板滩镇突破了10000亩,成为四川较大的集中连片甜糯玉米种植示范区。粗略统计,包含复种指数,2009—2014年,6年累计推广甜糯玉米新品种9.5万亩,实现产值4.275亿元,农民增收2.85亿元。

为了实现新品种新技术配套,在推广新品种同时,重点推广了甜糯玉米“多季种植技术”“简化育苗技术”“覆膜增效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适期早播技术”。头季甜糯玉米突出一个“早”字;后两季突出一个“套”字,实现技术与品种,品种与市场的配套与衔接,促进种植户增产增收。

2014年,石板滩镇黄角村四组的“玉稻菜”模式,第一季玉米经销售平均产值达4985元/亩,第二季优质稻种植产值达1428元/亩,后续种植芥蓝、青菜等蔬菜,经销售产值达5908元/亩;全年亩产值达12321元。

马家镇丽园村八组“玉玉菜”模式也不遑多让:第一季玉米平均产值达5907元/亩,第二季玉米4692元/亩,后续种植生菜等叶菜类,产值达5667元/亩;全年亩产值达16266元。

2014年出现了大量靠种植甜糯玉米致富的先进典型:如黄角村7社靳玉忠种甜糯玉米户收入超6万元;5社黄正全收入5.4万元;2社何传贵5.3万元;4社钟洪宽收入4万元等典型户。

市场引领延伸产业链条 后续发展有动力

然而,甜糯玉米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鲜食玉米重在一个 ‘鲜\’字,就面临与水果相似的问题:种植面积扩大后,产品集中上市,货架期又短,导致价格受挤压,增产不增收。”林望民指出:“销售渠道单一也是一大弊病。”

此外,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冻库等建设投入不够,未能形成长效调控机制;产业带动较差,未能形成一三产业互动的良好局面。

新都区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全国鲜食玉米面积增幅较大,以及受其它因素冲击,鲜食玉米市场价格不高,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新都区2016年第一季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其中石板滩镇有6千亩左右,比去年减少30%。

“但是玉米是最好的健康食品之一,老幼皆宜,加工品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发展潜力还远没挖掘出来。”对于产业前景,林望民还是充满自信。

面对市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新都区已经着手布局调整。

首先,优化种植规划,稳定销售价格。“根据品种特性和玉米生长周期,优化种植时间。我们合作社计划投资150万元,建设面积4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通过分批育苗、移栽,推广适期早播新技术,实现产品错峰上市,提升抗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林望民介绍,此外,合作社拟投资200万元,建设收储量为3000吨的冷藏气调库,稳定鲜食玉米销售供应;同时积极争取区商旅局的支持,促进“幼美仁”品牌进入大型商超,并积极探索开发互联网销售渠道。

其次,开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甜、糯玉米具有蔬菜、水果、粮食、饲料、食品加工原料、工业加工原料“六位一体”的利用价值,又是加工方便食品的特用玉米。新都将尽快成立甜糯玉米产业联盟,培植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就地生产甜糯玉米初加工新产品,拓展消费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超对接”“农旅对接”;与此同时,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加工运销企业,生产甜糯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创建知名品牌。

再次,一三产业互动,提升品牌溢价。2015年全国鲜食玉米产业联盟和中国鲜食玉米大会组委会正式授予新都区“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开发示范区”以及 “糯玉米之乡”称号,连续多年举行的石板滩“金玉满滩”玉米节以及成功举办的全国鲜食玉米大会,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一三产互动搭建了平台。

通过与厨师协会、农产品加工协会合作,不断开发出适合四川风味的甜糯玉米消费新“吃法”,引导和丰富甜糯玉米消费。

“玉米节会的举办,提升石板滩镇鲜食玉米‘幼美仁\’品牌的知名度。”林望民评价,合作社的社员更是提高了品牌保护意识,决心推广有机种植,推进有机认定,提升“幼美仁”品牌溢价。

增收为纲落实供给侧改革 区域经济有保障

鲜食玉米只是新都区发展精品型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根据农业要实现“精品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原则,新都区充分发挥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品种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引导农民逐步淘汰落后品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顺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致富有门路、增收有保障。

对于处于发展低潮的传统花卉苗木产业,引导农民压缩种植规模,推进林下适度规模种植,搭配多季多品种花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花卉苗木库存转变为景观绿植。

在平坝区,大力推动葡萄、草莓品质改良,扩大新都柚示范种植规模。通过发展安全草莓(即采即吃)、优质葡萄、水果型番茄等,实现休闲、采摘、观光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旅”的有效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到2020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亿元以上。

在丘陵区发展多品种、多口味的鲜食玉米,充分满足城市消费人群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新都区将形成“一带两片四园六基地”规模连片发展布局。该区农村发展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一带”指北星都市农业示范带,着重花、果、蔬高端经济作物和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2016实施重点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2.88亿元。

“两片”是东南片区万亩都市蔬菜供应基地,西北片区万亩粮经复合基地;“四园”是新繁泡菜食品园、四川农机产业园、省农科院科创示范园以及锦绣田园精品园区的提档升级。

“六大基地”分别为3000亩桂花基地、5000亩鲜食玉米基地、3000亩绿色新都柚基地、高端种业繁育基地、1000亩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5000亩优质稻米产销一体化示范基地和4000亩现代渔业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一手抓科技,一手抓市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阶梯型孵化体系在新都日渐成型,“哈哈农庄”、长德 “菜易通”、易田电商、久森物联网等也在新都有了一定积淀。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探索上,新都凭借起步早、体系完善的优势,获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将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以产业的提档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富裕。 晓林

新闻推荐

成都鲜食玉米安全市民放心食用

“成都送检的鲜食玉米均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未检出转基因成分以及农药残留物,消费者可放心食用。”6月3日,在成都市现代农业供给侧改革现场会暨“金玉满滩”鲜食玉米品鉴会活动现场,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