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

成都日报 2016-01-25 21:06 大字

机遇与挑战并存,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迎难而上,乘势而上,把发展新趋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形态发展进入新阶段。回顾走过的“十二五”,全市发展爬坡上坎,执锐攻坚,在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转型、功能定位跃升四道重大关口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展望“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谋求经济稳增长,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历史考题。位于成都市二圈城的新都区,作为全市八个卫星城之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

日前,中共成都市新都区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新都区清晰地对未来五年,“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针对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该区响亮地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宏伟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城、生态护城、创新活城、文化兴城、和谐优城”五大行动,主动引领新常态、抢抓机遇促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业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

目标:

高标准全面小康

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

“到2020年,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建成创业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未来五年,坚定目标,坚持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不动摇;高瞻远瞩,卫星城新都的“三项支撑目标”清晰明确。

■创业环境更优

构建优质舒适的宜居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以环境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以创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建成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高地。

■发展活力更强

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资源整合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要素聚集激发活力释放,以改革开放培育发展新动力,地区生产总值一年上一个台阶,到2020年达到2010年的3倍以上,力争突破千亿,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全力打造新都经济升级版。

■幸福指数更高

共建共享、协调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以改善民生凝聚发展合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010年的两倍以上,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路径:

实施“五大行动” 护航“三项支撑目标”

“三项支撑目标”高瞻远瞩的背后,源于新都区的“三力合一”的底气十足,也得益于新都区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区位优势是外力,新都是成德绵经济带上要素流通的重要节点,成都市八大新型卫星城之一,交通四通八达,区位条件优越。未来还将随着地铁开通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区“无缝对接”;产业基础是潜力,新都是成都传统的工商业重镇,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既有航空动力、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等省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有汽车及零部件、医药、物流等优势产业,还有食品、包装、建筑等传统特色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文化底蕴是内力,新都历史悠久,独特的文脉赋予了新都“明礼崇文、开放民主、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塑造了新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敢闯敢拼、干事创业的优良品质。

未雨绸缪,是抓住机遇的必要条件。“十三五”开局,新都区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五大行动”计划。

■产业强城。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新都区将坚定不移做强实体支撑,以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城市的大发展。做到“强二兴三优一”,努力以良好的产业结构和多样化的产业形态,形成稳增长的多点支撑,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硬实力。

据了解,“十三五”开局之年,为了实现“产业强城”行动的落地生根,新都区将着力从深挖存量、调优结构、扩大增量和强化服务四方面夯实基础。首先以优化提升各园区间资源配置效率,确保资源优先保障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群。调优结构,坚持工业“挑大梁”,继续做大工业总量,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0%。扩大增量,向开放发展要质效。着力完善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实施精准招商、靶向招商,重点围绕航空动力、轨道交通、能源装备上下游实施产业链招商。依托中车成都项目,着力引进轨道交通配套企业项目,加快推进中车成都轨道产业园建设;依托成发集团、624所和泛华航空,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配套基地”和“军民融合实验区”。积极落实“蓉欧+”战略,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双向合作。组织参与“万企出国门”“四川百企进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促进等系列活动。强化服务,今年,新都区将开展“企业服务和项目攻坚年”活动,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实施“区级领导+联系部门+派驻联络员”对口联系制度和“四个一”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准入难、留才难、办事难”等各类问题,全面加快项目促建。

■生态护城。生态是城市发展的本底。未来五年,新都区将打造“林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格局,把最好的空间、蓝天碧水留给香城居民百姓,努力成就新都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愿景。

今年,新都将加快构建“一带两山两河”全域生态体系,重点实施“一带两山”区域生态修复和增绿工程,规划实施毗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工建设翠微湖—泥巴沱森林体育公园。此外,还将加大燃煤烟尘、家具行业VOC防治力度。建立健全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完善“绿色GDP”综合考评体系。以“北改”为龙头,大力推进“四改六治理”,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开展绿色行动计划,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绿色出行。

■创新活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未来五年,新都区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要全方位深化多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全域开放合作,将新都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开放型创新城市。

去年,在“创业天府”菁蓉汇行动中,新都区以“移动电商”新都专场等活动为契机,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十三五”开局之年,新都区将纵深推动改革,聚力促创新,全面激发加快发展动力活力。将继续深入实施两化融合“138”行动计划,推动“新都制造”向“新都智造”转变,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0亿元以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创新。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676”计划,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积极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阶梯型创新孵化体系。

■文化兴城。自古以来,新都都不失文化底蕴,文化早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涵。“十三五”期间,新都区将着力把香城建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2016年,新都区将加大宝光寺和升庵文化研究,推进杨氏宗祠的整体规划和恢复重建,打造国家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新都区继续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国家级试点工作。

■和谐优城。和谐是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要真正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在新都有存在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未来五年,新都将努力建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今年,新都区将继续统筹抓好新繁、石板滩等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协调推进地铁3、5号线新都段建设和成彭高速改扩建,启动石木路、香城大道有轨电车示范段规划建设,推进干线公路联网和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优化加密乡村路网建设和断头路连通工程,加快形成 “七横十一纵多轨”骨架交通主干网。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布局。县乡中医药一体化改革,发展养老事业都将力争显成效。

本报记者 杨华春

图片由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回顾:“十二五”期间,新都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1.5%,连续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称号;顺利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成为全国样板,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研发机构居全市前列;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14.3%,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品牌城市”;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四级城镇体系初步构建,城镇化率提升至68.3%,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全国绿化模范区;重点民生工程接力实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67%和116%;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跃升至第31位。

展望:2016年,是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新年伊始,一份开局之年的目标清单就已然在新都新鲜出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0%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0%、7.5% ,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有效提升。

新闻推荐

新都区教育局发布2016年随迁子女入学指南

本报讯(实习记者赵子君本报记者华露艳)昨日,记者从新都区教育局获悉,根据市教育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新都区发布2016年进城务...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