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府“农门”的生力军 ———四川省成都市中青年粮食规模经营者探访

成都商报 2015-02-06 21:31 大字

农民日报

2月5日01版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农委进行了一次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调查,统计显示:2014年,全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增长至近40万亩,同比增长幅度超过80%。值得一提的是,调查组对粮食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810户规模种粮主体进行统计后发现: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种粮者占一半以上。

与父辈相比,这些正当壮年或正值盛年的种粮人有着怎样的新思路?呈现出怎样的生产经营特点?深冬时节,记者走进成都下属的新津县、新都区、崇州市、邛崃市4个产粮大县,探访多位中青年种粮大户,寻找答案。

“农门”锦绣种粮也是大事业

寒窗十载,金榜题名,远离乡土———这样的人生轨迹是父辈对孩子最大的期望。然而,崇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最近却在给上大学的女儿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儿到村里的合作社实习,学习怎么种粮。

从进城闯荡到回乡种粮,再到劝女从农,40出头的王志全与土地越走越近,如今已经是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着近3000亩土地。

“3年前抹不开情面应承下来当村里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时,并不指望种地能挣钱。”王志全说,一开始,村民观望情绪很浓,入社土地只有82亩,而且很分散,除去给社员的保底收入、人工、各项农资投入,能不赔本就不错了。

转机很快出现。2012年,成都市农委、财政局、粮食局三部门联合印发了《水稻规模种植补贴实施方案》,规定水稻规模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补贴20元。2013年,成都市补贴标准大幅度提高,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的不同,分为四个档次进行补贴:其中最低每亩补贴100元,最高每亩补贴200元。

让王志全没想到的是,2014年1月,成都市出台一号文件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补贴标准,补贴范围也由水稻扩展到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加上省上100元/亩的粮食规模种植补贴,大春、小春两季政府补贴最高可达500元/亩。”王志全表示,这样的支持力度,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2014年,算上二次分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员们每亩获得了850元的收益,远超过当初约定的保底收入。

“粮食价格有国家保护价兜底,市场风险小,再加上政府资金补贴,规模种粮效益稳定有保障。”3年多来,王志全种植的土地面积从82亩逐渐增加到近3000亩,变得越来越忙的同时,对种粮的看法也不一样了,“种粮是份大事业,若是有文化的下一代能接手,前景会更好。”王志全表示。

借力现代化种粮也要施巧劲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规模种粮的补贴力度在增强,农田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成都新建高标准农田超过15万亩,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以上。“这不仅为粮食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条件,也为吸引年轻一代回归乡土增加了筹码。”成都市农委总农艺师姚光贵表示。

邛崃市绿保家庭农场的当家人周江博称自己是“粮二代”。10年前,16岁的周江博进城打工。在乡下老家,勤劳本分的父母不断接手同村村民弃种的土地,几年下来已经接近百亩。2006年,经不住父母劝说,带着稍许的不甘,周江博回乡开始跟着父母种粮。

“耕地有旋耕机,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周江博逐渐发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已经在改变。8年里,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周家以每年一台的速度购置农机,周江博也逐渐从打下手的“少掌柜”成长为“大当家”,而周爸爸则退居二线,只负责研究种粮技术。

农机数量的倍增让成都平原进入机械化种植时代。2014年,全市机收水稻、小麦面积达到99%,就连机械化程度发展相对缓慢的插秧环节,同比增幅也高达97%。

“农机农艺融合难题一直是阻碍插秧环节实现机械化的主要原因。”姚光贵告诉记者,机插秧对秧苗要求较高,在传统育秧模式下,秧苗往往不能满足机插秧需求,导致掉窝等现象。为了鼓励种植户向工厂化育秧模式转型,2014年,成都出台相关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新建水稻、玉米工厂化集中育秧场给予50%的补贴。去年,成都新建育秧中心达28个。

除了积极向机插秧转型,2014年,王志全和周江博都完成了一件大事:在政府支持下,率先建起了烘储中心,解决了粮食晾晒仓储这一老大难问题。“这几年为晒粮吃够了苦头,晒场不好找,还要看老天爷脸色。”王志全感慨,有了烘储中心种粮就更轻松了。据了解,这样的烘储中心2014年已在成都粮食主产区建设26个,政府补贴建设资金占50%。

会种还得会卖,卖粮也要动脑筋

40岁出头的杨波在一般人看来算得上是“离经叛道”者。2012年,在某国有设计院担任工程师的杨波带着100余万元积蓄,毅然辞职回到妻子老家新津县新平镇宝墩村流转数百亩土地种粮。

“优质稻的亩产值是普通水稻的1.5倍,效益远高于普通水稻。”杨波表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不断重视,高品质的主粮需求将激增。杨波计划,下一步要将近千亩土地全部改种为优质稻。而且,杨波还早早申请了有机认证,目前已经进入转化期。

与杨波的高端定位发展路线不同,新都区稻松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陈道松则更倾向于产业链的延伸发展。44岁的陈道松事业版图一直未离开过土地。1988年,20岁出头的陈道松用光积蓄入手第一台拖拉机,成为走南闯北的农机手。到如今,陈道松已经带领着一支100多人的农机队伍,合作社所拥有农机总价值超过千万元。不仅如此,农机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拓展,从单纯的农机服务者转变为种植者。“除去农机费用,种粮利润微薄,但却保证了农机业务的稳定。”陈道松说出其中玄机。

去年,陈道松一边领头筹划粮食烘干中心建设,一边紧锣密鼓地筹建粮油加工厂。目前,日烘干量达200吨,一天可以解决500亩水稻烘干需求的粮食烘干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粮油加工生产线也已经就位,只待相关认证标准手续完善便可开工生产。

“从种植结构趋同到根据消费需求调整产业布局,从种植环节下工夫到加工环节作尝试,正当青壮年的粮食规模经营主体视野越来越开阔,呈现出投入常态化、生产专业化、产业链条化三大特征。”姚光贵表示。

新闻推荐

“新三板”先行者:中小企业从哪要钱

春节过后不到1个月,在位于天府软件园的办公室,成都必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盛杰先后接待了不下10波客人,他们都是来洽谈投资业务的。“以前都是我去找人家要钱,现在是人家上门问我要不要钱。”盛...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