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北改”启示录

四川日报 2014-11-07 11:46 大字

[那支大手笔]

涉及成都三个行政区,涉及范围为212平方公里,与中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面积相当

[那只巨擎手]

影响百万成都人的生活,三年“北改”完成拆迁576万平方米、已安置近3.5万人,累计建成安置房约370万平方米

[那口大钱袋]

累计完成投资约1640亿元,其中,297亿元投入到198个公建配套项目,282亿元投入到94个基础设施项目

[那笔发展账]

完成产业项目投资128个、328亿元,优化“国际成都”主城区城市功能,深化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地位

[那句民间语]

过去成都人挂在嘴边的“北乱”,正在成为现在的“财富城北”

11月5日,成都市成华区,“北改第一签”安置小区青龙鹭苑安置还房正完善交房手续,开敞的绿地、时尚大气的建筑风格,足可以与商品房媲美;小区东侧新建的9所一贯制学校早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周边正配套建设的4条道路,在征求群众意见后完成了命名……

而仅仅三年前,这一区域800多户居民还挤在老旧狭窄的筒子楼里,周边就医、入学等各种生活配套也处于凝滞发展状态。

2012年,成都启动“北改”,在成华区、金牛区、新都区三地2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始了向旧城改造提升、立城优城战略突破的全面深度实践。

作为“东郊惠民工程”战略之后,成都实施的最大民生工程,“北改”改变的,不只是区域内100多万群众的生活,影响着整座城市前行轨迹,更为成都下一步的科学发展拓展了思路与空间。

A

三年北改

丰富社会管理的“成都经验”

朱锐火了。

2011年11月2日,他以“江天一色”的网名,在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帖,呼吁改善成都城北,引发网友热议和期盼。

基层群众的声音,迅速汇聚在成都新一届市委班子案头。

顺应民意。2011年12月18日,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北改”的重大决策,成为成都“五大兴市战略”重要一环。成都市委向全市百姓郑重承诺:一年出形象,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建设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北改”是成都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北改”,让成都上下共振,同步前行。

在此过程中,被媒体称为“在全国旧城改造中具有样本价值”的曹家巷,走到了聚光灯下。央视连续八天播出《曹家巷拆迁记》,聚焦创新社会管理的“自主改造”。

2013年,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现场会,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金牛区以曹家巷自改委为代表的、以群众工作创新推动城市拆迁的案例,在参与评选的100余件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案例”奖。

同样遵循“自改”原则,在成华区,通过充分发挥中字头、国字号等实力企业自主改造的示范引领作用,成功实施富森美家居提档升级等37个企业自主改造。

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推动作用。在一系列机制突破中,成都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为群众路线注入新内涵的同时也不断拓宽外延,形成独具一格的“成都经验”。

更深的探索还在不断深入中。“北改”以来,拆迁量、新建项目数占规划近一半的成华区,却鲜有群体性上访事件,社团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引人关注。“目前,我们正在深入进行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将‘北改\’经验运用到社会基层治理中,以期进一步畅通政府与社团之间的互动,让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紧跟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步伐。”成华区负责人表示。

B

产城一体

宜人城北崛起拓展出的新空间

龙光集团在成华大道北侧打造占地47.7亩的“成都龙光世纪中心”、金科集团将在驷马桥片区打造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在第15届西博会上,成都签约的六大产业项目中,有五个落户“北改”片区,投资总额73.89亿元。

财富资本竞相追逐标的的背后,是成都宜人城北新形象的崛起。“北改”让城北形态、业态、生态、文态四态合一得以全面推进,产城一体深入实施。

就医难、就学难、居住难等老大难问题成为历史。“‘北改\’之前,青龙片区没有一所高完中,现在学校比原来多了两倍多,在家门口就可读成都实验中学、石室初中这样的名校。”成华区青龙街道海滨社区的王景明深有感触。“北改”三年,成都建成公建配套项目198个,完成投资约297亿元。新建了金牛市民中心、成华电子科大幼儿园、49中新建项目等公建配套项目,有效缓解了北改范围公建配套不足的问题。

新都先后投入112亿元,实施了南丰片区、文化街片区等105个改旧和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并投资40亿元实施了总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的新居工程,入住1万余人。数据显示:“北改”三年,全市完成“茶花”、“飞达”、“绿水青龙”、“铁塔厂”等棚户区改造,累计建成安置房约370万平方米,已安置近3.5万人。

基础设施同样也得到大跨步的飞跃提升。

在成华区,作为老工业中心,受制于大厂大院以及铁路高架的切割,交通不畅成为首要头疼问题。“北改”三年,成华累计投入74.7亿元,分批分期实施道路185条、交通节点建设项目15个。“路网密度由4.7千米/平方公里提升至5.9千米/平方公里以上,近三年在交通上的投资超过‘北改\’之前过去10年的总合。”成华区建委负责人介绍。

在成都决策层看来,北改不仅是深化旧城改造的攻坚决战,更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载体。

位于金牛区天斑路以南、万石路以西的中铁轨道高科技产业园内,项目一期B区已建成交付使用。作为全球首个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与服务的高端平台,建成后产业规模将超千亿元。园区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吸引包括中铁一局、中铁隧道装备、中铁物贸、杭州东忠、新筑路桥、德国莱茵TUV等10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

新兴的产业项目建设同步跟上。“北改”以来,幸福里商业街、万达广场、国际商贸城、海宁皮革城、DHL西部运营结算中心相继投入使用,弥补了城北高端商业业态不足的短板,为构建现代化都市提供了支撑——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北改”区域累计完成投资约1640亿元。

C

圈层互动

“大成都”视野下的全新布局

如果说“北改”是一盘棋,则棋面绝不只是在212平方公里的北改区域内。

在“大成都”视野下,充分实施圈层互动——这是成都进行产业和城市功能全新布局的总体战略考量。

站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北改”,其战略意义更加不言而喻。成都实施立城优城战略,立城优城,即“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旧城。正如成都市委决策层所说,“‘北改\’是落实双核共兴思路的龙头项目,是增强成都对成渝经济区引擎带动作用的战略抓手。”

新都区的成都国际商贸城,总投资145亿元,其中市场群360万平方米,可容纳6万个商铺。“我们目前的商户有2万多户,涉及服装批发、日用品、缝纫设备、中药材、箱包五金五个市场,大部分都是承接自荷花池及其周边的专业市场商户。”该商贸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据成都“北改”产业布局精神:绕城高速以内不再保留现货批发市场、物流作业区及制造业,逐步实施外迁,并不再新建批发市场;在总体规划明确的产业功能区内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产业城北。

位于成都市火车北站区域,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有影响的荷花池批发市场于2013年2月关闭,原有的6000余户商家陆续搬迁到国际商贸城。成都圈层发展之间的互动互补由此加速。据统计,“北改”中,成都共关闭调迁传统商业市场、货运场站和建材市场45个,关闭商家约25000户,腾出土地约4800亩。“迁出至二三圈层的专业市场进行升级再造,再度深化成都作为西南商贸物流重要中心的地位;腾出的土地则用于进一步优化‘国际成都\’主城区的产业城市功能的优化。”成都市北改办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新市场设施完善,管理有序,过来大家都很满意。”从驷马桥随市场整体搬迁至彭州蒙阳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商户张福俊说,他投资了600多万元,拿下4个大铺面与1个冻库用于经销精品水果,计划在一两年内将年销售额做到5000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张明海 刘莉

北改大事记

2011.11.2

“江天一色”在网上发帖建议改善成都城北交通现状,引起成都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2011.12.18

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北改重大决策。

2012.2.5

成都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北改正式启动。

2012.2.7

北改第一个城北更新改造项目——曹家巷片区一、二街坊危旧房自治改造启动。

2012.2.10

新都区“北改”项目集中开工,万石路北延线建设、川陕大件路改造等18个重大项目开建。

2012.8.30

“北改第一路”解放北路提前一个月通车。

2012.8.31

成华区512建材市场实现搬迁关闭,成为“北改第一搬”。

2013.6.3

金牛区万石路立交提前三个月通车,城北再添快速通道。

2014.1.1

“北改”区域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成都内燃机总厂生活区搬迁改造正式签约。

2014.9.26

“北改第一街”成都成华区幸福里商业街正式开街。

2014.11.5

“北改第一签”成华区安置小区青龙鹭苑全面竣工,春节前后将搬迁入住。

(本报记者 张明海 刘莉 整理)

新闻推荐

100多家新疆企业考察新都

本报讯(记者张明海刘莉)11月27日,成都新都区举行“丝绸之路·从新出发”投资推介会。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00多家新疆知名企业负责人考察了新都政务服务中心、新都物流中心、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