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楹联之乡

成都商报 2014-06-21 23:44 大字

6月19日,《上海日报》B11整版刊发“Inspiring couplets double up the fun”(成都:楹联之乡)。文章介绍了清代文人赵藩、顾复初、刘沅、明代学者杨升庵等在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青羊宫、文殊院、崇州市的罨画池公园和新都区的桂湖公园等处撰写的至今都耐人寻味的名联。许多学者考证,成都也有楹联故乡之称。这展现了成都是一座处处氤氲着文化传统的城市。

成都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饕餮美味让人流连。在很多人眼中,这也是一座诗意之城。无论是成都的历史名胜景点,还是熙熙攘攘的老街老巷,随处都能看到脍炙人口的楹联。这些楹联文字凝练、情致婉转,意味深长,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伟人点赞武侯祠的“攻心联”

每年,武侯祠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他们总会被祠堂中一副著名的楹联吸引: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它不仅总结了诸葛亮其兵法“攻心为上”的奥妙,也展现了这位智者“审势”治国的才情。  这副著名的对联,是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据说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曾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邓小平也称赞赵藩的攻心联写得好。

顾复初写楹联赞望江楼

除了武侯祠的“攻心联”,在杜甫草堂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上百副的楹联。其中,有一幅清代人顾复初所撰的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字子远,江苏长洲人。咸丰年间应四川学政何绍基邀请,入川协助改阅试卷,曾寓居成都梓橦桥街,此街道离春熙路仅有数百米的距离。他还曾在望江楼公园撰书楹联,堪称千古绝唱: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经许多学者考证,成都也有楹联故乡之称。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出自后蜀皇帝孟昶之手。据史料记载,在公元965年的春节前夕,孟昶下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孟昶一一看过后均不满意,便亲自提笔写就“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这是中国以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从汉代的辞赋名家如司马相如、扬雄,到近代的小说家巴金、李劼人、艾芜,乃至当代作家流沙河、刘心武等等,皆出自于成都。在历史上,许多文学大师在成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文学印记。为了纪念与成都有渊源的历史文化名人,这座城市为他们修建了庙宇或祠堂供后人瞻仰,现在成为著名的景点,悬挂在这些景点的楹联同样值得观瞻。

民间亦爱“附庸风雅”

明代学者杨升庵的籍贯在成都北郊新都区,他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其父杨廷和做过明朝首辅。杨升庵祠在新都区美丽的桂湖之畔,祠堂中有对联一幅:宛在水中央聚千古名士忠臣人两个,生成香世界看满湖春风秋月花四时。

文殊院中成都名士方鹤斋所作的对联,颇耐人寻味: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名士风流,民间亦爱“附庸风雅”,成都就是这样一座处处氤氲着文化传统的城市,甚至很多商家也以在其门口有一副引人瞩目的对联为荣。比如四川大学教授徐无闻曾为著名小吃“韩包子”撰联一副: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直觉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

“盘飱市”取自杜甫诗句

春熙路北面的老字号饭馆“盘飱市”,其名字取自杜甫的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饭馆的门口悬挂的一副对联,常常引来路人驻足观望、细细玩味:百菜还是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

“楹联的内容涵盖十分广泛,既可以书写对家国前途的渴望、时代精神的歌颂,也可以是对山水自然的赞歌、乡情乡愁的眷恋”,著名学者谭继和教授表示。“楹联的创作形式可以很庄严,也可以很诙谐,阅读楹联不仅是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还能够启迪智慧。”

(摘自6月19日《上海日报》B11版,有删节)

新闻推荐

新都老百姓 家门口享受实惠中医

谭天林新都区中医医院院长双手放在手掌模型检测仪上,与检测仪相连的电脑经过2分钟的检测分析,不一会儿,一份7页纸的“中医体检报告”就从打印机里“吐”出来了。在新都区三河街道卫生院的中医诊疗区...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成都:楹联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