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石砌时代
潘鸣(温江区)
伏暑天,阵雨过后,云霞似锦。朋友邀约:去辉山村体验农耕文化,吃鲜野菌。辉山是中江县富兴镇一片丘陵村,农耕怀旧休闲旅游正风生水起。
驾车从德中公路转入蜿蜒村道前行不远,路旁闪出一幢石拱楼,竖有醒目标牌:时砌时代——农耕文化体验馆。年轻漂亮的村支书陈小花介绍说:这座一楼一底的拱楼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用3000多块青麻岩石耗时整整3年砌成,有34间窑屋,曾经分作大队部、夜校、仓库、医疗点、代销店、粮油加工坊和猪牛养殖场。石拱楼是那个时代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气颇旺。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变迁,一天天冷落萧条,最终被弃用闲置。
村民周宗恩在外务工致了富,也长了见识。前几年返乡探亲途经拱楼,绕着转了两圈,灵机一动,冒出个奇点子:旧楼新用,凭借这处历史地标的影响力,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馆,让人们来此回望昔日乡村的悠悠背影,也领略山村现代特色农业的美妙意趣。
小花边介绍边引领我们跨入凉爽的拱楼,见证周宗恩的创意是如何照进现实的。移步于一洞又一洞拱窑,人恍若一下子遁入时空隧道。半个世纪前川西乡村生产生活场景像老电影镜头,一幕幕浮现于眼前:农具陈列间里,木犁枷担、水车戽斗、石臼竹枷、蓑衣箬笠,或横呈,或斜依,或挂在墙壁上,仿佛一场原始的耕作刚刚收工,辛勤的躬耕人并未走远。灶房里,土灶上坐着毛边铁锅,粗釉水缸米坛和盐酱盆钵置放在角落。卧房里,罩着纱帐的老式架子床漆色斑驳,一台脚踏缝纫机和一把缠补过的算盘写照着艰苦岁月村人精打细算的持家之道。廊柱上悬挂着当年牵入千家万户的有线小喇叭,那是昔日农家的报时钟表,也是蜗居一隅的村人联结世界的唯一窗口。一间间屋壁上,裱糊着富有年代感的报纸和宣传画。拱楼尽头最宽敞的一间是村史陈列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为辉山村创立汗马功劳的历届老支书的身影,村人外出参军立功受奖或求学务工卓有成效者的光荣榜。还有一些小招贴,上面写着村民感言,语短情长,抒发了对家乡的挚诚热爱、对新生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走出拱楼,小花指点着面前一大片田畴:这是石砌时代的延伸产业园。周宗恩领衔承包了方圆200多亩土地,湿地种稻养鱼,旱坡地搞立体农业,培植优质水果,树下播种芍药丹参。到了春夏,这里就是花果山。城里人先是来赏花,随后又来品果。桃李杏梨红心柚,自己去树下采摘。游客们融入自然野趣中,个个乐不可支。
小花还以炫耀口吻告诉我们:村里深丘里藏有天珍宝物。每年盛夏时节,但凡天落雨,茂密的山林便会冒出一拨一拨野生杂菌,高峰期一天可采摘3次。近年村里将此作为助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扶持,为村民传授识菌采菌技能,联系渠道组织外销。曾有人创下一月卖菌上万元的奇迹。精明的周宗恩当然不会坐失良机,他把石拱楼二层打理成村味餐厅,夏季专供招牌菜时鲜野菌,冬来则改卖柴火红烧芋儿跑山鸡,肉料自饲自供。于是名气渐响,常有食客慕名远道而来。
那天周宗恩因事外出,无缘相见。晚上却在石拱楼上有幸品尝到了他赶早亲自采摘的鲜菌,清红两味,爽口得不舍放筷子。
镇党委吴书记告诉我们,镇里已经规划并启动项目,要把石砌时代模式提升拓展,在更大范围兴办以农耕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增添亮丽一笔!座中人闻之皆受感染。料想这方好山水,未来画卷会更加楚楚动人!
新闻推荐
桂花枝头“产业香” 岷江村围绕桂花打造产业链,为村民增收找新路
村民正在晾晒收集来的桂花。又到桂花飘香的时节。城市里,人们在桂花的甜香里品尝着初秋的惬意,而在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这里...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