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花园三幅旧军人题刻探解
夏炯题词“欣赏自然”。
吴佩孚题词“夷险从心”。
杨森题词“惕励忧勤”。
□夏孟珏 文/图
渠江迤逦,两岸风光无限。广安老城上游十里,玛瑙岩下渠江岸边,悬崖峭壁,怪石屹立,竹木苍翠葱茏,石阶曲径通幽,古寺旧基还在,花台石礅尚存。这里是广安一处著名的历史遗迹,史志上称作“花园”,而老广安人为了将其与老城北门外二道桥北面的“金家花园”相区别,也把它叫做“老花园”。志载这里曾有三国蜀汉将领王平的故宅,明代时又建成户部尚书王德完的别业(别墅),后来于清嘉庆二年被匪乱所毁,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安籍川军将领杨森曾在这里恢复园林。虽然这里已荒废多年,但是悬崖石壁上至今仍保存有众多不同年代的摩崖题刻和摩崖造像,显现出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森驻军广安期间,从1931年起,在王尚书花园遗址上重建园林。两侧砌起了围墙,原有的一些古迹得以恢复,临江大门两侧各竖一根三棱形石柱,分别刻上了杨森手书的“花园”二字。当时,这处园林免费对广大民众开放,成了广安城区老百姓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花园石壁上的摩崖石刻中,有三处手书题刻,特别醒目,均出自旧军人之手。分别是:杨森题写的“惕励忧勤”,吴佩孚题写的“夷险从心”,夏炯题写的“欣赏自然”。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三处旧军人题词做一番探究。
杨森题词 “惕励忧勤”
恢复园林的建设刚开始不久,日本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身为中国军人,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之心,杨森奋笔疾书“惕励忧勤”正楷直书四个字,镌刻在后岩最高的岩壁上,字径1.5米,非常醒目,至今清晰。其左边镌刻着两行小字:“大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晚,日本以暴力强占东三省,举国义愤,誓为雪耻,奉此四字,与众共勉。杨森。”
探究源头,“惕励忧勤”这四字出自《围炉夜话》。这本书系清咸丰年间王永彬所著,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根本的深刻含义。近代以来,这本书影响颇大,成了人们修身齐家的重要参考资料,很多人把它当做必读之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子弟于幼时,便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这段话又常常被人们简缩为:“教于幼光明正大,检于心忧勤惕厉。”前一句的意思是:孩子从小就要教导他们做到心怀坦白,光明磊落。杨森题的这四个字即来源于后一句。过去的很多人常常自省,即自我进行内心检点。“检于心忧勤惕厉”就是说在进行自我内心检点时,要做到“忧勤惕厉”。“忧勤”,就是“心忧,勤苦”,也就是要树立忧患意识、勤勉作风、警觉思想和刻苦精神。“惕厉”,意思是“警惕谨慎,自我督促、砥砺”,“厉”通“砺”。我们现在常说“砥砺前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砥,指细腻的磨刀石;砺,指粗糙的磨刀石。“砥砺”合指磨刀石,在这里名词动化,用做动词,指自我磨炼、锻炼个人意志,有时也可以表示相互之间的勉励。
曾在著名书院广安紫金精舍求学、自小攻读诗书的杨森对“忧勤惕厉”理解颇深,忧于当时时局,便衍生出“惕励忧勤”四字,并镌刻在花园的石壁上。笔者猜想,当时杨森写出这四个字,是要对麾下将士进行警策、勉励,同时也表明自己的心迹,那就是:要心忧天下,时刻警惕,刻苦操练,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卫国杀敌。
杨森说到做到,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徒步行军出川抗日,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多次著名战役。包括众多广安子弟在内的杨森部属不畏强敌,与日寇殊死血战,伤亡惨重而决不退缩,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壮烈事迹和爱国牺牲精神可歌可泣,而广安人在其中尤为突出。
那是一段交织着血与火的历史。为挽救国家危亡,从1937年9月开始,川军共14个整编师20余万人,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第三路即杨森率领的第20军,从贵州出发,直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当时四川交通极端落后,虽有长江通道和川陕公路,但车辆船只极少,川军出川多靠步行,脚穿草鞋,长途跋涉数千里。可悲的是,川军武器装备却极为简陋落后。所用步枪80%系川造,质量极差;每个战士配备子弹三五十发、手榴弹二枚、大刀一把,一个团仅有几挺机枪。雪上加霜的是,国民党中央答应配换和补充川军的武器几乎没有兑现,甚至于军粮都成问题。更悲惨的是,由于后勤保障不足,川军伤员无法得到救治,好多能够抢救的伤员也未能幸存。尽管条件如此恶劣,但杨森的20军最先到达淞沪前线,并且在以后的多次会战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特别是广大士兵,更是满怀民族义愤,冲锋陷阵,前仆后继,报效国家,打出了川军抗战的威风和美名。
早年间坊间传说并有资料为证,四川军阀混战时,互相开战特别搞笑,经常朝天放枪,如同游戏。多是强的一方把弱的一方轰撵走开了事,决不追击,更不下死手整。按那时川人的说法:大家都是兄弟伙,没得必要搞得你死我活的。但是川军出川抗日后的英勇表现简直不敢让人相信这就是那些搞笑军队。看来,川军的确是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的。
多种史料记载:“川军最先和倭寇血战的为杨森将军部。”杨森的第20军远道而来立即投入淞沪会战,在一片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可凭借防守的平原地带,仓促上阵,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抵挡日寇的疯狂进攻。将士们抱定“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的决心,英勇无畏,与日寇殊死战斗,慷慨殉难,其中催人泪下的动人事例举不胜举。杨森部在内战中曾恶名在外,可在淞沪抗日前线却立下大功。特别是804团团长、广安人向文彬更被公认为是川军中勇于临危受命、誓死卫国的突出代表。1937年10月15日,该团奉命收复丢失的阵地。当夜,向文彬率部拼死恶战,终于夺回了阵地,但全团1200多名官兵伤亡极其惨重:营长只剩1人,排长剩下4个,其他营连排长非死即伤,士兵只剩120余人!这之后又经过多次浴血战斗,到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这120余名淞沪战场幸存的老兵加上向文彬在内就只剩下8个人了。
眼看麾下将士英勇无畏,前仆后继,一个个战死疆场,杨森无限感慨,淞沪会战后曾赋诗一首:
满天烽火遥相望,切齿倭奴势正张;
指点三军杀敌处,刀光如雪月如霜。
从杨森题词“惕励忧勤”的初衷和一些史料记载来看,杨森治军较严。1937年底至1938年初徐州会战中,在安庆驻防时,杨森为20军制定了“四大纪律、十四项注意”(据说是因抗战中接触了新四军,学习借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来)。“四大纪律”即决心英勇抗日、服从长官命令、不要人民东西、坚固国军团体。“十四项注意”即逢人宣传、说话和气、爱惜武器、不当散兵、整洁驻地、买卖公平、借物送还、损物赔偿、不乱拉屎、远让汽车、不嫖不赌、自己洗衣、负伤守纪、负伤交枪。
大敌当前的民族危难中,杨森把“决心英勇抗日”列为全军“四大纪律”的头一条。在他的激励和指挥下,有众多广安人在内的20军将士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都英勇善战,日军闻之变色,其无畏精神和光荣战绩,令全国人民及蒋介石集团对川军刮目相看,杨森及其部属被誉为抗日名将、名军。抗战中这些英勇无畏的广安人,还包括在其他各支部队中许许多多我们永远无从知晓姓名的普通战士,他们为家乡人民争了气、添了彩,彰显了广安人的血性。
吴佩孚题词 “夷险从心”
在杨森题刻的右后方悬崖上,还镌刻着“夷险从心”四个大字,系吴佩孚1931年来广安所书。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北洋军阀,虽然吴佩孚一生做了许多坏事,并且没有参加抗日,不是抗战英雄,然而后来他不受利诱、不惧威胁、宁死不当汉奸的事实,却颇为人称道。
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笔者以为“夷险从心”这四个字体现了吴佩孚当时的心境,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四字是化用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中的一段话而来:“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其意思是:孔子说,人到五十岁才能懂得天命,到了七十岁始可随心所欲。因此只有老年方能掌握平安与凶险的情势,体会出变化的道理。所以,凡事考虑周全后再行动,才不会失当;掌握好时机再说话,才能切中实理。
清末民初,中国形势纷繁复杂。民国建立后,政局动荡多变,各地军阀割据,为争地盘战争不断。没有任何背景的吴佩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最后成为中国政局举足轻重的大军阀,确实说明他当时虽很年轻却能较好地掌握“平安与险恶的情势”,采取恰当的“权变之道”“谋而后动,动不失宜”,在很多时候都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吴佩孚生于1874年,幼进私塾,勤学苦读,22岁时考中秀才。后投笔从戎,在天津武卫军中当管带(营长)的勤务兵,开始其行伍生涯。后逐渐显现才干,崭露头角,取得了上司曹锟的赏识和信任,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后一路攀升,直至陆军中将、鲁豫巡阅副使,到后来其声望远超老上司曹锟,成为北洋军阀的中心人物,与曹锟一起把持中央政权。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时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吴十分注重修身,好诗文,喜书法,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吴氏书法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吴佩孚为什么会来到四川、来到广安?这四个字是何时所写呢?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能灭英雄。时势所趋,天大本事都无法抵挡。1926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形势急转直下。当吴佩孚亲率十万大军正在激战之时,其部下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阵前倒戈,离他而去,内讧直接导致直系在这场战争中惨败。趁北方军阀混战,南方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地处两湖的吴佩孚成为北伐军的头号目标。北伐军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血战中大获全胜。吴佩孚南北两方腹背受敌,最终一败涂地。为躲避蒋介石和冯玉祥的追杀,走投无路之际,只得投奔四川军阀杨森。此前,在云贵川军阀混战时,杨森曾得到吴佩孚的鼎力相助,吴对杨有恩。杨森是个看重情义之人,既然恩人有难,他当然义不容辞地热情接待。从此,吴佩孚在杨森的庇护下,流寓川东一带四年,先后在奉节、万县、大竹、达县等地居住。1931年春,蒋介石已巩固了自己的政权,才允许吴佩孚离开四川。经历屡次兵败,他心灰意冷,已无意争雄。其时,张学良以子侄身份邀请他定居北平。离川前,他应杨森之邀,来其家乡广安短暂作客。
吴佩孚来到广安时,大势已去,但也许他还对自己的前半生颇有得意之感,也许他暗中还有东山再起之意,也许他在反省自己的失败是没有真正能“夷险从心”,所以才挥毫写下了这意味深长的四个字。《广安县志》(1994年版)中提到“花园”的景物有这样一句:“……有民国20年吴佩孚来县时书‘夷险从心’四字。”《广安中学志》记载:“1931年5月26日,正被国民政府通缉的吴佩孚率随员、卫队600余人至广安县城……6月17日离去。”(一说吴到广安时,蒋介石政权已固,已取消对其通缉)一些资料还提到他曾先后去广安中学、县女中、吴氏宗祠等地宣讲三纲五常及易经,还曾与本地吴氏“联宗”。他题字的时间当在此期间。
其时吴佩孚失势将近四年,已不可能写出像手握重兵的杨森那样慷慨激昂的话语,只能写出“夷险从心”这样耐人寻味的语句。然而,他也有爱国之心。本来他以善于审时度势从夷避险自诩,可后来华北沦陷后,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他却不避险恶,宁死不当汉奸,坚决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终被日本人阴谋杀害,这就是他爱国的明证。
吴佩孚离开广安后,于1932年1月(一说10月)辗转抵达北平,居住在张学良赠送的东四什锦花园胡同大宅院,每月接受张学良馈赠的4000元维持生活。日本侵略者及大汉奸汪精卫极力拉拢吴佩孚与其合作,反复周旋,均遭严词拒绝。日寇终下毒手。1939年冬,吴佩孚牙龈红肿剧痛。12月4日日本军医石田以“动手术放脓”为名,用力撬开吴的嘴,其手术刀并没有指向胀肿的牙龈,而是刺向了吴的喉咙。只听吴“啊”的一声惨叫,鲜血从口中喷射而出。吴意识到遭了暗算,怒视日寇一眼,气绝身亡。
纵观吴佩孚一生,除了以他军阀本性维护北洋统治及与其他军阀混战而遭至生灵涂炭以外,1923年2月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是其最大罪恶,曾遭全国各界严厉谴责。然而,看待历史人物应一分为二。在强敌入侵、国家存亡之际,吴佩孚不顾个人夷险安危,宁死不当汉奸,这是其一生中最大亮点。
董必武同志在《日本企图搬新傀儡》中对吴佩孚作了中肯评价:“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但他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羽)、岳(飞),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其言,这是许多人所称道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董必武同志的评价代表了共产党人对他的看法。
夏炯题词 “欣赏自然”
在花园陡峭的崖壁上还有一幅夏炯的题刻“欣赏自然”。这直白的四个字没有深刻含义,只表达个人的闲适心情和对山川美景的赞美。
夏炯(1897年—1950年),字斗枢,四川温江人,泸州讲武学校毕业,长期在川军任职。1925年任四川军务督办公署警卫第2大队大队长,后投杨森麾下。1934年任第20军第1混成旅少将旅长,1936年任第20军134师师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10月任第20军副军长,获陆军中将衔。1939年1月兼任第20军133师师长,参加多次重大战役。抗战胜利后,夏炯辞去军职随杨森前往贵州,1945年任贵州省民食采购委员会主任,后任贵州省公路局局长。临近解放,他却看不清形势,继续与人民为敌。1949年11月被任命为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第二路中将总指挥,1950年8月20日在四川灌县被俘,因血债太多,于1950年11月10日被处决。
夏炯性情暴虐,杀人无数,他有个绰号叫“夏马刀”。每逢打仗,他让几个卫兵扛着马刀随行,他拿马刀不是砍敌人,而是砍自己的官兵。谁要是丢了阵地,临阵脱逃,以及作战不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砍掉他的头,死在他手下的连长、排长和士兵都有。“夏马刀”的“威名”也逐渐由军内到地方,无人不知。据说当年地方老少妇孺均畏其威,提到“夏马刀”,小儿夜不敢哭。
然而在抗战中,夏炯也是有功劳的。1937年10月,出川抗战的川军徒步行军数千里,抵达上海,正赶上淞沪会战。17日,战斗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原国民党控制的陈家行一线阵地丢失,被日寇占领,刚到达上海的第20军133师奉命夺回阵地。由于事关重大,副军长夏炯亲率官兵前往陈家行,战斗异常激烈,阵地上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尘土蔽日。夏炯死力督战,部队与日军血战7个昼夜,阵地失而复得,反复争夺。第20军开赴陈家行时有1.2万人,最后撤下来时,全军剩下不到5000人,7000多人战死沙场。从1939年起,夏炯兼任133师师长,在以后的南昌会战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重大战役中,作为第20军的主力,133师都打得英勇,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如今,花园石壁上,掩映在树竹藤蔓中的这三幅题刻已经成为广安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题词的三位旧军人,他们都有过错有罪恶,然他们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忠勇气概,仍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新闻推荐
6月3日,成都市温江区政协机关离退休党支部召开建党100周年座谈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畅谈党的丰功伟绩,歌颂温江改革开放后的...
温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温江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