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20 年 小李成了老李——记成都市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向成
李向成(中)在藏区高原开展法律服务
李向成接待来访群众程楠 记者 郝飞 文/图
为了给年迈的老人提供法律服务,他跋山涉水到边远农村登门提供服务;为了尽快解决农民工的讨薪纠纷,他到工地纠纷现场与出资方谈判交涉;为了尽快了解案情,不管炎热的夏天、还是寒风中的冬天都挡不住他的匆匆步伐。他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司法一线;他忠于职守,心系群众,把人民利益牢记在心间;他加强学习,争先创优,把各项工作做得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他就是成都市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向成。
援藏期间,开通远程法律服务,编辑双语普法书籍,开创体验式普法先河,实现法律服务人才“零”的突破,顺利完成2个摘帽村脱贫攻坚任务。创新“法治和脱贫同频共振”援藏方式获省委领导签批。人物小档
李向成,中共党员,成都市温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先后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8次,连续6年公务员考核优秀,获区委区政府嘉奖4次、记三等功2次。个人及集体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和“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让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成为情怀
李向成参加工作至今,扎根基层一线近20个年头,坚守司法行政一线整整13个年头,从小李混成了老李。从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他一直坦然面对,始终坚持乐观向上。面对群众当亲人,面对同事当家人,矛盾纠纷妥善处置,法治宣传尽职尽责,安置帮教不留死角,法律服务深入人心。
在司法所,介入各种疑难重大矛盾纠纷的处理是家常便饭。一件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让他记忆深刻。因历史久远,证据缺失,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当事人一度情绪失控。李向成接手时矛盾已开始激化,当事人难以沟通,他带领工作团队,从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入手,多方联系,积极帮助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联系区外律师,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整个处理过程中,合情合理合法,当事人不正当诉求一一剔除,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一一讲明,摆事实讲道理得到当事人认可。同时针对问题本身,当事人的权益积极向政府争取。最终用了近9个月的时间,通过非诉法律服务途径,通过柔性工作方法,20年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基层一线工作不光要会做,还要会思考。受日常各种纠纷成功处理的启发,他一方面组织人手,借力高校资源,分析汇总3年多全镇所有的纠纷、援助案件,了解基本情况,了解处理方式,了解处理结果;另一方面争取司法局党组、和盛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配齐人力物力财力,加大试点力度。最终提炼总结了依托法律服务介入的“柔性化”调解模式,并在全市率先筹建了特色化、个性化的“秀云工作室”,从调解的环境、氛围和方式方法入手,赋予家的温馨,强调律师的非诉介入,让人民调解和基层法律服务更具人情味。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才真正称得上成功。13年来,李向成一心扑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上,整合律师、法务助理、调委会主任等资源,让他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和盛镇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成了规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并形成体系。区级先进、市级先进、省级先进、全国先进不断涌现,区委书记来了、副市长来了、副省长来了、部领导来了……一个个成绩,一项项荣誉,承载着领导关心,承载着群众的认可,承载着一线坚守的回报。为援藏县实现法律服务全程定制
生命的历程和意义是什么?2016年,李向成选择了援藏。做什么,怎么做、留什么?成为他在因高原缺氧失眠的600多个夜晚思考得最多的问题。17个乡镇走访、调研全覆盖,联系点贫困村在大山环绕之中,农牧民居住分散,缺水、缺电、无信号,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每次下村,一住就是两三天,自带生活必需品,自带方便面等干粮,跟随基层干部吃住都在农牧民身边,住得了黑帐篷,喝得了酥油茶,吃得惯手抓肉,与农牧民谈天说地,谈当地特产,谈外面精彩世界,点点滴滴种下发展、改变的种子,让法律贴近农牧民生活,让服务融入团队力量。
2016年底,多吉老人历时3年涉及金额200余万元的民事纠纷找到了他,随即协调温江专业律师三上色达,纠纷得到处理,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他从中意识到法律服务是打开工作局面的良机,也是为藏区种下依法办事种子的良机。
整个援藏工作期间,以法律服务为突破口,坚持法律服务引领色达脱贫攻坚。邀请温江区司法局骨干力量赴色达,开展基层法律服务需求梳理论证,依托温江律所资源,搭建色达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夯实色达基层法律服务内涵。创新“周五分享课堂”教学新模式,积极开展“农民夜校”基层法律服务示范教学讲座,以实际行动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了“温江——色达藏汉远程法律服务平台”,创新“点对点非诉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引导温江律所专业力量服务色达群众需求,实现色达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1”对口业务指导。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漫画方式,联合四川省法制宣传协会编写《藏区青少年普法漫画手册(双语版)》图书;引入“星期8”法治体验团队,将法治体验项目流动覆盖整个色达;结合色达法律服务现在资源和需求,引入集智能法律咨询服务、法治小故事、法治动漫、法治微电影功能的普法机器人“温小法”,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全程定制,司法局创新“抓物质脱贫项目推进的同时,坚持法治思维脱贫同频共振”的方式,得到区主要领导肯定和省领导批示,《人民日报》对工作开展进行了深度报道。为困苦者据理力争
为困苦而又未获赔的受援人据理力争,获取赔偿,法律援助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受援人张某上班途中,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巨额医疗费用瞬间让整个家庭陷入绝望。事发后各责任人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赔偿责任,导致张某家庭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在获得法律援助后,了解有关情况,争取交警支持,迅速还原了事实的本来面目,并据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诉讼过程很顺利,法庭判定各责任人共同承担赔偿受援人40余万元的法律责任。但一纸判决并没能改变什么,责任各方以各种理由拒绝承担责任,执行无法进行。“严格意义来说,法律援助至此可以结案了,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我和执行法官多次找到当事各方,调查财产情况和支付能力,通过协调达成分期支付的还款计划,以便受援人能够正常生活和康复。”李向成告诉记者。拿到第一笔赔偿款后,还躺在病床上的张某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眼角两行泪,使其看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为民服务故事还在继续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全新工作内容,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帮助农民工依法维权这项重点工作入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园区某企业因经营不善使156名职工一直处于停工状态,想上班但没工资,找工作但买不了社保医保,主动辞职又心有不甘。走诉讼程序,起码1年的时间让问题解决遥遥无期;走信访程序,企业没钱,协调无法进行。得知职工诉求后,他带领法律援助队伍主动介入,凭借多年一线工作经验,以非诉法律服务为突破口,派援助律师和人民调解员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配合法院在一个月时间内解决一直困扰企业、职工和部门的问题。职工可以重新上岗了,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继续购买社保医保了,纠纷在法律框架内处理了。
某停产企业49名职工讨要工资,可他们不愿走法律程序,不断上访,要求企业支付90余万元欠薪和解聘补偿金等,企业已停产,土地、厂房都抵押了,资不抵债无力支付。眼看企业不动产即将被拍卖,本来还自认为有希望的维权之路“戛然而止”,这时职工们才四处打听,匆匆来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该怎么办”。虽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李向成还是安排最有经验的援助律师,与仲裁、法院等部门加强沟通,尽最大努力帮助职工依法维权。当仲裁结束时,该企业厂房、土地早已被拍卖了,“钱”已到了外地法院的账上。因职工自己前期没有走法律程序,企业未进入依法破产程序,此时的职工担心一分钱拿不到,矛盾瞬间激化。“法律援助是做好事,但此时一样不被理解。怎么办?只能据理力争,援助中心、援助律师、执行局法官不断会商、研判、分析,先后8次到区外某法院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多次努力,今年4月,职工终于拿到了部分欠薪和解聘补偿金。
弹指一挥间,20年基层一线的坚持与坚守,13年司法行政一线的默默耕耘,600多个高原藏区上的日日夜夜,面对全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他付出了艰辛、智慧和汗水,得到过微笑、感激和认可。在他眼里,法律服务不仅仅是一个司法人的社会责任,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新闻推荐
金九银十将至成都二手房市场渐升温□本报记者冯丹文/图七八月份历来是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相对淡季,不过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