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高精尖 成都医学城迈向高质量

成都日报 2019-04-01 03:07 大字

紧接01版 因为这一重量级平台的建设,将重点做好基因治疗创新药物的研发、转化、产业化及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四川大学国家级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与温江区生物医药产业实体间的无缝衔接,以及创新药物研发“技术链”向“产业链”延伸,这将聚集更多有志于基因治疗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一个平台

“串”起上下游众多企业

希氏异构、基因治疗公共技术平台等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让成都医学城在吸引项目上产生了磁石般的效应。“过去的产业园模式下,往往注重项目数量,而容易忽视产业协作。”成都医学城(科技园)管委会主任王家泉说,此前温江虽然已经分布着众多“三医”企业,但由于在产业链条上缺乏关键环节和关键配套,园区内要素之间还难以形成高效流动和紧密协同。

破解“重项目数量、轻企业协作”难题,在成都医学城基因治疗公共技术平台落地之前,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龙头企业——药明康德的引进落户。作为成都医学城重点龙头企业,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不仅投资高达100亿元,还与温江一家医院设立GCP临床试验中心,可开展生物等效性研究。

采访中,谈到这个试验中心,成都医学城的药企高管十分兴奋,这意味着以后生物等效性研究可以直接在温江做,再也不用跑到省外,会节约很大的研发成本。对此,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运营副总裁陈得光就表示,“药明康德GCP临床试验中心建成后,这项业务我们可以把它包完!”

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将分散在城市间的上下游企业“串”在一起。关键环节上,龙头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对于产业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样的公服平台,在成都医学城已有6个建成投运,与此同时,建成投运109万平方米孵化器,启动建设1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科伦研究院、百裕药业、八一康复等199家医学研发、医药生产和医疗服务企业建成投运,药明康德、集萃药康等39个重大项目即将动工或加快建设,产业社区初具雏形。

观察

成都医学城引进上百家医疗企业

几乎涵盖医疗产业各个部分

在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一期招商大厅,几个造型独特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往来客商的目光。成都连康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和平向记者介绍,这些机器人都是医疗机器人,拥有陪伴、巡视等功能,可辅助治疗先天性脑瘫、自闭症等疾病,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该款机器人还曾获得大奖。“这款机器人的诞生,可以说是我们聚集产业后所带来的产物。”

记者了解到,成都医学城已成功引进上百家医疗企业,几乎涵盖了医疗产业的各个部分,其中,有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这样的专业医疗机构,也有朴森公司这样的医疗器械生产公司。

“面对来自全川甚至全国的大量病患,八一康复中心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对于自闭症的治疗,一些需要每天重复的治疗手段交由具备一定智能的机器人实施可能效果更好。”张和平告诉记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业生产机器人的朴森公司主动与康复中心对接,在与专业医生沟通的基础上,将科学治疗的办法编写成程序,并打造出可有效改善自闭症的机器人,形成了临床和科研的互动。

“在园区,因产业聚集而互动碰撞出火花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少企业都从中受益取得长足发展。”张和平说。

同在成都医学城,华邦明欣药业生产基地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记者到时,该项目负责人王斌正头戴安全帽在工地上穿梭,他一边视察项目的进度,一边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在我看来,成都医学城产业聚集的特质也为后续的招商引资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华邦愿意将年产值达到10亿元的项目落地成都医学城,就是看中了这里产业聚集,产业上下游企业丰富。”

下一步,成都医学城将继续招强引优、强链补链,围绕生物技术、医疗人工智能、价值医疗、全程健康、医药工业4.0五大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盯紧“1+3+N”招商目标,加快推动“三医两养”产业链垂直整合、集群成势。

访谈

坚持“亩产论英雄” 形成要素供给比较竞争优势

——访温江区政府副区长、成都医学城(科技园)党工委书记路红星

“产业功能区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是解决园区模式产城脱节、职住分离、功能单一、配套缺失等弊端,实现产城融合,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路红星介绍说,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产业功能区的要求,成都医学城(科技园)高水平编制功能区规划,高效率推进功能区建设,成都医学城发展态势良好。

工作方法上,成都医学城建立“1+1+N”中外专家联动机制。聘请美国BCG 咨询公司编制产业规划、上海新城市设计院编制城市规划,邀请省区市行业部门帮助分析现状、短板,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开展16个子课题研究,既同台竞技,又相互切磋,解决了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两张皮问题。

规划理念上,成都医学城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准确把握生物技术、医疗人工智能、价值医疗、全程健康、医药工业4.0全球健康产业五大发展趋势,确定8个产业方向17个细分领域,制定“两图一表”,抢占制高点。

发展策略上,重构人城产、跨界融合。遵循温江“南城北林”空间格局,打通医学、医药、医疗、AI/大数据四大领域创新链,激活“生态本底、产城融合、城市魅力、服务功能”四大要素云,优化“资源、政策、协同”三大机制保障。与攀枝花西区协同共建国家级综合创新康复辅具产业园,勇担全省健康产业主干。

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成都医学城将强力推进提质增效,腾挪高质量发展空间,力争通过 3-5 年努力,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前10强,真正成为全省医药健康产业主干。

本报记者 赵一 白洋 摄影 胡大田

新闻推荐

你养我小 我养你老 张培军夫妇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母亲

张培军在家照顾母亲早上8点,家住温江区涌泉街道共耕社区7组的张培军来到母亲床前,先查看母亲的情况,随后侍奉母亲起床,而他的...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