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日报网董晓尚做强网络问政给力社会管理四川省

四川日报 2012-09-18 17:51 大字

□四川日报网 董晓尚

做强网络问政 给力社会管理

9月13日,四川省各地集中对一批网友在人民网上给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的留言作出回应,共计14条,其中涉及公务员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动漫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网友留言表达对公务员考试的疑问,担心是否一定要“有关系、送钱”才能成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认真回复,指出通过“四大措施”将保证公考“在阳光下进行”。

网友留言既有此类抽象层面咨询,又有具体困难反映。西充县网友留言追讨修路工程款。对此,西充县委群众工作部回复表示已处理,并欢迎“进一步反映或咨询”。来川投资的山西网友留言询问成都温江区“阳光工程”事宜,温江区商务局快速回复:并未引进“阳光工程”项目,第一时间澄清网友误会。

我们看到,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回复网友留言,并非偶然为之。通过系统查阅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和人民网相关新闻报道可知,四川省领导及各相关部门,早已将其视为一条常规网络问政通道,定期集中回复网友留言,倾听民声。

媒体平台之外,各地也在量身打造各自的网络问政之路。其中,广元市作为全国、全省较早重视网络社情民意,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的城市,以市委书记信箱、建言献策论坛、微广元等为主要平台,倾听民意,汇集民智,服务民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市民拥护。

正如广元做法所昭示的,“网络问政”包含着先进的社会管理思路、开阔的眼界、包容的态度和行动的决心,是网络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开放透明公共决策的重要选择。做强网络问政,给力社会管理,已成为省内各级政府的共同目标。

关注乡村教师 托起教育“底盘”

教师节当天,《华西都市报》报道了广安乡村教师何进、阳艳“自愿留在山上守护33名小学生”的故事,成为关注乡村教师的众多媒体、网友中的一员。相关统计显示,在中国,800余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余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任务。

9月9日晚上,央视播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最美乡村教师”团队——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达祖小学教育志愿者,备受四川媒体和网友关注。

9月13日,四川日报新闻纵深版刊发报道 《300多名达祖小学支教者获评“最美乡村教师”》。新浪微博网友“睦星”表示被志愿者的美丽青春所感动。网友“静心舒远”写道:在达祖小学见证爱的传递并成为参与者,深感幸运。

达祖小学志愿者、微博网友“泸沽湖畔的背包人”在微博中透露,“颁奖晚会播出后,收到很多朋友的电话问候和鼓励,成都一位已退休阿姨打来电话,流着泪说要到学校为我们这帮年轻人做饭当后勤,实在太令我们感动。”

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每个乡村教师都有机会在聚光灯下收获鲜花和掌声。四川日报网网友“胡文江”诚挚建议: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多行“雪中送炭”之举,不做“表面文章”,如此乡村教师幸甚,孩子幸甚。

学生爱普通话 四川方言咋办

本周,有本地媒体关注“部分学生拒讲四川方言”新闻。报道指出,成都部分小学生钟情普通话,对家乡土语 “四川话”产生排斥心理。

四川大学语言学教授杨文全认为,语言是身份的象征。如果不愿说四川话的孩子越来越普遍,可能会造成他们与本土文化之间产生隔膜,文化也自然难以传承。

外省网友“麻麻瓜叔”支持普通话:方言作为文化,当然应该承传,但是不能因为方言阻止多样性文明的进入。

乐山网友“天地人”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我们不能拒绝。希望家长、老师要注意引导校正。

成都网友“腾羽”持有较自由的文化观,“就像人们曾钟情台湾腔、广东腔,类似现象是社会现实变迁的文化投射”,自有其“生老病死”。因此担心四川话或四川文化的未来,未免过于杞人忧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邹渠中午成都市温江区升和药厂成都水文局

□本报记者邹渠10月15日中午,成都市温江区升和药厂。成都水文局的水质监测车开到该厂院内,检测人员张杰打开一口地下水监测井盖,将手提电脑连接上设在水井里的监测仪器,水井的水位、水温等数据立即在...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