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著传播“天府文化”的先驱

四川农村日报 2022-02-25 00:40 大字

《岁华纪丽谱》。 资料图片

《蜀锦谱》。 资料图片

蜀锦。 资料图片

  费著,生卒年不详,元代华阳(今成都市)人,曾任汉中廉访使,后调重庆府任总管。官至太史院都事、翰林学士。费著为官之余,孜孜不倦地收集、整理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的节庆、习俗、人口、钱币、特产、工艺、历史、文化等,编撰出了“七谱”(即:《岁华纪丽谱》《蜀锦谱》《笺纸谱》《楮币谱》《氏族谱》《钱币谱》《器物谱》)、“三记考”(即:《蜀名画记》《成都志序》《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同考》)等史料。

明代大文学家杨慎奉四川巡抚刘大谟所邀编纂《四川总志》时,发现了费著编撰的那些文字简短、文风朴实但又富有史学价值、文化价值的著作,并将其中的《岁华纪丽谱》《蜀锦谱》《笺纸谱》《楮币谱》《器物谱》《蜀名画记》等收入《全蜀艺文志》中。从此,费著的“七谱”“三记考”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四川史志的第一手资料。

□贾登荣

《岁华纪丽谱》

管窥成都人的休闲生活

在《岁华纪丽谱》的开篇,作者写道:“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四方奇技,幻怪百变,序进于前,以从民乐。岁率有期,谓之故事。及期,则士女栉比,轻裘ㄚ服,扶老携幼,阗道嬉游。或以坐具列于广庭,以待观者,谓之遨床,而谓太守为遨头。”从这段话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到几重意思:一是成都“地大物繁”,也就是说成都物产丰富,人民生活相对富裕;二是“俗好娱乐”,也就是说民间有喜欢娱乐的传统;三是每当节日,当地太守“车服鲜华,序进于前,以从民乐”。官员加入到休闲的行列来,助长了娱乐之风盛行,休闲成都自古名冠天下。

从《岁华纪丽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成都的节日特别多,节日过得相当频繁。通过《岁华纪丽谱》,我们可以知晓,成都人从春节开始,到冬至结束,一年中要过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节日,除了农历的六月、十月之外,基本上是月月都有节过;有时一个月还要过几个节。

成都的节日时间延续长、规模特别大。成都不但节日多,而且节日过的时间也十分长。如正月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八,几乎天天都在过节;再如三月,从三日开始,狂欢一直要到十九才终止,节庆达到了半个月之久。这,应该是少有的。时间长,而且规模大,是成都节庆的又一特色。如四月十九日的浣花夫人诞日这天,“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泝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帟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胜”,从中可以窥见其盛大场面;再如九月九重阳节,成都官方就要“宴监司宾僚于旧宣诏堂,晚饮于五门”。而冬至节,更是“宴于大慈寺。后一日,早宴金绳寺,晚宴大慈寺。”

成都人除了过天下统一的节日外,诸如春节、中元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之外,还自行“创造”出一些节日。在创造的节日中,有正月初五的“蚕市节”。成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丝织业发达,蜀锦更是一枝独秀。为了保证年年蚕茧丰收,成都人就发明了这个节日。这一天,成都官方要在衙门的“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等“五门”中大设宴席,缅怀、祭拜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也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蚕丛氏。

《蜀锦谱》

研究古代蜀锦的专书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释名》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

首先,《蜀锦谱》记述了成都织锦院的设置、规模、分工、产量、产品用途,管理方法、建置沿革。作者在文中首先指出成都织锦院设置的时间:“元丰六年,吕汲公大防始建锦院于府治之东,募军匠五百人织造,置官以莅之,创楼于前,以为积藏待发之所,榜曰锦官。”“元丰六年”,就是宋神宗时期,大约在公元1078年到公元1085年之间。而具体负责创办织锦院的,是宋神宗时期担任过成都太守的吕大防。成都织锦院规模如何呢?《蜀锦谱》引述了吕大防的一段记载:“设机百五十四,日用挽综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五十四,练染之工十一,纺绎之工百一十,而后足役。”织锦院共有“织室、吏舍、出纳之府,为屋百一十七间。”织锦院一年所需的丝也是不小的数量:“岁费丝,权以两者一十二万五千。红蓝紫茢之类,以斤者二十一万一千。”所产的锦分为“上贡锦、官告锦、臣僚袄子锦、广西锦”;每年产量有六百九十匹。

其次,《蜀锦谱》对织锦院所生产的锦缎品种、名称,一一加以了记录。其中北宋时期主要为皇宫生产“八答晕锦”;还生产“官告锦“,品种有“盘球锦 簇四金雕锦 葵花锦、八答晕锦、六答晕锦、翠池狮子锦、天下乐锦、云雁锦”;也生产“臣僚袄子锦”,品种有“簇四金雕锦、八答晕锦、天下乐锦”等;蜀锦不仅品种丰富,而且颜色、式样也是斑斓多姿。从《蜀锦谱》的记载中可以知道,蜀锦的颜色有“红、紫、绿、黄”等,式样有“百花锦、云雁锦、樱桃锦、林檎锦、雪花球露锦、孔雀锦、八仙锦、金鱼锦”等等。

《笺纸谱》《楮币谱》

揭秘“交子”的制作

费著在《笺纸谱》中,详细记载了成都造纸的方法,以及成都纸张的种类,为研究成都及四川造纸史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首先,费著对造纸的工序、流程加以了介绍。他说,“凡造纸之物,必杵之使烂,涤之使洁,然后随其广狭、长短之制以造砑,则为布纹,为绫绮,为人物花木,为虫鸟,为鼎彝,虽多变,亦因时之宜。”也就是说,先要把用于造纸的原料,用木杵或石杵捣碎,然后放在水中洗涤,让它变得清洁;纸生产出来以后,加以晾晒,并根据它的宽狭、长短,进行打磨抛光,最后生产出各种各样规格、花色的纸张来。

《笺纸谱》还特别记载了当时成都双流最有特色的几种纸。这些纸“皆以楮皮为之。”“楮”,即今天的楮树,是一种落叶的乔木,是造纸的上等材料。用楮树造的“纸有四色,一曰假山南、二曰假荣、三曰冉村、四曰竹丝”接着他又专门解释了“假山南、假荣、冉村、竹丝”这种颜色的品牌纸得名的由来。

“楮皮纸”,并非普普通通用来书写的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是制造纸币——“交子”的专用纸张。为此,费著撰写了一册《楮币谱》。

从《楮币谱》中可以看到,“交子”的样式、色彩也相当有讲究。费著记述说:“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六印皆饰以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从中可以发现,“交子”的样式、图案,是多姿多彩的。

新闻推荐

记忆里的蛋烘糕

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初2021级12班喻梓涵“卖蛋烘糕喽——”摊主又在叫卖她的蛋烘糕了。我常常梦见这个情景...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