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海关“黑科技”现场 感受高效服务与无形监管智慧通关 快而不漏

成都日报 2019-05-13 01:37 大字

成都高新综保区双流园区智能卡口

成都铁路口岸3D堆场管理系统

海关关员到企业调研通关服务需求

5月6日下午3时许,从亚的斯亚贝巴飞来的ET636航班降落双流国际机场。一名旅客走下飞机拖着行李箱准备离开海关旅检现场,却被现场的海关关员拦住了。这名旅客顿时惊慌起来——没想到自己耍 “小聪明”藏匿在行李箱里的违禁物未逃过海关的火眼金睛。

同一时间,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载有保税货物的货车来来往往,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走ETC通道一样——“秒通关”。园区海关监管卡口附近的停车场,冷清空荡替代了往日的热闹非凡。自从实现“秒通关”后,进出保税区货物通关时效大幅提升,企业通关费用也明显下降。

这一切,都因“黑科技”而实现。近年来,成都海关以创新驱动践行“科技兴关”战略,打造“智慧蓉关”,口岸智能审图、智能卡口、3D堆场管理等众多承载“黑科技”的监管服务相继亮相,用科技创新促进提质增效,推动开放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进成都海关这些“黑科技”现场,目睹智慧海关建设下的新时代海关监管服务。

A

“黑科技”之智能审图——

扫一扫“秒识别” 违禁物无所遁形

“这是旅客藏匿在行李箱里的象牙制品手镯,因为是侧面扫描,二维图上显示只是一条粗线,但是系统却报警并标识出‘疑似象牙’的提示,如果是人工识别,就较难辨别出是象牙制品。”5月7日,记者率先来到成都海关所属的机场海关旅检现场,总控科主任科员吴钰豪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这是5月6日对入境航班旅客携带物监管时生成的图像。

然后,吴钰豪侧身点开另一个显示屏上的图像,上面清晰而直观地显示出旅客所藏匿手镯的模样,“这是系统生成的3D图像,当我们从二维图不能确认违禁物品时,看3D图像就一目了然了,清单物品检出率达99%以上。”

当天,该系统还检查出旅客藏匿更为隐蔽的入境禁限物品。一名旅客把象牙制品手串珠子拆散后,藏匿在行李箱中的两个奶粉罐里,试图逃过海关监管。然而,当他拖着行李箱准备出关时,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开箱查验中,海关关员从这名旅客的行李箱中查获共计550克重的象牙制品——数粒手串珠子和一枚印章。

再隐蔽的藏匿行为,在这个系统面前都是徒劳的。点开当时生成的图像,行李箱中两个奶粉罐里数颗圆珠形状的物品历历在目。“这就是远程智能审图带来的魅力,让口岸监管服务变得高效而准确。”吴钰豪说,旅检现场守卫着国门安全第一道防线,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多且复杂,现场判图关员长时间高强度进行判图作业,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可能出现误判、耗费时间长的局限性,智能审图技术通过“机器代替人”,具有速度快、审图稳定、多角度判的特点。

智能审图是海关总署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科技创新攻关项目。成都海关是全国首家将CT机检设备运用到旅客行李物品先期机检的海关,成都航空口岸旅检现场是第一批全国智能审图试点现场。2017年11月,成都双流机场海关旅检现场正式启用智能审图技术,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空港旅检试点现场。

成都作为“航空第四城”,出入境人数近年来呈现迅猛增长态势。成都海关对旅检模式不断升级,上马智能化通关项目,既提升旅客通关的体验感,又进一步推动精准查缉,把非法、有害物品挡在了国门之外。

借助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成都海关在全国海关中率先推进“智慧旅检”建设。传统的通关方式是旅客在行李带上取行李后排队过检,现在旅客下了飞机取得行李后就不用再过一遍X光机了。“智慧旅检”是通过CT机进行行李预检、远程智能审图、智能通道闸机、智能查验台等操作,将目前集中于过关通道的“纺锤形”通关模式优化为前推后移的“哑铃式”通关模式,以空间换时间,口岸通关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实现既“通得快”又“管得住”。据成都海关统计,旅客正常通关时间由以往6-8分钟缩短为2-3分钟。

作为“智慧旅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审图创造性地将海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利用深度学习、云计算等最新算法与系统架构,实现违禁品智能识别等功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海关一线监管深度融合,发挥机器辅助人甚至替代人的作用。通过测试对比,智能审图系统对毒品、象牙等数种清单物品鉴别,能达到高级人工审图水准,而且判图时间仅为人工审图单位时间的五十分之一。

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机场海关旅检现场共完成审图45万余幅,发现异常6万余幅,数类清单商品检出率达99%以上。目前智能审图重点航班覆盖率已达100%。开展智能审图试点以来,有效地提升了违禁品检出率。

试点过程中,成都海关运用大数据资源,分析研判关区内的高风险要素,总结关区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走私特点、走私手段和藏匿方法等,结合口岸实际开发出具有空港旅检特点的物品算法,形成了一套“成都经验”。如今,智能审图技术开始在全国推广,“成都经验”也被广泛运用。

B

“黑科技”之智能卡口——

不停车“秒通关” 车到卡口自动抬杆

智能审图这项“黑科技”让禁限和涉税物品无所遁形,也让众多守法旅客享受到了通畅的通关服务。科技创新技术运用于海关监管一线,如果说智能审图让人流往来更加便捷,那么另一项“黑科技”则让物流更加高效。这就是记者走进海关“黑科技”现场的第二站——智能卡口。

站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通关卡口前,可以看见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川流不息,整个现场清静有序,非查验货物车辆进出卡口跟在高速上过ETC通道一样,不用停车几秒钟就缓缓通过了。

在现场,一辆车牌号为“鄂FLE651”的大货车从综保区内开出来,在过通关卡口时,系统扫描车牌后传送后台验证信息后,显示屏上显示“核放单货物正常”,然后卡口栏杆立即自动抬起,货车缓缓驶离卡口,前后时间不到5秒钟。

“之所以能够这样快速地通关,这是因为有一套智慧系统服务作保障。”成都海关所属的锦城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张汉介绍,2018年11月29日智慧系统上线运行,通过车牌光学识别、卡口自动触发运抵、微信公众号报关业务查询等功能,全面推行“提前申报”,再造货物进出区流程,从而提升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载货入区车辆整体平均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27小时缩短至30分钟,载货出区车辆整体平均通行时间由原来的2.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尤其是非查验货物车辆实现不停车“秒通关”。

锦城海关监管二科科长刘国瑛称,智能卡口启用后直观地带来了效率提升、费用降低、差错减少、信息共享四大成效。在通关卡口附近有一个停车场,以前供进出保税区的货车司机停车办理通关手续,“现在这个停车场已见不到一辆货车,因为自从智能卡口投用后,进入保税区的货车司机不用停车下来经过制卡、制单等流程,车辆行驶至卡口处,通过光学号牌自动识别,并自动感应触发生成‘放行’或‘查验’指令,除了不超过5%被布控查验的货物,95%的货物能够实现出入保税区‘秒通关’。”

目前,双流园区卡口22条货车通道都建有光学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只要进出车辆提前完成车辆信息备案、核放单绑定,车辆进出园区卡口时,可实现地磅自动采集重量、系统后台检验核放单信息并自动抬杆放行。

这样一来,司机省去办理IC卡、刷卡、退卡等环节,减少货物入区等待时间,提高货物通行效率。同时,由于减少了IC卡制作与申领、场站录入信息并打印运抵报告、待检区等待查验等环节,以及自动运抵代替人工运抵,直接减少了以往场站收取的制卡费、制单费等费用,降低了企业的通关成本。据测算,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通关全程无纸化,企业单次费用降幅40%-70%。

“这彻底改变原有运输、报关‘串联’模式,当进区货物还在运输途中、出区产品还在生产线上时,报关行就可以提前进行报关申报、备案车辆信息、绑定核放单等,实现运输、报关并行。”成都海关新闻发言人尹亮称,通过再造货物通关流程,实现多方联动和信息共享,企业、报关行和司机都能掌握影响通关时间的堵点和原因,倒逼企业和报关行提高报关效率,减少货物等待时间,提高货物整体通行效率,受到企业一致好评。目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铁路口岸、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 (B型)等海关监管区域,都建有智能卡口系统。

通关效率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有力地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四川外贸以1460.2亿元的进出口总值、25.1%的同比增速,延续了2018年的增长态势,增速远高于同期全国3.7%的整体进出口增幅。其中,成都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值1238.2亿元,同比增长21%,继续保持全省外贸“领头羊”地位。而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规模继2018年居全国综保区首位后,今年一季度再次以908.2亿元进出口规模,在全国综保区中继续排名第一。

C

口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提升通关效率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效通关服务。在科技兴关战略推动下,成都关区监管服务中的“黑科技”远不止这些。除了智能审图、智能卡口,还有“金关二期”工程、无纸化通关、智能电子关锁、汇总征税、3D堆场管理系统、关区实验室等也相继亮相运行。

在成都铁路口岸,每年运输标准集装箱达10万个,集装箱监管堆场占地近3万平方米,口岸货物数量大、种类多,堆场管理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如何高效而安全有序地监管这些集装箱,成为摆在海关面前的一大课题。于是,以堆场“3D仿真、虚拟现实”建设为核心的3D堆场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3D堆场管理系统,将铁路口岸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给用户创造一个和实际场景一致的三维堆场,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观测、可交互的三维场景。实现堆场内三维数字化管理,在办公室内就如进入堆场场区内一样,使堆场内储位位置、储位占用情况、储位集装箱层级摆放情况,以及集装箱信息展示变得更加直观、易用,极大提升管理效率。

自2012年底以来,成都海关借助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大力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改善口岸营商环境,实现“科技兴关”目的。统计显示,6年以来,成都海关信息化建设总投入上亿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投入信息化设备5000余台(套);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4项,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1件。

伴随通关“引智”逐步深入推进,通关效率获得明显提升。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是指进口货物从到港至货物允许提离的时长,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则指出口货物从运抵海关监管区至报关单单证放行的时长,这两个指标均是反映通关效率的重要指标。自2017年实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以来,成都关区通关时效明显提升。根据海关总署最新通报,今年3月份成都关区进口整体平均通关时间为42.98小时,较2017年同期压缩了64.49%;出口整体平均通关时间为1.35小时,较2017年同期压缩了63.14%。

成都海关科技处副处长李磊称,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切实践行科技兴关战略,建设“智慧蓉关”。紧跟时代趋势,加强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将先进技术和海关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分析全省各地区报关单涉税风险和商品准入风险。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成都关区平行进口车动态监管效能。充分利用“智慧蓉关”建设成果,不断强化海关监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维护国门安全,为地方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企业声音】

通关监管服务“引智”

倒逼企业管理“提效”

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正在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感知。

成立于1999年的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致力于CFM56发动机维护、修理和大修(MRO)的中外合资企业。在该公司生产资源部经理何大文看来,通关智能化不仅让企业货物通关时效提升、通关费用降低,而且还推动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方面企业管理必须足够智能化、现代化,才能与海关监管智能化系统有效对接,这就倒逼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海关监管因智能化而变得无形,丝毫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有利于企业静下心来安心谋发展。”何大文称,企业几乎感觉不到海关监管,但是实际上海关监管力度并没有放松,因为科技创新全面优化了监管高效。何大文认为,作为从事保税维修业务的企业,公司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通关环境和监管服务,2018年公司维修发动机140余台,维修业务量位居全国第二,预计在未来5年内年业务量将突破300台,“近年来海关不断推行创新改革措施,提升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让企业切实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改革带来的红利”。

对于成都通关环境,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也深有感触。通过与海关合作,戴尔在成都创造了一种全国首创的工单式报关模式,在成都海关试点后又在全国推广,“现在成都海关的出口业务通关模式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已经实现无障碍、无纸化通关。”

【专家观点】

海关总署科技专家李晓敏:

借助科技创新力量 走转型升级之路

坚持智慧监管和优质服务并重,不断用创新手段破解海关监管中的瓶颈和难题,向科技创新要通关效率、要监管效能、要人力保障,成都海关可谓走出了一条借助科技力量转型升级之路。

成都关区通过深挖大数据应用潜能,提高海关监管精准度,借助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力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依靠科技手段和模式创新,建立与现代物流相融合、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新型通关物流模式,通过合理的运输线路、快捷的通关模式、高效的监管流程助推企业缩短运输时间,节约运输成本,切实改善物流这一长期制约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6年前,全域通关模式率先在成都综保区和双流空港之间实施,简化10项通关手续,一年来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1500万元。该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4G等先进科技手段,建立进出口领域统一的通关监管物流服务信息管理和交换平台,构建起高效、便捷、智能化的物流体系,有效促进四川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后期建设的海关总署“金关二期”工程在成都海关实施中沿用了该项目的主要基础设施、设备,为全国通关一体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同样借助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成都海关在全国海关中率先推进“智慧旅检”建设。

再如,在成都空港国际快件中心,借助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监管手段,实现集中审单、集中查验、自动分拣“一站式”快速通关,形成快件监管高效化,促进空港国际货运业务发展。

满足口岸人流和物流的高效体验,是一个城市敞开大门扩大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近年来,成都海关借助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力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改善口岸营商环境,让出入境旅客感受到“走得更畅”的出行体验,让进出口企业享受到“更快更省”的通关服务。

【政策链接】

建设通关便利示范城市

列入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七大举措之一

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成都就召开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去年,成都出台的对外开放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提出了包括“建设通关便利示范城市”在内的“7个建设”举措。

围绕建设通关便利示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口岸开放体系,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建设和青白江成都铁路口岸开放,加快申报设立新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并且,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互联网+”口岸服务,推进深化通关监管环节“去繁琐”改革,实施“一次性联合检查”和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通关便利化创新,实现进出口货物通关准备、货物提离时间压缩三分之一,提高口岸整体竞争优势。

营造一流的开放口岸营商环境,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和通关便利化,是成都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成都围绕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断优化和改善营商环境,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创新。

本报记者 杨富 图据成都海关

新闻推荐

延伸平安“触角”双流区开展高校消防应急演练

昨日下午,位于双流区西南民族大学突然警报声响。“北区生活广场食堂三楼厨房,因为操作间油锅起火,引发火情……”一场以校园...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