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巴一家人 藏汉一家亲 ——来自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的报告(上)

甘孜日报 2016-05-11 00:07 大字

双流区委书记周先毅在巴塘调研援建项目建设情况。中国弦子的故乡——巴塘。双流国际机场。巴塘县委书记汪玉琼、县长张家志在政务中心建设工地调研。正在建设中的巴塘教育园区。

■本报记者 袁飞

引言

青藏高原,素有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美誉,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地球第三极,离太阳最近的圣洁之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大地,广袤辽阔,风采妖娆。厚重的康巴文化、绚丽的风光美景、迷人的民族风情、富饶的资源优势,使甘孜具有超凡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高寒的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甘孜与内地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和内地各省市,不断对甘孜进行多方面援助,为甘孜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县就是众多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双流援藏干部带着热情和真情来干实事、把藏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办,在广袤的大地上结下累累硕果。

2012年以来,成都市双流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省委“7+20”对口支援藏区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藏区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对接巴塘,及早谋划工作,紧贴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与巴塘县委政府会商形成《对口支援五年实施规划(2012—2016年)》和“双巴同心、汉藏一家‘2+6’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落地见效。

截至目前,已划拨到位援建资金1.0698亿元、完成投入8705.8万元,实施项目28个、竣工19个,有力助推了巴塘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为巴塘县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巴塘县,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双巴一家人、藏汉一家亲、共干一家事”的生动场景。

走进巴塘

太阳,冉冉东升,

蓝天,白云飘舞,

辽阔草原,牛羊成群,在欢快吃草,

中山广场,男女老少,在轻歌曼舞……

这就是巴塘,这就是“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2012年以来,成都市双流区已派出第三批援藏干部来到巴塘,这些援藏干部,大多正当盛年。在内地,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幸福,衣食无忧,享受天伦。但是,他们怀抱理想,有的孤身一人,有的夫妻同行,来到巴塘,一干就是两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碧蓝碧蓝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的流云,险峻连绵的山脉,迎面而来的高原雪域的寒风……梦中的巴塘,一下子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这些都市人的眼前。他们看看天,云很高,天很蓝。尤其是太阳的光如金子般纯澈,刺得他们睁不开眼睛,强烈的紫外线仿佛要把人烤焦一样,从头到脚都感到有一种炽热的疼痛。两年前,作为双流区第三批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带领着22名队员,从富甲一方的川西坝子双流来到了康巴高原小城巴塘,随同他们一起的还有新津县第三批对口援建巴塘的17名队员,当他们一走进巴塘时,就意味着要面临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和挑战。

来到巴塘县的第一个晚上,不可避免的高原反应带来了失眠,双流区对口支援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干脆不睡了,认真翻看有关巴塘的资料。第二天,他俩不顾身体不适,立马开始跑基层、访群众、做调研,着手规划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双流援藏干部不仅走进了巴塘,而且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融入到了这片土地里,他们时刻把巴塘农牧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为贫困农牧民办实事、做好事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和始终目标,积极开展“多进藏家门、多知藏家情、多问藏家苦、多解藏家忧、多交藏家友”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增进两地干群的深厚情谊,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他们呀,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基层乡村的路上。”巴塘县的干部常常这样“调侃”双流援藏干部。五年来,从进入巴塘的第一天起,双流援藏干部就把自己当成巴塘人,他们挨家挨户地串门,了解民情,倾听民声,他们学藏语、吃糌粑、喝酥油茶,更把当地农牧民的安危冷暖常挂在心。

“支援和帮助只是暂时的,关键是要在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巴塘县委书记汪玉琼不止一次地对当地的干部群众这样说。

近日,记者走进巴塘,许多人告诉我们,援藏工作队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这种改变,既有看得见的项目建设,又有看不见的观念博弈。更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是,这种博弈是双向的、长远的,两年间,现代都市文明潜移默化地浸润了藏区的土地,而雪山草原的广袤与坚强,也加速了援藏干部的历练成长。

“五年来,巴塘县委、政府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不仅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而且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最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双流区对口支援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十分感慨地说道。

从盆地到高原,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工作生活条件,其中的反差是巨大的,考验与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但进藏以来,双流区援藏干部时刻牢记嘱托,视巴塘为第二故乡,藏族同胞为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艰苦,克服困难、勤奋工作,他们把难以割舍的亲情转化为深厚的民族感情,全心全意为巴塘人民谋福利。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使群众尽快能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许多援藏干部每次下基层,总要深入贫困农牧民和职工家庭,问寒问暖,看望和慰问贫困群众,以实际行动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才互动

筑牢发展根基

望着延绵至天尽头的群山,夕阳西下,暮烟迷远岫,才知道自己已经深入到古朴且深邃的大自然怀抱,久居城市的那份沉郁的心情不经意间豁然开朗了。静听飞泉淅淅,溪涧湍流,或听金沙江水轻吻山岸,仿佛是那柔美的琴韵,荡涤尽了一身的尘埃。

2015年8月3日至4日,双流区委书记周先毅率队前往巴塘县,就该县切实抓好对口援建工作,更好地推进援建项目落地见效,帮助巴塘群众早日奔康致富开展调研。

在双流巴塘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上,双流区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黄甲街道、黄水镇分别与巴塘县夏邛镇、亚日贡乡、德达乡、竹巴龙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捐赠了帮扶资金;双流县工商联、商会,以及许多民营爱心企业向巴塘县工商联、结对乡镇和贫困学生捐赠了帮扶、助学金;所有镇(街道)、单位、企业共捐赠对口帮扶资金160万元。

藏区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在藏区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藏区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本地的干部去推动,藏区的稳定最终还是要靠本地的干部去维护。为此双流区党委政府坚持把提升藏区干部能力素质摆在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人才互动百千工程,变单向派驻干部的“人才输血”为双向互动的“人才造血”,着力提升藏区干部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

首先是“送出去”培训锻炼。组织巴塘干部到双流开展专题培训8期,培训干部1000余人,选派48名巴塘机关干部到清华、北大、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等高校学习,开展挂职锻炼培养17人。同时,组织巴塘县各部门业务骨干共100余人到双流区跟岗培训。其次是“请进来”传经送宝。组织双流30名医疗专家对巴塘县卫生系统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和对口指导;组织4批40人次党政干部及技术专家进藏开展培训,帮助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200余人次。第三是“传帮带”互动培养。认真落实“千名干部人才传帮带万名干部人才计划”,通过集中培训、座谈交流、个别指导、对口交流等方式,5年来“传帮带”巴塘本地干部人才1000余人次。

格桑梅朵

绽放幸福之花

“师傅,安上这个太阳能热水器就能洗澡了吗?”“以后,我们真的可以天天洗澡了吗?”……在巴塘县波戈溪乡中心校学生宿舍楼上,一群学生围着正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人,既高兴又好奇,当得知第二天就能洗上温暖的“淋浴”后,5年级学生卓玛高兴得跳起来,“好幸福哦!以后能天天洗澡了!”

“真不敢想象,两年前,学校生活用水都非常紧张,和村民在同一个地方‘争水喝\’,有时水源还被牛羊粪便污染。”波戈溪乡中心校校长洛桑郎吉则告诉记者,双流县对学校实施了格桑梅朵绽放工程,通过提高取水口、用管道引水、建蓄水池等措施,解决了学校用水问题。如今又为学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全校师生多年的梦想。

培养青少年,做好教育群众工作,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是双流援建指挥部努力的重点。他们努力奔走,筹资建设教育园区、解决学校饮水困难,资助家庭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免费到双流就学,精心培养下一代,不断增进民族友谊。

清脆的下课铃声在巴塘县莫多乡中心校内回荡,同学们涌出教室,在并不宽敞的操场中嬉戏玩耍。在一间教室门口,老师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从一根管子中流出,三年级学生丁真志玛和同学们围在一起,欢快地用水洗手、洗脸。

“多亏了双流的帮助,让全校140多名学生在饮水卫生上有了保障。”校长达瓦吉村介绍说,学校和整个村子的饮用水都是高山雪水,村里分别在山上和山脚建了蓄水池,水流通过一条河道从山上的蓄水池流到山脚的蓄水池,学校和村里人直接在山脚蓄水池里取水饮用。由于河道没有覆盖而裸露在空气中,牛羊直接在里面饮水,因此流到山脚的蓄水池里面的水很不卫生,学生们经常出现肠胃疾病。不仅如此,在村里缺水的时候,校长和该村干部只能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运水回来给孩子们饮用。“去年5月,双流为我们在山上蓄水池处安装了一根直通校园的水管‘专线\’,并在学校背后修建了一口净水池,把水源一下上移了3公里,让孩子们的饮水安全有了保障,也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

据了解,双流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援建,实施了格桑梅朵校园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02.25万元,为巴塘县德达、波戈溪、莫多等三所学校铺设了供水主管道16公里,配套输水管网4.5公里,新建清水池(蓄水池)5座、120立方米,解决了3所学校800余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结余资金还补助改造了县城公立幼儿园的电路安全隐患、排水沟和波密乡格木村村小饮水工程,维修了莫多乡中心校学生食堂。分别为巴塘中学、苏哇龙小学、竹巴笼中心校和团结小学安装了由企业捐赠的30台总价值24万元的太阳能热水器,使2000余名学生告别了冬季无热水的历史。

巴塘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8.9%,但是教育工作的开展却是一项让人头痛的难题。以县人民小学为例,学校有学生1300多人,而占地面积仅13亩,加上现在家长、孩子求学的愿望越来越强,很多来自区乡的家长也想把孩子送到县人民小学,这样一来,原本规划能坐40人的教师,往往塞了60人甚至80人。县中学有1400多名学生,占地面积17.5亩,但因为中学有三四百个住校 学生,拥挤情况比小学更严重,孩子们做课间操,也只能选择在楼道、楼顶,这让老师们都看到了安全隐患,不仅如此,支教老师的住宿也无法解决。

“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扶贫先扶智”。双流区党委政府深刻意识到,抓好藏区孩子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衷心拥护者、坚定支持者和自觉维护者,是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为此,双流区大力实施了格桑梅朵绽放工程,开展藏区学生进成都感受祖国繁荣、进学校体验现代教育、进家庭结对认亲的“三进”活动,并选送藏区优秀学生到双流读书、选派藏区教师校长到双流跟班培训,让藏区师生走出大山、走进繁华都市、感受现代生活,让他们实地体验、亲身感悟,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思想观念得到洗礼。

两年来,60名巴塘籍初中毕业生免费到双流三所国家级重点中学就学,并组织了3批双流专家讲师团队到巴塘,采取互动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指导巴塘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长800余人次,同时选派了12位教师到巴塘中学和人民小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送出去”和“走进来”,充分促进了双方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育人方式和校园文化等的资源共享,努力缩小巴塘教育与内地之间、州内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学校,像电视里面的景区一样。”当7岁的巴塘小学生多吉翁姆踏进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校园时,眼前的景象让50名像多吉翁姆一样很少甚至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巴塘孩子们兴奋不已,而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孩子们分别参观了黄龙溪古镇、锦里、杜甫草堂和金沙遗址、四川科技馆和天府新区,并来到双流结对家庭中与双流“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一同生活。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略到文明发达的现代都市和新奇奥妙的现代科技,体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感受到了藏汉一家亲的情谊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截至目前,已组织8批、375名巴塘中小学生赴双流参加“三进”体验活动,已选送100名巴塘籍中学生在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华阳中学就读,有35名教师和校长到双流参加跟岗培训、教学观摩、座谈交流和参观考察。

同时,投入3600万元抓好教育园区设施设备援助、公立幼儿园援建和校园安全饮水等工程,目前总投资2716万元的教育园区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教学设备采购基本完成,格木村小、莫多等三所中心校“安全饮水”工程已投入使用。

双流区对口援建巴塘教育园区项目,园区占地面积200亩,规划了2所各能容纳200名学生的小学和1所能容纳3000名学生的中学,将涵盖巴塘70%的学生。巴塘中学教学楼和辅助用房建成后,将成为甘孜州最大的单体建筑。

(本版图片均由双流对口支援工作队提供)

新闻推荐

纳溪区东升街道扎实抓好防汛工作

入汛以来,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严格落实各项措施,扎实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东升街道本着“早准备、早落实、早安排、早排查”的原则,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与各村(社区)签订防汛目标责任书,实行防汛...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