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破解群团发展难题
———泸州市探索建立基层群团工作中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张立东 罗之飏
春夏换季,泸州爱心衣屋公益组织负责人黄强更忙了,来自各乡镇群团工作中心的信息不断反馈到他手机上。“以前送爱心,我们自己联系或通过市县一些部门联系,效率不高,现在我们和乡镇的群团工作中心建立联系,哪个地方有群众需要爱心救助,我们就能到哪里精准对接。”黄强说,基层群团搭建起公益组织和受助人的连心桥,大家干劲十足。
基层群团是群团工作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夯实?面对基层群团转型发展的难题,如何破解?按照省委构建大群团工作格局的部署要求,泸州市探索推进乡镇(街道)群团工作中心建设,着力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了基层群团发展难题。
破解“三无”困局 小中心发挥大作用
“以前基层群团工作难做,无钱、无人、无阵地。”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群团工作中心主任徐飞用三个“无”概括基层群团组织曾经的工作困局。
如何破题?去年起,泸州在纳溪区开展试点,采取定人员、定经费、定阵地举措,整合群团力量,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严格管理考核,有效提升群团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组织的水平。“经过改扩建,我们的阵地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每年区上解决15万元经费。”徐飞介绍,他另外一个身份是街道党委副书记。如今,永宁街道的廉政新风进万家、关爱空巢老人·情系留守儿童、永宁原创等活动已形成特色品牌,惠及3万多群众。群团工作也实现三个转变:从后台走到前台;从各自为政到共建共享;从单打独斗到引导更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
试点中,纳溪区确定由镇(街道)党务副书记兼任群团工作中心主任,妇联、共青团等负责人兼任中心副主任,设一名专职副主任,把大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充实到群团工作中心。经费保障方面,按照每个中心每年10万元至15万元的标准进行落实。同时,建立服务效能倒逼机制,推行群团项目化管理,公开项目标准、期限和责任,通过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价和捆绑考核等举措,让群团工作能落地有回应。“建立基层群团工作平台,目的是聚合人力、政策、项目等资源,推动群团组织协同作战,集聚放大效应。”泸州市群团工作联席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改变了群团部门单线作战、各自为政的局面。目前,泸州已建成乡镇(街道)群团工作中心57个,村(社区)群团工作站点389个。
今年,泸州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在全市推广。
服务“项目化”丰富活动惠及百姓
每周五,泸州市江阳区华阳街道康乐社区的公告栏前,总吸引不少居民驻足。“在这里能及时了解周末群团工作中心组织的各类活动。”居民袁春芳说,女儿上小学,周末除完成作业外,玩什么总让家长头疼,街道群团工作中心组织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厨艺比赛等活动,给她解了难题。 (下转03版)
新闻推荐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4月20日,坐落于成都市双流区的四川旅游创新创意孵化园举行开园仪式,标志着这个由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导、为加快四川省旅游产业升级换代...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