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达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

达州日报 2016-03-24 22:30 大字

“十二五”期间,全市档案系统在馆库基础设施建设、档案法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三个体系”建设、国家重点档案抢救、规范化管理、服务民生、档案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5年12月,达州市档案局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表彰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这是达州市档案系统近20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

达州档案工作出色,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他们希望市档案局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抓好档案馆建设等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达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是达州市“九大民生工程”之一,占地8.8亩,建筑面积12800㎡,建设总投资4480万元。馆藏档案全宗224个,档案资料208950卷(册),增长111%。其中,国家重点档案9615卷,照片档案13414张,音像档案61盒,实物档案570件,档案数字化扫描315.7万幅。

宣汉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初设效果图)

宣汉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将于“十三五”建成投入使用,规划建筑面积6729㎡,占地面积5055㎡,总投资1999.7万元。馆藏档案246个全宗、17个门类、122218卷、247407件,照片档案1796张,实物档案277件(枚),家谱档案458卷(系东汉、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后形成的);清代乾隆和宣统年间档案4卷;人口普查档案984卷、林权档案15285件、婚姻档案50盒等。国家重点档案25085卷,是全市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最多的档案馆。

大竹县国家综合档案馆

大竹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位于白塔街道办事处辖区北城干道与竹庞路交叉口东北侧,建筑面积5394㎡,总投资1456万元,中央专项预算资金1025万元,2016年2月投入使用。

馆藏档案15万余卷册,其中,有地方特色档案、族谱、文献等资料15700卷,印模1000余枚;对1225卷国家重点档案及《民国二十六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埋葬处摄影成册》进行了抢救整理;编研了《共和国的脚步》《川军抗日将领——范绍增》《创建之路》《大竹县历次党代会报告汇编》等档案文化精品,成功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

渠县国家综合档案馆

渠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位于渠城东区南北干道旁,2015年8月投入使用,总投资1256万元,建筑面积5714㎡,其中,档案库房2519㎡,办公及对外服务用房2171㎡,业务技术用房1024㎡。县政府投入资金320万元采购档案密集架和办公家具、数字化平台及智能监控系统,并投入使用。馆藏档案全宗268个,档案14万卷(盒),照片4802张,资料3699册。档案编研方面,录制了抗战访谈电视专题节目《大后方》共三集;编研出版了《档案见证——渠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图册。

开江县国家综合档案馆

开江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建筑面积3721㎡,总投资1196万元,2016年底投入使用。目前,主体工程即将完工。

馆藏档案172个全宗,档案77620卷(其中,新中国前档案18346卷,新中国后档案59274卷),以件为保管单位的有175307件,录音录像档案4盘,照片档案3421张,底图11张,资料9238册。

馆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达州市7个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列入了“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规划,争取国家项目资金5448万元。“十二五”期间,万源市、渠县、大竹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新建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开江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新建项目年内投入使用,通川区国家综合档案馆新建项目开工在即。宣汉县、达川区国家综合档案馆新建项目已纳入“十三五”首批建设项目。达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新建项目属市财政投资项目,主体建筑已完工,年内即将投入使用。

档案法治建设实现新常态

普法宣传多样化。“十二五”期间,通过《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四川档案》杂志、《华西都市报》《达州日报》、达州电视台、中国档案资源网、四川档案资源网、达州档案资源网等媒体进行宣传,刊发宣传报道、信息、文章等430余篇;在达一中、龙泉社区、中心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走向辉煌——达州档案事业成绩图片展》普法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散发档案法制宣传资料万余份,咨询服务3500余人次;在全市开展内容丰富的“6·9”国际档案日主题宣传活动。

依法行政常态化。“十二五”期间,坚持开展年度行政执法检查42次,检查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1132个(次),纠正违法行为376起;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建立完善日常监督管理机制;清理保留行政权力18项,其中,行政许可1项,行政处罚5项,行政奖励1项,其他行政权力11项;接受市、县各级人大机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强有力地推动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市、县财政投入500余万元,建成4个数字档案馆信息化运行平台,全文数字化扫描583.2万余幅,著录案卷级目录536.9万条,著录文件级目录数据363.2余万条,实现数字档案馆建设零的突破。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树立“资源为王”的理念,大力推进档案接收进馆,丰富馆藏资源。市委办、市政府办连续四年印发《档案接收工作计划》,确保档案应收尽收。同时,开展广泛的民间征集活动,一批具有反映达州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的照片、族谱、名人字画、古籍等特色档案资料被接收进馆。全市馆藏全宗1641个、馆藏档案106.83万卷(盒)、资料11.72万册、照片档案3.64万张等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全市档案系统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完善高效、快捷的档案利用体系。一是馆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善了利用服务的基础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查阅利用环境;二是建立电子查询信息服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利用服务效率;三是拓展服务方式,探索委托查询、来电(函)查询、网络查询等,提供便捷的查询利用服务。“十二五”期间,开放全宗1300个,开放档案49.33万卷(盒),接待利用档案14.11万人次,利用档案43.13万卷次。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全市新增密集架2416立方米,确保档案的有效保管保护。二是安装了自动报警灭火系统,覆盖档案库房、公共服务区域、办公区域;安装了库内库外全方位的安全防盗监控系统;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和消防预警演练,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运行、监控、保密等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确保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四是建立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制,与眉山市签订了互为档案数据备份基地协议,每年对档案数据进行异地、异质备份,确保档案数据的绝对安全。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取得新成绩

全市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注:1949年前的档案为国家重点档案)65635卷、204件。“十二五”期间,全市获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30万元,获省档案局专项抢救经费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5万元,抢救国家重点档案15892卷,累计抢救52098卷,占应抢救总数的79.4%,国家重点档案得到有效的安全保管保护。

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是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一是大力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8、第9、第10号令,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展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有力推动了档案管理标准化;二是开展“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达川区、大竹县先后通过国家档案局的严格考评,荣获“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荣誉称号。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累计达1675家,其中,省一级133家,省二级625家,省三级917家。

服务民生是发展新方向

档案广泛联系着社会生活,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档案馆逐渐成为展示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一是加大对万福、青花、渠江钢铁厂、达棉总厂等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接收力度,接收档案2.62万卷(盒);二是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加大对涉及民生的档案数字化转化的力度,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三是免费提供查阅利用服务。“十二五”期间,接待查阅利用民生档案达10.37万人次,占利用人次73.5%,免费复印资料达48.56万页,为办理退休、社保、解决司法纠纷、拆迁赔偿、林权纠纷等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档案依据,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档案文化建设开启新局面

档案编研。“十二五”以来,全面开启了档案编研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公开出版的编研著作有《达州记忆之民俗篇》《达州记忆之变迁篇》《达州珍档》《档案见证——渠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川军抗日将领——范绍增》等33种、510余万字。其中,《达州记忆之民俗篇》《达州“元九登高”文化的多维视域》《融入与服务》等7种编研著作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学术交流。恢复档案学术交流活动,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档案学术专题研讨会,编辑出版学术交流论文集《调研与实践》《融入与服务》《调查与探索》等5本书;市、县(市、区)档案部门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档案工作调研,汇编了《新常态: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研究》一书,公开出版发行。

档案科研。组织档案干部积极参与档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达州“元九登高”文化的多维视域》一书获省档案局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与四川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向国家档案局联合申报的《基于大数据的档案数据去重模型与方法研究》科研项目是达州市首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产品研制和定型阶段。

干部队伍建设充满新活力

读书活动。在全市档案系统干部职工中,连续三年坚持开展了以“中国梦·兰台情”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先后推荐阅读《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等20余部优秀书籍,编辑读书心得体会文集《改变从读书开始》(2集)、《阅读和调研:渠县档案人的提升之旅》。在市总工会举办的“阅读启迪智慧,劳动成就梦想”征文活动中,市档案局张强的《守住原则 融通方法 力争全市档案工作有新变化》一文荣获一等奖;在市妇联开展的“智慧女性、幸福达州”书香“三八”读书征文活动中有两位同志荣获二等奖。读书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干部职工奋发有为的激情。

优秀典型。在全市档案干部队伍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档案工作者,他们为全市档案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2014年,宣汉县档案局安定芳在国家档案局举办的全国档案系统寻找“最美档案人”活动中,被评为“最美档案人”;大竹县档案局魏竹容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大竹县第四届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干部培训。“十二五”期间,各级档案部门免费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专兼职人员开展档案基础业务技能培训40次,培训2570余人次;送省培训达730余人次;市档案局1人考取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交流往来。“十二五”期间,与湖北十堰市、重庆万州区,省内的南充市巴中市绵阳市凉山州、双流区、米易县档案局等50余个市县级档案部门开展业务交流往来,加强横向联系,学习先进,拓展视野。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已开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州档案事业必将砥砺前行,再续辉煌。

通川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计划,规划建筑面积2498㎡,投资规模76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

通川区档案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馆藏档案42个全宗,档案资料2万卷(册)。

达川区国家综合档案馆

达川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于2005年,建筑面积4900㎡,其中,库房3200㎡,办公用房1500㎡,展厅200㎡;馆藏档案285个全宗,档案136101卷、229813件,资料7040册,涉及户籍、婚姻、科技、知青、房产等门类档案;对利用率高的婚姻、知青、户籍等民生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扫描150万页;全市首个成功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

万源市国家综合档案馆

2015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550㎡,其中档案库房1814㎡,对外服务用房322㎡,技术用房501㎡,总投资1280万元,能满足今后40年万源市的档案事业发展需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1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展示陈列厅面积162㎡,展示图片200幅,实物档案资料82件。馆藏档案有232个全宗,档案93469卷、79504件,音像档案16盘,照片档案4821张,实物(印章)档案438枚,资料18139册。馆藏清代康熙(1716年)时期的档案是达州市最早的馆藏档案资料。

默默无闻铸辉煌 继往开来谱新篇

——“十二五”达州档案事业发展成就回眸

□文/图 徐志 本报记者 何晓丽

新闻推荐

双流区与万源市缔结友好区市 包惠刘宏葆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包惠刘宏葆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