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在德阳

德阳日报 2022-03-09 11:47 大字

自己动手制作汉服。资料图片

弹古筝的朵朵。受访者供图

古风版cosplay。受访者供图

汉服版“剧本杀”游戏。资料图片

汉代礼仪。资料图片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来到文庙广场、石刻公园、东湖山以及旌湖两岸,到处都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古人”,或定格于温婉瞬间,或徜徉于古风意境,衣袂飘飘,出尘绝艳。《诗经》曾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同袍”,正是这些汉服爱好者对彼此的称呼。

时间回到2003年11月22日,一个名叫王乐天的年轻人身穿自己做的汉服走在郑州街头,成为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这一天后来被圈内定为汉服出行日。近年来,随着汉服成功“出圈”,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这个群体中,德阳也不例外。从“60后”到“10后”,从汉服、汉礼到各种浸润着汉文化元素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德阳汉文化“粉丝”已达上万人,各种民间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平时是白领、学生、工人、自由职业者,但在这里,他们都说自己是“汉朝人”。

那么,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汉朝人”,都是怎样看待汉文化的呢?

“60后”

汉服背后

是灿烂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已经退休的汉服爱好者荷花,是“同袍”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姐,在她看来,中国传统的美应该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从两年前起,我几乎每个月都会买一套汉服,我们协会组织的活动一个都没落下。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追求美的心不会变。”

打开自家的衣柜,荷花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珍藏:齐胸襦裙、明制马面裙、宋制旋裙、交领大袖……琳琅满目,十分华美。“汉服并不仅仅单指汉朝的衣服。实际上,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则是以衣物为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荷花说,汉服最大的魅力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包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右为尊等传统认知。对她以及和她相同年龄段的人来说,这种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穿汉服上街,会引来很多异样的目光,还有人问我是不是睡衣,挺尴尬的。现在好多了,大家都知道并且接受,而且会赞叹汉服的美。”这种转变,让她感到很欣慰。

“70后”

让年轻人喜爱并且

接受,就是传承

走进德阳石刻临泰山路的一间店面,郑志军正在教学生弹古筝,这里也是他的工作室。从爱上汉服到爱上汉文化、再到成立汉文化研究学会,“70后”的郑志军觉得,正是这份热爱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也更有了发展和传承的责任。

郑志军和汉服结缘是在2015年,一场汉服主题活动,几十位妙龄少女身着不同的汉服随音乐翩翩起舞,就像一幅流动的国画,郑志军当时就惊呆了。“想起《陌上桑》中的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有一种仿佛时空穿越的错觉,太美了!”

从此以后,郑志军就成了汉服文化的坚定追随者,后来又成立了研究学会,自己设计、制作汉服,研究汉代礼仪,还组织了许多汉服礼仪、汉服节日活动。“最难忘的是2018年在罗江白马关,全市各地上百名汉服爱好者进行表演。当时是大年初一,从第一次排练到演出不到半个月时间,大家都没有怨言,最终的演出效果也很惊艳。”郑志军说,他喜欢看到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进来,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是一种传承。

“80后”

把汉文化元素

融入“剧本杀”

“有花甲夫妇来拍结婚纪念照,也有年轻人千里迢迢来玩我打的本。怎么说呢,很欣慰,也挺有成就感的!”

慕容是一名“80后”创业者,德阳人,如今在上海经营一家“剧本杀”汉服体验馆,不仅提供汉服文化的体验服务,还为“剧本杀”游戏融入了更多的汉文化元素,大受欢迎。“来上海之前就在德阳参与组织了很多汉服活动,后来看到很多人都把服装体验当作固定打卡项目,还带动了成衣加工、模特、摄影、旅拍等周边产业,于是就有了创业的想法。”在慕容的体验馆里,年轻人可以身着汉服、按照她写的剧本参与“剧本杀”游戏,在娱乐放松之余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反响不错。“汉服其实特别讲究,有严格的规制和要求。玩我们的游戏,前朝的角色就不能穿后朝的服装,剧本的事件也需要符合历史。”

从德阳到上海,从爱好到创业,慕容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她说,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汉服与世界产生更多的联系,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

“90后”

将对汉服的热爱

做成了生意

“唐制服饰的颜色更鲜艳,齐胸衫裙等款式能凸显女性的丰美;宋制、明制则要淡雅一些,比较端庄,也很受大众喜爱……”市区一家文化体验店里,老板鱼念正在耐心地向客人介绍着。“90后”的她因为热爱汉服,干脆把这份热爱做成了生意。

她说,德阳汉服产业的发展,与德阳的文化底蕴、城市氛围和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市区的文庙、石刻,广汉松林的桃花、罗江的梨花等等,都是汉服爱好者经常组团打卡的地方。这些场景,更容易让人进入历史情境,示范和带动效应很好。”另一方面,紧邻成都这个全国知名的优质汉服生产地,自然也带动了德阳的“汉服热”。鱼念认为,汉服、汉文化在德阳的蓬勃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

“顾客以年轻人居多,男女比例大概在7:3左右。便宜的几百元,最贵的上千元,旺季时每天能卖出三四套。应该说,德阳人对汉服的喜爱程度很高,影响面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逐渐从摄影、活动需要不断走向生活化,这个趋势很明显。”鱼念对未来满怀憧憬,她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播汉服文化的队伍中来,而这其中,也有她自己的理想。

“00后”

着我汉家衣裳,

感受德阳底蕴

“德阳的汉服氛围真的太好了!”徐慧俐目前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读书。她口中的“氛围”,就是正在德阳快速成长的新兴的文化环境。

去年才从邛崃来到德阳读书的徐慧俐,是一名“00后”,第一次到文庙参加汉文化活动就深深喜欢上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着汉服起舞,我愿拥风月入怀……”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徐慧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以前还不知道德阳文庙这么有名,按清代格局和礼制恢复了祭孔乐舞表演,每年都举办祭孔、成人礼、开笔礼等传统活动。还有古籍诵读、国学讲座、传统京剧演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太厉害了!”在徐慧俐看来,德阳文庙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德阳文化底蕴的见证。“穿上汉服,站在大成殿前,感觉自己穿越到了千百年前,很奇妙,也很动人!”

“10后”

古筝声声

追忆古老传统

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是不分年龄的,这一点,在“10后”的朵朵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妈妈告诉记者,还在念小学的她一直喜欢听古诗和神话故事,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别的小姑娘不太一样,朵朵不仅喜欢穿漂亮的汉服,2019年读幼儿园大班时,她就参加了学校的古筝兴趣班。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此,朵朵爱上了弹古筝,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坐下练习,从《虞美人》到《渔舟唱晚》,从《穿花蜂》到《金蛇狂舞》,小朋友一路坚持,每天坚持两个小时,寒暑假也不放过。随着琴艺日渐增长,朵朵开始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和同学们穿上传统服装,如同穿越而来的“小仙子”,弹奏古筝的感觉也更加深刻和融入了。去年12月,朵朵和其他同学表演的节目还参加了央视《校园星时代》栏目主办的展演活动,获得古筝类儿童B组金奖。

“穿上汉服,弹奏古筝,就好像古时候的姐姐们一样。妈妈说,这是我们的传统,希望我能一直坚持下去。”小姑娘很骄傲地说。

无论是历史人文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抑或是那些记录在史料中的名人故事,所有这些,都是德阳这座城市的根与脉。从古稀老者到豆蔻少女,一群“汉朝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执着,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更是文化自信的时代体现。

继承、复兴、弘扬,然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实习记者付帅本报记者刘倩

(文中受访者“荷花”“慕容”“鱼念”“朵朵”均为网名或昵称)

新闻推荐

无证生产销售药品 一男子被罚6000万元

无证生产销售药品是当前危害社会民生的主要违法类型之一,社会危害严重。2月24日,成都邛崃法院对一起无证生产销售药品...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