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古镇: 江分数堰四川无双(上)

成都日报 2019-03-25 04:01 大字

李氏古宅雕花

邓家古宅

李氏古宅

姚蕾 文/图

古镇始建于东汉,兴盛于明清。千年来,客商云集,商贸兴旺,素有“一新(场)二唐(场)三灌口(场)”的美誉。清代有木材、煤炭、茶叶、大米和杂粮五大市场,吞吐量极为壮观。西岭雪山之水沿公式江河一泻而下,经头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穿镇而过,古镇街道也顺应水势走向呈现出“二纵二横”井字形,建筑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川西坝子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西蜀水乡古镇,也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清光绪年间,著名文人陈凤鸣留下名联:“清气接雾山,霞蔚云落,人文焕发;源头来公式水,人杰地灵,明哲挺生”。而今“穿镇清波新场第一,江分数堰四川无双”,古镇人同样用一副对联作为历史的回音,对未来的期许。

古宅低调的奢华

古镇不大,街道不多,但复杂得如同迷宫。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古街7条,明清时期的川西民居建筑群连成一片,保存完整的茶楼、民居院落有李氏古宅、福临社、黄鹤楼等15座。上正街是新场古镇核心区域,长460米,建于清雍正年间,街道两侧多为商铺客栈,建筑为两层式木穿斗结构,个别建筑两侧有风火墙。清一色的“木构青瓦”店铺,下商铺、上居贮、后天井居室,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雕花窗饰古朴美观。

李氏古宅坐落在古镇上正街5号十字口,是古镇上最拉风的中西合璧建筑,两层楼格局。面向正街铺面4间,侧面朝香市街铺面7间,砖木结构、翘角粉墙,檐柱雕花,院内屋檐24孝图,其他地方塑花鸟图案、码头风光。川西民居结合了徽派雕镂技艺,又将西洋弧形拱顶等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彰显主人自诩通晓中外。资料显示,古宅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于1921年。这块地的原主人曾松廷,因连遭三次火灾家业衰败,自感此地不利,遂卖予当地乡绅李怀芬。李怀芬购得此地后,兴建此宅,聘名泥工张文山掌脉,到处延请名工巧匠,设计构图。传说曾为两根柱头跑遍一座山,历时四年多方才竣工,而今保存完好的西洋风格的柱子、立面装饰无不尽显精雕细琢之美。

太平正街64号据说是李氏故居之外,古镇上最美的建筑。但从正街角度审视,与一般民居相差无几,完全猜不到隐藏其后的邓家古宅如何奢侈。跨进临街的建筑门厅,穿过光线暗淡窄窄的通道,经两天井、一院落,眼前豁然开朗。正面是一个小花园,回转身是两层格局、兼有民国风格的洋房,窗格子、走廊、栏杆装饰较李氏古宅低调,少了炫技的浮雕。让人惊叹的是后花园,堂前有池塘,水来自公式江二道堰,水系统环绕花园一周,靠近水源有一个约1米深的椭圆形坑,当作沉沙池之用,潺潺流水又可洗漱,水景与实用二者皆得。从繁华街面到开阔宁静的后花园,还藏着如此惊艳的中西合璧四合小院,不知主人是遁世抑或内心低调内敛,就连当地人也无法完整地拼凑其过往。

古镇人杰地灵的出过军政商界文人雅士多人,最突出的是辛亥革命元老、四川省省长兼川军总司令刘成勋。刘成勋出生于此,直到2O岁前都随父在这里居住。民国时期,刘成勋还筹资对武侯祠进行了一次维修,武侯祠大门 “汉昭烈庙”的匾额就出自刘司令之手笔。1927年,刘成勋回到古镇老家闲居。而今其位于下正街49号的故居正修旧如旧,院子不大,仅有1个铺面的宽度,延伸进去是小院带后花园的格局,花园外墙洞开一门,直接与河流相连。这种低调内敛的风格与邓家古宅极为相似。

茶馆江湖商贾云集

太平正街长800余米,典型的川西风格街道长廊,街口81号是当地人口中的“龙门客栈”。客栈已经关闭,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古镇最大的茶馆。茶馆、客栈林立,是古镇贸易繁华,人来人往熙来利往的证明。坐落在下正街15号的黄鹤楼,建于1933年,楼上喝茶谈生意,楼下开铺面做生意。不同于集股茶铺、万顺号茶铺等级层次分明,该茶铺是大众娱乐的活动空间,经常接待本县及外地的民间艺人,成都有名的艺术家周忠新就曾在此说过金钱板。茶楼主人把烧水烟的纸捻改为用香点,由此成了本地的一个歇后语:黄鹤楼的水烟——吃香。“吃香”一词延伸开去也有“吃得开”,人脉旺,左右逢源,替人办事顺畅之意。至于为何叫黄鹤楼?据说初建时,主人黄春贵看见有四只黄鹤在房顶上打望,一位游走的占卜先生说“黄鹤来为你道喜了”,故名黄鹤楼。

集股茶园建于1916年,由雷裕丰、周善成等16位商家集资修建。茶园位于本镇清源上正街26号,坐南面北,木结构铺面三间,外侧有高耸的风火墙,前面楼上楼下供茶商木商住宿,后面是制茶地,也是远来客商交易场所。传说清光绪年间,地处下正街的社会贤达李海坡,修铺面三间开茶馆。讲风水图吉利,李海波不惜代价,数次登门聘请到邛崃南河坝的雕塑名师余占先,历时三月之久,在屋前四根木柱上雕刻了绣球引狮王和八仙过海二组图案,寓意八仙漂洋过海带来滚滚财源。两组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雕刻精品,遗憾我们一行没有看到。

茶楼是生意场上的江湖,也是古镇人平纠纷、讲道理的权威“法庭”。清光绪年间,南京人李登阳、李登代兄弟千里迢迢来到大邑县新场镇打拼。两兄弟饱经风霜,深受压迫和剥削之苦,渴望天下有穷人说话的地方,有讲理、评理的地方,于是在新场下正街开茶房,广交天下友,茶房取名叫“万顺号”。由于不屈服于匪霸势力,为古镇人和外来客商办了诸多好事大事,深得人心,茶馆生意兴旺,真应了“万事如意、生意顺利”之意。

古镇最“吃香”的还有起源于清雍正年间周启成开设的“周血旺”,后经丰都县血旺大师马赢全传艺,这家店名声大作,流传至今。原址在新场古镇太平正街老店,虽然是苍蝇馆子的就餐环境,但血旺鲜、嫩、辣,蜂拥而至的客人依然吃得大呼过瘾,呼哧呼哧……

川西坝子的“江南水乡”

“新场的米王泗的面,公式江的幺妹最好看……”新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上千年,最大功臣莫过母亲河——公式江。公式江发源于往北50公里的西岭雪山。传说远古时期,在此流域生活着一个人口极为稀少的部落,叫公式人。这个部落存在的时间很短,最后也神秘消失,但公式江河之名沿用至今。

古镇因水而灵动,新场是镇外有江,镇中有水。为了灌溉农田和生活所需,新场先民修筑了三道堰河:头道堰分流古镇上游做农田灌溉;二道堰穿镇而过,给予居民生活之便,也是古镇的一大景观;三道堰灌溉下游的农田。“水到渠成”的含义在此充分体现,更展示了古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智慧。古镇内外“水网”发达,形成了独特的川西坝子“江南水乡”。

有水的地方一定有桥。新场历史上有很多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洞桥,因顺河而建,所以又叫顺河桥,这也是川西独有。九洞桥原址位于新场镇下正街场尾,桥有九洞,洞高八尺,宽一丈。听老人们讲,距桥头两丈远地方,有一通青石碑,高约一丈,居中刻有“江源第一桥”五个黑色大字,落款时间为“大明洪武四年春”。登高远眺,东有二堰河、西有公式江,新场镇就像是尖咀船浮行水面,风景可佳。而今古镇入口仿建了九洞桥,虽然少些气势,但在修葺一新的河道美景衬托下,更多了些妩媚和小巧玲珑的韵味。史志记载,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永安廊桥,后历经多次重建。如今的永安廊桥成为新场新地标,横跨公式江河,与邛崃茶园乡相接,是休闲赏景的必去之地。

新闻推荐

《你的名字》在故乡的麦田上

季先一度,把这首歌单曲循环很久,一直听——《你的名字》笔尖落在纸上,仿佛春天的种子被大地谦卑的胸怀抱紧我的笔步步莲花,若...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