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古镇:北上通羌要道(下)
铁索桥
西禅寺八卦井
茶园场镇
古镇街道
姚蕾 文/图
白沫江和文井江水量充沛,河道水位适合较大船体运输和放木排竹筏,整个邛崃境内共有十八处码头,由码头文化繁衍出的古镇有夹关、平乐、固驿等。而茶园作为古临邛的北大门,是西蜀“北上通羌”的要道,北接从成都经崇州、大邑方向的丝绸之路;南纳桑园、邛崃以南的多条丝绸之路合路;西通芦山、宝兴;北上通羌。
上都工匠初成肆坊 水上丝绸之路码头
茶园码头在新场大桥以北的张坝村,是从成都出发的丝绸之路经过的第一个水上丝绸之路码头。《茶园乡志》记载:“茶园以产茶叶和铁器、兵器著名。自汉代以来,先人即通过此地把盐、铁、丝绸等器物运送到羌人(川西北与甘肃之羌族)那里,再换回钱币或所需的物资……唐朝贩运茶、盐、纸、陶、木炭、药材更为繁盛。”大邑天宫庙的煤炭,以及公式江沿岸木材,亦经过西河集运至葫芦湾或宝林码头。而在明代以前,所有船运皆通过东河至固驿和南河,然后就一路经崇州、新津……最后通江达海不复还。
10多年前,有幸采访到朱清时、耿宝昌等专家。《中国邛窑》指出,有了这条水上丝绸之路,邛窑“高低温釉下彩、三彩……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于是学术界认为邛窑和湖南长沙铜官窑有“姐妹窑”关系。这也许是码头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
初步修葺之后的古镇,显得小巧清新。这种格局的呈现,还得追溯到西禅寺。相传明代“西禅土木营造,延请上都工匠”“历七八载构筑”乃“初成肆坊”,成为与隔河相望的大邑新场对峙的物资集散场镇。“上都工匠”难道是指元世祖忽必烈修建的开平府之上都?当地人对此也是含糊不清。资料记载,古镇重建于明朝,后经水毁,民国24年(1935年)再建时亦依旧制,清代风貌明显,场镇市井极富特色,街巷布局独特,纵横规矩、长宽有度,设计充分考虑了街坊市井布置,最后形成“方格网络”系统,临街建筑皆一色“木构青瓦”店铺,间或有西洋风格建筑点缀其间。
当时的设计图稿据说存于邛崃市博物馆,我们没能一睹真容。这种规划先行的设计理念非常前卫时尚,很像现代城市,与其他场镇风格迥异。整个场镇设计布局,不是随弯就弯,而是横直竖端,成豆腐方方目字形,当地人笑称为“方盒子”。现有街道9条,其中保持明清风貌的街道6条。古镇房屋一般为下商铺、上居贮,后有天井、居室,临街面二挑雕花重桩,古朴美观;檐柱上有吊瓜,檐口有瓦当。每逢街道相互交界处,转弯处大弧形回转,别具一格。不足百米即为“十”字口,利于商铺、货栈、马帮、船队进出货物、贮存商品。现存的古镇街坊,规模虽远不及当年,但商埠格局仍为旧貌。
青瓦屋面勾画川味“天际线”
从新建的茶新大桥进入古镇,可直入正西街。街道东西走向,宽约6米,长131米,临街建筑皆木质“穿斗结构”,铺板、花窗完好,小青瓦屋面勾画出极具川味的“天际线”。糠市街与正西街平行,长度、宽度、建筑物特色都极为相近。虽然街道布局大同小异,但在糠市街13号的小吊脚楼是个亮点。主人张玉英说:“来这里照相的多呢,只是烂得有点不好意思!”小楼二进,仅剩下一间铺面大小,支撑空中走廊的底层墙壁已是木板让位于坚固方便的水泥墙。虽然走廊的面板完好,但风采早逝,勾不起多少溢美之词。
烟巷子,东西走向,宽6米,长不到百米,与小羌巷、中横街、下横街等街道平行布局。古时烟叶商贩聚居,人气极旺,街坊店铺建筑讲究精细,出檐构件多有木雕工艺,楼上窗户多作花格、雕饰。整条街上,无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偶有屋顶加有风火墙。建筑大多较为破烂,尤其是内部。
小羌巷,宽约3米,长不到50米,在当地人眼中也似乎消失了,让我找了很久。看到我闯进小巷子,在此居住的汪婆婆很是兴奋,赶紧介绍房檐下楠木吊墩上雕刻精美的狮子、大象、窗格子,为方便我凑近拍照,还搬来梯子。虽然布满蜘蛛网、灰尘,但镜头下的吊墩、圆雕狮、大象果真雕刻得精美细致,而且保存完整。相传昔时居此羌人皆“赶山马帮”,走私贩禁多获暴利,建筑很注重装修,“骑墩”多为吉祥兽,象征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现在的居民已无羌人后裔。
古镇的中横街、下横街、红炉巷、炭市街等也值得一看,看的并不是古建筑,而是场镇人的生活,这种感觉在热闹古镇上难得找到。遗憾的是,号称“天楼地阵”、宜商宜居的茶栈街消失了。
谢氏家庙全国最小
谢家大院靠近公式江河,原以为是一个院子,没有想到在四周庄稼田园中间,包围着错落有致的白色外墙、一层楼高瓦房店大小院子上十个,转角连环,典型的深宅大院,典型的川西林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林盘中央的谢氏家庙,隐蔽在三岔路口,两间10余平方米的木质结构房屋里陈列着几尊塑像、灵位,墙壁早已被纸钱、香烛烙上了历史的痕迹……年近九旬的谢玉清老人数十年来守护家庙供奉先人。据考证,该家庙已有39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小的家庙。每年清明,村民以及回乡游子大都会在这里点香烧纸祭拜先祖。庙不在大,有神则灵,家庙也许不仅仅是庙,而是满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车沿着窄窄的道路穿行在院落间的水泥路上,一棵约30米高的桢楠树挺立在三岔路口,成为谢家院子的招牌。离地3米左右、天然形成的树洞中有一佛安详其间,便成了百姓心目中的神树,庇护着院落老少。谢家院子中最豪华的院子就在前面200米处,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四合院。正门对开小门,进去后是个约200平方米的院坝,四周合围,均为一层木板房,中间为堂屋,布局完整,简朴大方。贸然进去,主人正在做午饭,没有时间搭理我们。我便疯狂地寻找传说中的雕梁画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堂屋左右的窗格子完好如初,镂空格子外的留白处精细地雕刻了猴子摘桃、青蛙打鸣、三羊开泰等。图案栩栩如生,雕刻的凹凸线条细腻且保存完好。
西禅寺小峨眉
茶园古镇庙宇众多,睹佛台建筑宏伟,风景秀美,但外界似乎知之甚少。而西禅寺、宝藏寺、川主庙、文昌宫、洪庙子、明悟庵、西佛庵、上普寺、下普寺等遗迹遗址,史料大都很丰富,但与现实场景结合,就很“骨感”,甚至很多都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
西禅寺值得一看,离古镇约1公里,沿途田园风光。古寺内有一口八卦井保存完好。75岁的周大爷让我搬开古井盖板,一打开盖板,惊得我不敢向下看。井深大约10米,当年修建井壁的鹅卵石、砖依稀可见。老人说,井里的水至今还在用。井边有大碑,尚有碑帽,中间为黑漆所装饰,赫然写着三个白色大字:八卦井。碑旁两侧左书“为宝”,右刻“唯善”,井台外砌成上下两圏,上圏高约一米左右处,用砖砌有土红色围栏,围栏砌着八卦形,十分精致。井边石碑上的对联也非常有意思:“千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 万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 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
传说八卦井从古到今,天旱也是井满,井水甘甜清冽,造福后代。井直径2米、深16米,内外井口的井圏均用青砖砌为八角形,形如八卦。传说张三丰在井中施展道术,有打水现莲花的故事。而今的西禅寺已经不如当年辉煌,寺庙的核心区域约200平方米,正门上“仙山仙水代代传 福人福地年年朝”的联语是回忆先前的辉煌。就在通往寺庙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弧形的大石板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一问方知这是以前寺庙的大殿位置,石板是柱子基座。“当年古寺大得很哟!”老人做搂抱状,以示寺庙大。资料称,西禅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寺址方圆四五里(东汉时的墓葬群即在寺内)有三四百亩庙地;僧人有两三百人,香火兴旺,自古有“小峨眉”之称。传说到明朝嘉靖元年重修寺庙时,用牛拉建庙材料,庙堂完工后,牛累死。寺僧便将牛安葬于庙侧,享受祭祀,以示报答,现有牛坟存在。西禅寺内数千平方米的东汉墓葬群,至今保存完好,但都掩埋在地下,部分文物已收藏在邛崃市文物馆,对研究蜀汉文明和古蜀文化都具有较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丹)1093个岗位,薪资最高的15000元/月。2月22日下午,绵阳市“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第五届残疾人就业专场...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