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带动乡村振兴的“邛窑模式”

成都晚报 2018-07-16 05:54 大字

□吴志维/文

在“天府南来第一州”的邛崃南河畔,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邛窑遗址。在这里,已发现大渔村遗址、十方堂遗址、瓦窑山遗址等遗址区。仅十方堂遗址,面积就达39万平方米,集中分布了14个窑包。这里是历史上四川古代最大的民间青瓷窑系,“邛三彩”声名直追“唐三彩”。

如今,在邛窑遗址内的“一站四中心”,即邛窑大师工作站、国际南丝路文化交流中心、邛窑文创研发中心、邛窑师徒制文创学校、临邛古代产业考古中心,为文创带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邛窑模式”。

谈文创必落实到产业

无论是邛窑还是别的非遗,当年兴盛时无不依赖于自身的产业,而后来的衰败,也是由于产业的衰败。因此,如今提倡的文创,必须拥有扎实的产业根基,否则就是一束漂亮的切花,迅速枯萎,频繁更换。

以复兴传统为核心的文创项目,需要充分落实到产业。李清泉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复兴文化认知的前提下,文化转化为产业才是真的文创。从非遗继承的标准看,李清泉在两年前基本达到了传统邛窑的制作水平。但是他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产业的研究和实践中。

李清泉的经验是:一开始,要从设计和生产上充分考虑量产。无法达到量产,就很难获得生机。如何解决好传统工艺与量产的矛盾,是成败的技术性关键。

以邛窑大师工作站的另一位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的传承人杨华珍大师为例,她能将传统的藏羌织绣艺术以创新设计的形式,输出给欧莱雅、星巴克等多个国际品牌,借助信息化、工业化的当代平台,以商业的传播,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以商业的价值,实现了文创的价值,从而让一项濒危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生。

研究在地产业和在地文化

邛窑遗址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传统的村落。乡村振兴,其实就是乡村人群的振兴。于是,师徒制文创学校和十方讲堂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之下诞生了。

师徒制文创学校,依托邛窑遗址的大师资源优势,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在地师傅把在地手艺传授给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也邀请外面的师傅将别处的技艺带到本地。它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弥补了院校专业教育在传承传统中的不足。十方讲堂,定期邀请与乡村建设相关的嘉宾开办讲座,显著提升了在地居民的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和行业理念,实现了思想的交流。

师徒制文创学校和十方讲堂的开办,为研究在地产业和在地文化提供了成功的样板。

以合作模式吸引和留住人才

李清泉从彭州、蒲江到邛崃,不断实践新的合作模式,以求留住人才,且让人才发挥最大效能。

最初,他在彭州的工坊采取雇佣技术工人的制度。但是这样,每个人的能力都难以发挥到极限,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远离利益最大化。后来,随着对工人技艺要求和敬业程度要求的提升,他开始在团队中尝试公司化运营,尤其是针对技术工人的因人而异的合伙人制度。

这样,不仅实现了技术团队的稳定,从机制上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形成,也把最终的文创成果留在了乡村。

新闻推荐

道德义务的赠与不可任意撤销

案情回放:殷某和周某甲原系夫妻,周某乙系殷某和周某甲的婚生子。2013年10月11日,殷某和周某甲协议离婚,双方签订了《离婚...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