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植物笔记 冬至往后 川西平原蜡梅次第盛开

成都晚报 2017-12-21 06:26 大字

○杨庆珍

又到冬至节气,这个“至”是达到了极点——阳至而阴生,是“夏至”;阴至而阳生,就是“冬至”。古人有雅趣,在冬至来临前,会提前绘制《九九消寒图》,自冬至日起,画梅花一枝在窗上,佳人早起梳妆时,每日以胭脂随手画一圆,待九九八十一圆画满,梅花变杏花,推窗春色满园矣。

冬至的邛崃天府红谷,时光是安静的。天很早就黑尽了,廊下的灯早早地亮了。一盏盏红彤彤的竹编灯笼,点亮了冬夜的温暖。这里地处川西平原的腹地,山川秀美,林木葱茏,溪流潺潺,空气洁净而清新。在缓缓的院子里,有两株蜡梅树,整个夏秋都枝叶繁茂,绿得葱茏。一入冬,满树大片的叶子渐渐黄落,铺了一地,与此同时,花苞在叶腋里秘密萌动,芳心暗许。一天天过去,叶子终于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指向天空。时至冬至,突然一天,清冽的香气弥漫开来,浮漾在空气里。呀,蜡梅开花啦!抬眼看去,枝头一颗颗黄色的小炸弹已经爆裂开来,蜡质的花朵舒展开,氤氲出幽幽的清冷芬芳。细看,有的完全绽开,巧笑嫣然,花蕊如金;有的仍素心紧裹,沉默笃定,什么时候开,它们心里有数。次第花开,有先有后,不着急。

到底是“蜡梅”还是“腊梅”?我记得原来教书时,小学教材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蜡梅,很多家长有疑问,是不是书上错了?没有错。“腊梅”是习惯说法,真正规范用词是“蜡梅”。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1998年编著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就明确标列出:蜡梅。准确地说,蜡梅非“梅”,之所以叫“蜡梅”,盖因为其花色蜡黄、质地硬,与蜡很相似。清初《花镜》载:“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不过,据我观察,在川西平原,蜡梅几乎每年都是冬至始开,从冬月开到腊月,甚至正月里下乡走亲访友,在村庄庭院仍可见其踪影。

待蜡梅谢去,红梅就接着开了。有趣的是,蜡梅红梅虽均为“梅”,但红梅是蔷薇科、杏属,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两者既不沾亲也不带故。红梅的亲戚众多,蔷薇科是个庞大家族,有三千多种,而蜡梅科独有蜡梅,它一枝独秀,占尽风流。

在天府红谷,冬至到,蜡梅始开,这是最先感受到天地阳气的植物,每年它都踩着节点来,像守信的君子,从不违约。梅香是冷的,干净清冽,极具渗透力。有梅为伴的日子,山居的人总喜欢煮一壶茶,邀梅共饮。撬开一饼老茶,“咕嘟咕嘟”,热气与茶香里,寒意被驱散殆尽。几枝瘦梅疏影横斜,清俊硬朗,像古代书生的剪影。

蜡梅是颇入诗的。寒冬腊月,案头一枝蜡梅,暗香浮动,灰扑扑的日子顿时明亮许多。一壶煮好的老生普,香高韵远,茶汤橙黄明亮。隔着梅香,盈盈一水间,刚好有一朵花倒映在茶汤里,临水照花,古意幽幽。临湖的茶室里没有开空调,有点冷,窗外是冬日的萧瑟,几棵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寂寞地站在湖边,犹记得不久前满树金黄,在阳光里披着一身灿烂华美,一切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万物枯荣生灭,唯有大地像信仰一样缄默。缄默里,梅香缕缕,为冬日的天府红谷带来活泼的诗意,仿佛时光也变得芬芳了。

新闻推荐

到2030年 邛崃市将新增172座公厕

本报讯(记者李霞)记者近日从邛崃市城管局获悉,该市编制了《邛崃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到2030年,城区将新增公厕91座,乡镇将新增公厕81座,形成“布局合理、数量适当、舒适方便、美观大方”的公厕网络格局...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